如果对方说:“我们需要名牌院校的毕业生,你并非毕业于名牌院校。”你可以幽默地说:“听说比尔·盖茨也未毕业于哈佛大学。”
如果对方说:“你的专业怎么与所申请的职位不对口?”你可以巧妙地回答:“据说,21世纪最抢手的就是复合型人才,而外行的灵感也许会超过内行,因为他们没有思维定势,没有条条框框。”
如果对方说:“原单位这么好,你却要走,是不是在原单位混不下去只好挪个窝儿?”应聘者若结结巴巴,无言以对,抑或怒形于色,据理力争,脸红脖粗,那就掉进了对方所设的圈套。应聘者碰到此种情况,要头脑冷静,明白对方在“做戏”,不必与他较劲。这时你可以说:“以前的单位确实不错,但我这个人不喜欢安于现状,希望追求更好的发展。”
(2)全选是最保险的选择
面试官往往设定一个特定的背景条件,诱导对方做出错误的回答。这样的提问似乎是一道单项选择题,其实任何一种回答都不能令人满意。如果你选了,就会掉进陷阱。这时候,你的回答就需要用模糊语言来表示。
例如:“依你现在的水平,恐怕能找到比我们企业更好的公司吧?”如果你的答案是“YES”,那么说明你这个人也许脚踏两只船,“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果你回答“NO”,又会说明你对自己缺少自信或者你的能力有问题。
对这类问题可以先用“不可一概而论”作为开头,然后回答:“或许我能找到比贵公司更好的企业,但别的企业或许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如贵公司重视,机会也不如贵公司多;或许我能找到更好的企业,但我想,珍惜已有的最为重要。”这样的回答,其实你是把一个“模糊”的答案抛还给了面试官。
对方问:“你认为金钱、名誉和事业哪个重要?”
对求职的人来说,这三者当然都很重要。可是对方的提问却在误导你,让你认为“这三者是相互矛盾的,只能选其一”。这时候切不可中了对方的圈套,必须冷静分析,可以首先明确指出这个前提条件是不存在的,再解释三者对我们的重要性及其统一性。
你可以这样组织语言,“我认为这三者之间并不矛盾。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追求事业的成功当然是自己人生的主旋律。而社会对我们事业的肯定方式,有时表现为金钱,有时表现为名誉,有时二者均有。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去获取金钱和名誉,三者对我们都很重要。”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种误导式陷阱,面试官早有答案,却故意说出相反答案。若你一味讨好,顺着面试官的错误答案往上爬,面试的结论一定是:此人无主见,缺乏创新精神。自然被列为淘汰之列。还有一种测试式的语言陷阱,这类问题的特点是虚构一种情况,然后让求职者回答。比如:“今天参加面试的有近10位候选人,如何证明你是最优秀的?”这类问题往往是考察求职者随机应变的能力。无论你给自己列举多少优点,别人总有你没有的优点,因此正面回答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你可以从正面绕开,从侧面回答这个问题。
你可以回答:“对于这一点,可能要因具体情况而论,比如贵公司现在所需要的是行政管理方面的人才,虽然前来应聘的都是这方面的对口人才,但我深信我在大学期间当学生干部和主持社团工作的经历已经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也是我自认为比较突出的一点。”这样的回答可以说比较圆滑,很难让对方抓住把柄,再度反击。
有时,面试官还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对琐碎的工作是喜欢还是讨厌,为什么?”这是个两难问题,若回答喜欢,似乎有悖现在知识青年的实际心理;若说讨厌,似乎每份工作都有琐碎之处。因此,按普遍心理,人们是不愿做琐碎工作的(除非特殊岗位,如家庭钟点工),即考官明知故问,我们可以推测出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工作态度。
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自己的态度:“琐碎的事情在绝大多数工作岗位上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的工作中有琐碎事情需要做,我会认真、耐心、细致地把它做好。”这句话既委婉地表达了大多数人的普遍心理——不喜欢琐碎工作,又强调了自己对琐碎事情的敬业精神——认真、耐心、细致。既真实可信,又符合对方的用人心理。
(3)小心“引君入瓮”
考官提问有时布设“陷阱”,巧妙伪装,诱人就范。如你不加识别,仅就表面意义直言回答,就可能落入圈套,自显低能,陷入被动。面对这类考题,切记不要急于回答,应思索分析,抓住要害,避开“陷阱”,跳跃而过。
求职时,大家会经常遇到这个问题:“如果录用你,你能长期干,不跳槽吗?”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杀机。如果简单回答:“我不跳槽。”那将会显得十分生硬而不可信,影响对方对你的印象。
有一位应试者采取了预设前提条件的方式委婉回答,显得得体而巧妙。他说:“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叫做‘流行跳槽的年代我不跳槽’。因为文章的主人公找到了自己可意的工作、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和丰厚的收入,我很赞同他的看法。就我求职的愿望而言,我想找到一份对口的满意的工作,我将为它献上我全部的心血。”他的回答设定了隐含前提条件,很坦诚,也很全面,无懈可击。
比如,你要从一家公司跳槽去另一家公司。面试官问你:“你们的老板是不是很难相处啊,要不然,你为什么跳槽?”也许他的猜测正是你要跳槽的原因,即使这样,你也切记不要被这种同情的语气所迷惑,更不要顺着杆子往上爬。如果你愤怒地抨击你的老板或者义愤填膺地控诉你所在的公司,那么你一定完了,因为这样不但暴露了你的不宽容,还暴露了你的狭隘。面试中,面试官也许会设计出各种各样不同的语言陷阱,但是只要看准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是了。
再如,在一次外企面试中,双方交谈得很投机,看来希望不小。接近尾声时,考官看了一下表,问:“可不可以邀请您一同吃晚饭?”
原来这也是一道考题,而且深藏了陷阱。如果考生痛快接受,则有被视为巴结、应酬考官的嫌疑;如干脆拒绝,又显得不那么礼貌。好在考生动了脑筋,他机智地回答道:“如果作为同事,我愿意接受您的邀请。”
由于他预设了一个前提条件,所以他的回答十分得体到位,获得好评。
总之,对于可能设有“陷阱”的提问,一般情况不要直答,而应想一想对方的用意是什么,“机关”在哪里,然后运用预设前提的说法跳过陷阱,予以回应。
(4)机智反问,滴水不漏
某电视台招聘记者,小魏前去应聘。面试中,考官指出:“你说你爱好写作,可是我看了你填的报考表,在‘自我评价’栏中居然出现了三处错误,现在既没有多余的表格,也不准改,你怎么办?”小魏听罢吃了一惊,心想填表时自己是字斟句酌的,怎么会有三处错误呢?但时间不允许多想,他当机立断,回答说:“为了弥补失误,我可以在表后附一张更正说明,上面写上:‘某某地方出现了三处错误,实属填表人粗心,特此更正,并向各位致歉。’不过……”他停顿了一下说:“在发出这份更正说明之前,我想知道是哪些错误,因为不能无的放矢,盲目地发出一份更正说明,我不愿意犯这种错误。”
他的机智应对令考官们笑了。其实他的报考表并没有错误,这不过是考官设的一个圈套,用以考察他的自信心和反应能力。从表达角度看,他的得分主要在于后半部的补充说明。这一段内容的表达十分完满,滴水不漏,印证了他机敏全面、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品格,赢得了好评。
(5)拓展想象,以奇制胜
对于一些难题的回答,有时候考生必须打开思路,张开想象的翅膀,甚至奇思妙想,异想天开,才可能使答案符合对方的意图。
(6)古怪问题的“笨答”与“妙答”
说实话,下面这些问题摆明了是找茬,很可能你在面试时根本不会遇到,但人家“找”上门来,你也只有勉力和他周旋一下。
没有工作经验,你认为自己适合我们的要求吗?
笨答:可是你们就是来招聘应届大学生的啊。
妙答:听说有一只幼虎因为没有狩猎经验,而被拒绝在狩猎圈之外,你认为它还有成长的可能吗?
为什么你读哲学,却来申请做审计?
笨答:你们已经说明“不限专业”,所以我想来试试。
妙答一:据说,外行的灵感往往超过内行,因为他们没有思维定势,没有条条框框。
妙答二:我之所以跨专业谋职,是为了给自己提供这样一种动力——终生学习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你穿的西装好像质地不怎么样啊!
笨答:穿着并不影响我的表现,何况我还没工作,买不起更好的。
妙答:昨日我怀揣买西装的钱路过书店,发现两套对我来说至关重要的书,也许能为今天的面试提供帮助,我于是花掉了凑来买西装的钱。
考脑子的问题:你和我谈了半小时,看见什么东西了吗?
这个问题没什么用意,就是看你的思路是不是新颖,能不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你尽可想什么答什么,答案没有惟一。
笨答:我看见了桌子,地板,你和我……
妙答:没什么新鲜的,就是你这屋子特别乱。
假如明天就要死了,你希望自己的墓碑上刻一句什么话?
考官实际是想问你,这一生你希望自己能达到怎样的成就?
笨答:找了份好工作,找了个好老公等“老婆孩子热炕头”式的“人生理想”,或者请安息吧、我是个好人之类不着边际的空话。
妙答:我这一生在很多不同行业工作过,这让我很满足。
一架波音737有多重?一架波音747里可以装下多少个高尔夫球?
这类问题,考官不会真的希望你能算出准确的数字,关键是要体现出思考的方法,然后通过合理的假设和推理得出接近事实的数字。不过,还真有人遇见过这样的考官——他辛辛苦苦想了半天,只好讪讪认输,结果那考官咧嘴一笑:“其实这个问题基本上没有答案,连我自己也不知怎么答,只不过想看看你有没有勇气承认不知道而已。”
做个受同事欢迎的沟通能手
在职场中,只要你以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同事,同时在工作时保持良好的心态,那么离赢得好人缘也就不远了,工作也便成了一件让人快乐的事了。
下面是沟通的过程中,使你更受同事欢迎的几点建议:
1.与同事分享功劳
即使你凭一己之力得来的成果,也不可独占,要让那些属于同一部门,曾经协助过你的同事一起来分享这份荣耀。别担心你所扮演的角色会被人遗忘,因为你的所作所为上司看得清清楚楚。相对地,如果大大方方地和同事分享功劳,一方面可以做个顺水人情,另一方面上司也会认为你很懂得搞人际关系,而给予你更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