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有节制的,技术评价占有重要地位;
5.制定各项政策都需要通过“T智能技术”。
美国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认为当前的新技术革命是第三次浪潮的开始,它不同于第一次浪潮(即农业革命)和第二次浪潮(即工业革命),它排斥集中化、大型化。其特点是生产的分散化、小型化;非城市化;工业家庭化;产销结合;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多样化等。美国社会预测学者测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把美国社会当前发展特点归纳为十大趋势:
1.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
2.从强迫性技术向高技术与高情感相平衡的变化。
3.从一国经济向全球经济的变化。
4.从短期计划向长期计划的变化。
5.从集权向分权发展的趋势。
6.从靠组织机构的帮助向自助的变化。
7.从代议民主制向共享民主制的转变。
8.从等级制度向网络组织的变化。
9.从北向南发展变化的趋势。
10.从非此即彼的选择到多种选择的转变。
日本经济学家田米津发表了《信息社会》一书,描述了信息社会的特点是电脑化,并把电脑化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以大科技为基础的电脑化;管理的电脑化。;社会的电脑化;个人的电脑化验室。原苏联凯德洛夫院士在《马克思与科学技术革命》一文中,把科技革命的特点概括为三点:
1.自然科学和技术革命融会为统一的过程。
2.科学超过了实践的发展。
3.精神和物质相互转换的连续性。
在前苏联研究科技革命的代表性著作《人—科学—新技术》一书中,提出了科技革命的六大特征:
1.在科学领先发展下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结合,为技术的进一步更新开辟道路;
2.科学变为直接的生产力,由此生产正在实现“科学化”;
3.基本生产过程在自动化系统中有机结合;
4.生产工艺基础的质变,直接生产过程为物化了的知识所代替;
5.新人工人队伍的形成;
6.生产由粗放向集约化过渡,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在米库林斯基为《苏联大百科全书》撰写的“科学技术革命”条目中的论述,他把科技革命发展的特征归纳为十点:
1.科学、技术和生产中的变革,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新的科学思想从诞生到应用于生产的周期缩短,科学已成为直接的生产力。
2.社会劳动分工进入新阶段,科学成为具有群众性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要领域。
3.生产力三要素都发生了的质变;整个生长产过程愈来愈集约化,从而多倍的抵偿了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制所花费的开支。
4.劳动的性质和内容发生变化。
5.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克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城乡之间、生产领域和非生产领域之间的对立和本质差别的物质技术前提。
6.创造出潜力无限的新能源和预先确定性质的人工材料。
7.信息活动作为保证科学地组织、控制和管理科学生产的手段,其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大大提高;群众传播工具得到巨大发展。
8.普遍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水平、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闲暇时间增多了。
9.各学科之间的互相作用、对复杂问题的综合研究、社会科学化,产生了所谓“生态学问题“,因为必须对”社会—自然界“系统进行科学调节。
国内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新科技革命特征进行了研究。
1.从新技术、新产业角度阐明了对新科技革命的五个特征。第一,这次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是新的技术群和新的产业群。而过去技术革命只是单一技术和单一产业的出现。,第二,这次出现的新技术群和新产业群中,有带头的技术和产业,这就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第三,这一新的技术群、新的产业群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知识和技术的高度密集。第四,这种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是非常快的。
2.从新科技革命自身发展的角度看以下特征:(1)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科学技术在加速发展。(2)新科技革命不仅使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发生突破性变化,而且使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3)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3.从新科技革命的内容来看,具有新、深、多、快的特征:所谓新,是指它所在推出的新技术、新工具、新产业、新工艺等。深,是指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多,是指新技术、新工具、新工艺、新产业、新新产品等,多种多样。密,是指新的技术群、产业群中,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快,一是指发展快,二是指见效快。
4.从新技术革命的中心——高技术的角度看,有以下特征:(!)高难度。(2)高技术密集。(3)高资金密集。(4)高知识密集。(5)高速度。(6)高风险。(7)高竞争。(8)高效益。
5.从新科技革命走向和规模来看,有以下特征:首先,它具有全球性。这次新科技革命发生于整个工业化国家。其次,它具有全面性或广泛性。新科技革命不但影响到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力,还影响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各个方面。再次,它具有继发性。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结合紧密,两者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新的技术革命引起产业结构、生产体系的的变革,即导致产业革命的发生,而产业革命将会引起社会结构、社会面貌的重大变革,引起社会革命。最后,它具有预测性。这次技术革命是在上次革命成果基础上新突破,根据新技术发展规律来进行预测和展望,并采取必要的对策和措施。
体育科学研究的意义、目的任务和内容
一、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科学研究是指通过各种特定的方法、手段来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揭示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达到发现真理、纠正谬误的宏观控制或微观分析目的而组织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具体实践活动。
体育科学研究是指运用各种特定方法、手段探索体育领域里各种矛盾、现象和本质,揭示体育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实践活动。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探索学校体育中教学、训练、群体、竞赛、管理、评估等方面的各种现象和本质,揭示其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实践活动。凡属教学思想、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系统内的因素及因素的组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改革,都属教学研究的范围。从一个具体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而言,或者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教学的领导而言都要经常地对体育教学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既区别于日常教学工作布置,也有别于规范化,需要一定条件的体育科学研究。这种研究的特点是条件比较简易,参加者为广泛,研究问题可深可浅,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但它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突出急需要解决的教学实际问题,研究如何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规律,把教学搞得更活,使教学质量更好。因此它是一种普及性、群众性、广泛性、并有高效益的研究。
二、体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一)教育科研的重要性
我国的教育科研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识教育现象,提炼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重要性突出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有利于端正教育教学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广大教师就必须端正教学思想,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从目前教育教学实践看,造成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学生不能主动、活泼地全面发展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掌握教学规律,学校没有端正办学思想,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挖掘成功的传统经验,错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总结实践中的篝经验,探索新路子。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是端正教育教学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南昌市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2.有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的发展
把教育改革和发展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形成不间断的改革与创新的局面,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近十几年来,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学制、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当前面临的是深化改革的任务,这是一项分析新形势、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规律、创造新体系的宏伟工程。队了必须遵循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的原则和方针外,必须有正确的教育科学理论作指导。任何一项教育改革,都是提出科学的设想,开展系统的科学实验,进行周密的科学论证,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同时,教育改革又不同于其他领域的改革,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出好人才,多出人才,正因为如此,深化教育改革,必须让科研先行,让科研为改革定向导航。如我国1988年颁布的《德育大纲》,就是教育科研先行的例证。为了使德育内容配置科学化,60年代初我国学者就已开始德育大纲的研制和实验,后因政治运动的冲击而停止。十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恢复了这项研究。1983年原教育部把该课题作为“六五”期间重点教育科研项目,并委托3所高等师范院校进行研制和实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工作,运用螺旋式排列兼直接式排列法配置内容,制定了我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德育大纲,使各种年龄的德育内容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配置形成了完整的序列。教育内容序列化,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系统。总之,教育的改革,从整体到单项,从宏观到微观,都必须做到科研先行。
3.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体系
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体系的建设,不仅要依靠广大专业理论工作者的积极努力,更需要第一线的教师的积极参与。如各科教学法是研究各科教育过程的规律性的和科学,它们是指导各科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对这些学科的教学规律的认识,必须从教学实践中来,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它、认识它和利用它。要发展完善各科教学法,广大教师就必须广泛地、系统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调查、教学实验等方法,积累丰富的材料,并经过加工,从大量的错综复杂的教育现象中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在近十几年教育科学研究中,有一大批学教师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体系作出了贡献。教育教学实践孕育着教育教学理论的产生,呼唤着教育科研的无限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前景,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4.有利于造就一大批教育家
教师不能满足当一名“教书匠”式教育工作者,应当立志当一名教育专家。教师成为教育家,就必须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积极从事教育科学研究和实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参加科学研究要发现参加科研的有利条件,如熟悉教材、学生、容易把握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便于观察各种教育现象,对教育教学感受比较深等到。教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科学规律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便有所发现,有所发明,艺术技能也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教师只要强化科研意识,积极钻研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实践仔细观察,勇于探索,就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家。
(二)学校体育科研的意义
体育科学研究意义是指研究体育领域各类课题的价值和作用。现代体育科学已呈现出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一致性,使得体育科学研究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其根本的意义在于为各项体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并由此培养、锻炼、提高体育科学研究工作人员的能力和使其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具体地讲:能为增强全民族体质健康提供科学依据与实用方法;2、能为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与科学方法;3、能充分发挥体育的综合治理功能,为制订有体育方针、政策、法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与最优方案、方法与手段;4、能为发展体育教育事业,搞好学校体育教学、群体、训练、竞赛、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关措施与方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类人才和体育专业人才服务。
学校体育科研工作不仅是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它的研究是正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青少年为要对象,并针对学校体育的其他要素所反映的各种事实的现象,通过研究,总结经验,揭示其规律性,指导学校体育走在科学的轨道上,为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目标服务。
关于学校体育科研的意义,从有关著作的表述中,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现摘编王绵毅等主编的《学校体育学》有关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如下:
1.为学校体育改革导向
新的技术革命,新的教育观念,使当今世界进入技术革命的时代。现代教育科学中涌现各种新观点、新思想,它们冲击旧的教育思想,敦促原有教育模式非改造不行。这种趋同样鞭策着学校体育要主动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强大动力。国家已把学校体育定为全民健身战略的重点,是实现建设体育强国宏伟目标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根据我国学校体育不发达、不平衡和多样性的特点,有不少实际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找出最可行的途径。卓有成效的学校体育科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先导、桥梁和催化作用。国内外成功的经验证明,广泛地开展学校体育科学研究是加速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2.为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引路
学校体育是一个多目标、多内容、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必须研究科学的管理方法。在教学训练中,有些教师即使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动态变化的实践中,仍感到困惑。这是因为书本理论和现实工作存在一定差距,这说明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开展研究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体育走出一条具有本地区、本学校特色的路子,不断出现新局面。
3.为加速师资队伍建设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