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载湉(公元1871年-公元1908年)。
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申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
公元1874年的一个冬夜,暮色中的紫禁城戒备森严,只見朝廷重臣们鱼贯而入。一路上,几个大臣偷偷议论道:“今天老佛爷召见我们,不知是何急事啊?”另一个大臣说:“这些日子,皇上的病势是越来越重,会不会……”大臣们不由点了点头。不一会,这几个大臣就到了养心殿。不一会。太监李莲英出来唤诸位大臣进去,于是进了养心殿,向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请安后都立在一旁,慈禧太后顿了顿说:“我请众爱卿来,是为了商议皇嗣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皇上这几日,病势渐渐沉重,而皇上又没有留下子嗣,为了免得到时候局促,我想请众爱卿来推举一下,众亲王中载字辈的嗣子们,有谁能堪重任啊?”诸王大臣跪下磕头道:“皇上春秋鼎盛,即有不豫,自能渐渐康泰,皇嗣一节,似可缓议。”慈禧后道:“我也不妨实告,皇帝今日已晏驾了。”此语一出,王公大臣们哭也不好,不哭也不好,面面相觑。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同治帝要是死了,让谁继承还不是慈禧一句话。自己即使不满。也万万不敢趟这混水。于是一言不发。慈禧看大家也不说话,于是站了起来,走了几步说:“我看醇王奕;恬于栽湉可以继立,应即决定,不可耽延时候。”于是大臣们唯唯诺诺。纷纷点头称是,就这样,清朝入关后的第九个皇帝载湉登基即位,是为清德宗,又称光锗帝。
慈禧立光绪为帝,是经过深思熟虑妁。按照清朝家法,同治帝死后,应该在溥宇隼中选择一人为嗣。但如果这样做的话,慈禧就升任太皇太后,也就无法继续控制清王朝的大权,这对权欲熏心的慈禧来说,无疑是一件难以接受的大事,因此,她必须在与同治同为载宇辈的皇族中寻找一个子弟来即位。慈禧在5岁的同治帝即住后垂帘听政,尝到了立幼主的甜头,她当然不可能立一个年龄较大的皇族子弟为帝,因此便把目光投向了年仅3岁的栽恬。立载湉为帝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载恬既是自己的侄子,又是自己的外甥,关系密切,利于控制。就这样,小光绪离开了亲生父母,进入宫中,被迫认慈禧为唯一的母亲。
慈禧为了控制光绪,采取了恩威并用的手段。她一方面对光绪关怀备至,又严令宫中太监要经常告诉光绪,他不是醇亲王的儿子,慈禧才是他唯一的母亲;另一方面,慈禧还给光绪制定了一些不可违背的规矩,光绪每天早晨都必须去慈禧的住处问安。随着光绪年龄的增大,慈禧对他也越来越苛刻,甚至是有些不近情理。就这样,年少的光绪没有丝毫的人身自由,整日生活在慈禧的淫威下,给光绪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此后,光绪非常害怕见到慈禧,见了面也是战战兢兢。
光绪没有人身自由,只有把全部心思投入到读书中去,也许只有那个时候。光绪才能忘却慈禧的阴影。光绪有一个好帝师,这就是翁同和。当过同治帝师傅的翁同和对这个小皇帝非常爱护,他希望能把光绪培养戌一个治国安邦的明君。光绪得到这个好老师的谆谆教诲,逐渐充实自己的知识,也逐渐有了参政的意识。这对慈禧来讲无疑是晴天霹雳,自己亲手培养起来的傀儡,怎么能反戈一击呢?于是慈禧想方设法阻止光绪亲政,直到公元1889年光绪大婚以后,慈禧才假惺惺地宣布归政。
光绪结婚时,按規矩要立皇后和妃子,慈禧已经为光绪“钦定”了皇后和两个妃子。皇后是慈禧的侄女,都统桂祥的女儿,妃子是礼部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光绪帝连选自己皇后和妃子的权力都没有,又怎么能掌握国家大权呢?
就这样,婚后的光绪“亲政”了,但他只是坐在龙椅上看着那些并没有把他放在跟里的慈禧宠臣们争论不休,然后回到寝官休息。而所有军国人事,都要遇到慈禧那里请示,请示,光绪仍是个招牌皇帝。
1898年工月24日,在总理衙门的议事厅内,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议事厅的正中央,端坐着清朝的五个大官,他们依次是北洋大臣李鸿章,直隶总督、北洋新建陆军将领荣禄,光绪皇帝的教师、户部(清代全国最高财政机关)尚书公翁同和,刑部(清代全国最高司法机关)尚书廖寿恒及户部侍郎张荫桓。在这五个大官对面,坐着一个眉清目秀的书生,他就是维新运动著、名领导人康有为,这场辩论就是在五大臣与康有为之间展开的。
只见李鸿章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康有为,看他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书生,于是就傲慢地说:“做为一个读书人就应该知道,祖宗留下来的治国之法是完善无缺的,我们只能遵守执行,你怎能改变它!”
康有为立即反驳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祖宗之法也是一样,只有改变其中陈旧、腐朽的东西,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才能不被外国人欺辱!”
“难道你就不怕留下不忠不孝的罪名吗?”李鸿章用力一拍桌子,对康有为大声说。
“我搞变法维新,为的是富国强民,怎能说是不忠不孝呢?”康有为对李鸿章只是轻轻一笑,然后接着说道,“大人说祖宗之法不可变,那么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广阔疆土,如今怎么被洋人一块块地割去了呢?!”
李鸿章听到这里,脸“腾”一下子红到了耳根,花白胡子也气得“突突”乱颤,因为噬马关条约》等许多丧失领土的条约,都是经他的手签定的,康有为的这句话正中要害。
荣禄在旁边看到李鸿章狼狈的样子,就想给他找个台阶,挽回面子。于是他也气呼呼地说:“祖宗之法千真万确,我们只能遵守!”
康有为听完又是轻轻地一笑,说道:“祖宗只教给我们的军队使用大刀长矛,而大人您建立北洋新军,使用的是洋枪洋炮岂不也违背了祖宗之法?!”一句话说得荣禄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只得灰溜溜地坐在那里,不敢再说一句话。
这时廖寿恒看到李鸿章、荣禄二人理屈词穷,就想转移一下话题,于是他捋着他那几绺小胡子,闭上眼睛摇头晃脑地讲道:“常言道,皇帝乃是天子,臣民必须孝忠于他才可兴国安邦。而你却要搞什么‘立宪’,设什么‘议会’,岂不是不把皇上放在眼里?”
张荫桓此时也在旁边附和道:“对,开设议会后,你们把我大清皇帝放在哪呢!”
康有为听完神色庄严地说:“如今在皇上周围,有许多贪官污吏,瞒上欺下,使朝纲混乱。而‘立宪’,设‘议会’,皇上能直接了解人民的疾苦,国家的安危,从而采取相应的治国兴邦之策。
国家富强了,人民生活安定了,皇上自然会受到人民的爱戴而流芳百世。”
康有为一席义正辞严的话,直说得廖寿恒、张荫桓二人也无言以对,坐在那里不吭气了。
在这五大臣中,只有翁同和一直没有说话。他仔细地听着康有为的每一句话,不住地点着头,心里想:“皇上要是能够任用这样一个才能出众的入主持维新变法,我大清可就有希望了。”原来’在这次召集康有为之前,翁同和早就将他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康有为是广东南海县人,从小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20岁那年,他到香港一带考察,接触到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事物。他感到只有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改革腐败的封建制度’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于是他走上宣传维新变法的道路。从1888年开始到1898年,康有为曾八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的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1895年4月的“公车上书”。
那时,康有为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忽然传来签定《马关条约》的消息,康有为愤慨异常,就召集当时在北京应试的1300人,到都察院(清代全国最高监察机关,同时负责向皇帝提建议)门口示威,反对签定《马关条约》。并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要求光绪帝变法自强,抵抗外国的侵略,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因为汉朝时政府用公家车马接送读书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人京应试的代称。由于康有为等人是举人,这次上书称“公车上书”)。由于一些官员的阻挠,这次上书没能成功,然而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却是从此揭开序幕。
“公车上书”不久,康有为和他的学生梁启超一起,组织强学会,创办《中外纪闻》,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清政府中的许多大官像翁同和、文廷式等人也加入了强学会。在北京的带动下,全国各地宣传变法维新的学会、学堂和出版报刊如雨后春笋般地增多起来。在湖南长沙,由谭嗣同主持的时务学堂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年轻时曾多次游历大江南北。,既看到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又目睹了国家与人民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深重苦难,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激发了谭嗣同要求变法维新、挽救祖国危亡的思想。1897年1月,谭嗣同写成他的重要著作《仁学》,号召人民冲破封建统治的罗网,进行变法自强。在《仁学》中,谭嗣同还表达了他对太平天国的同情,对曾国藩等清朝官员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憎恨。同年10月,在谭嗣同的主持下,长沙时务学堂创办起来。梁启超等人都在这里讲过学,为维新变法培养了人才。
翁同和在总理衙门听完康有为与李鸿章等人的“舌战”后,立即来到皇宫,将召见康有为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向光绪皇帝复述一遍’最后他又补充说:“日本、俄国在很早以前比中国落后得多。他们都通过变法维新,发展起来。我们为什么不走他们的路呢?”“哎——”只听光绪皇帝长叹一声,说道:“变法之心,其实我早就有的了,可母后她……哎,我身不由己啊!”
原来,自从光绪4岁登基以来,一直由西太后慈禧垂帘听政,把持国家大权,光绪就像朝廷里的一件摆设,一点权力也没有。光绪从小就常受到慈禧的责骂,所以非常害怕她。
一次,光绪被慈禧叫到颐和园去过元宵节,几个宫女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元宵。慈禧先尝过后,连夸“好吃,好吃”。然后她才命人给光绪端上来一碗。光绪谢过慈禧后,就用勺子捞起一个,送到嘴里。谁知元宵馅是光绪最讨厌的枣泥馅,光绪一看到它就恶心,别说吃了。可他又不敢当着慈禧的面说元宵不好,所以就趁人不注意,把热元宵吐到袖筒里,然后又忍着疼痛陪慈禧玩了很长时间。深夜回宫后,光绪捋起袖子一看,细嫩的胳膊给烫起了好几个大水泡。
光绪到了18岁,慈禧为了掩人耳目,就声称到颐和园“养老”,不问政事了。而实际上,光绪要决定什么大事都得先得到她的批准。所以现在光绪虽然也有变法之心,可由于担心慈禧会出面阻挠而面露难色。
翁同和似乎看出了光绪的心思,就进一步说道:“如今列强强占我领土,欺辱我国民,国将不国,难道您想做亡国之君吗?”这句话振动了光绪帝。为了大清帝国的危亡,不能再顾及那么多了。光绪帝下决心要进行维新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直接召见康有为,封他为总理衙门章京(清代办理文书的官员),主持变法具体事务,其他维新派人物如梁启超、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等人也都受封,参与变法。
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光绪向全国发布了许多法令。其中有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我国的工、商业;改革大清法律陈旧腐败的条款,允许官民向皇帝上书、提建议;废除八股考试制度,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在全国普遍设小学堂等等。
因为这一年是中国农历戊戌年,历史上把这次变法运动称为“戊戌变法”;又因为变法从6月11日开始以9月23日失败,一共进行了103天,所以又将它叫做“百日维新。”
可是,正当光绪皇帝为实行变法进行活动的同时,慈禧太后也没闲着。她係人密切监视光绪的行动,如果变法稍微引起她的不痛快,她就会立即动手阻挠。
一天晚上,直隶总督荣禄秘密来到了颐和园。慈禧连夜接见了他。
“现在的形势很不利,”荣禄开口就提到了变法,“听说皇上最近把礼部尚书塔怀布给撤了。”
“大胆!”慈禧一听就发起火来,“他也太不像话了,我的人他都敢动。”
“老佛爷(对慈禧的尊称),我看这样发展下去对您可太不利了。”荣禄装出一脸的苦相说。
“嗯!”慈禧点了点头,又问荣禄:“你看怎么办才好呢?”
“依我的意思看,在必要时刻应该再来一场政变。”荣禄说话的声音越压越低,“九月初五,我请皇上到天津去阅兵。趁阅兵之机,我就发动兵变,强迫他把权力重新交给您。您看这个主意怎么样?”
“好主意!这件事就交给你了。”慈禧对荣禄大加赞赏一番。一个阴谋计划就这样定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