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27年-公元976年),涿州(今河北涿县)人。能够位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赵匡胤确实是有些本事。五代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混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朝代,很多人自称皇帝,割据一方。
五代经过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到公元950年,郭威建立了后周。郭威有很大的抱负,他想要统一全国,因此郭威在政治上进行了改革,使用一些能干的官员,经济上减轻人民的负担,后周开始强大起来了。可惜郭威做了3年的皇帝就死了。
他的养子柴荣继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世宗,柴荣更有才能,他下令治理河道,开垦荒地,继续进行改革,后周的军事力量也一步步强大,整个国家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柴荣并没有贪图享乐,他一直是亲自领兵出征打仗,士兵也一个个勇猛无比,后周的军队先后统一了关中地区(现在陕西西安附近大片地区)、淮河流域。周世宗又带兵向北同契丹作战,连续攻下数座城池,后周的人民欢呼雀跃庆贺胜利,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959年5月,周世宗在领兵途中突然病倒,6月回到开封,不久一代名君就病死了,年方39岁。
柴荣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当上了皇帝,这时他仅仅7岁,养母符太后也不过30岁,真可以称得上“孤儿寡母”了。柴宗训年幼不懂事,符太后是一个妇道人家,也不懂得怎样治理国家。这样,后周的大权就落在了赵匡胤手中。
公元927年,赵匡胤出生,他家世代都做官,传说赵匡胤出生的时候,满屋金光,身上散发一种奇异的香味,他被叫做香孩儿。这当然是传说了,不是真的事情。不过,赵匡胤长得是一表人材,容貌雄伟,性格豪爽赵匡胤从小阅读兵书,但他更喜欢习武,手中一根大棍,使起来鸣呜带风。赵匡胤棍数高超,真是所向无敌。郭威在世的时候,赵匡胤冲锋陷阵,打起仗来没有败过。赵匡胤很受郭威的赏识,官职一天比一天高。
柴荣死去,小皇帝继位,这时候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同时赵匡胤还掌握着地方上的许多军队。掌握了军队,赵匡胤也就掌握了后周的实权。
赵匡胤看到柴宗训这个皇帝年幼无能,就产生了不可告人的想法,想取而代之,自己当皇帝。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还有专门给赵匡胤出谋划策的赵普看出了赵匡胤的心思。当时民间流传着“点检做天子”的说法,身为都点检的赵匡胤又何尝不想当皇帝呢?因此,赵匡胤、赵匡义、赵普等人秘密策划,准备篡夺皇位。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开封城内一片繁华热闹景象。宫廷内大摆筵席,文武百官向皇帝朝贺新年,大家都十分高兴。
喝酒正喝在兴头上,忽然有人进来在老宰相范质耳边低声耳语了几句,范质急匆匆随他出去了。一会儿,范质惊慌地跑进殿内,向8岁的小皇帝奏道:“万岁,大事不好了,边关来人说辽兵联合北汉10余万人大举南下,情况危急。”
听到此,年幼的小皇帝急得要哭了,“这可如何是好?”说完话,他不顾众大臣,直奔后宫找母后去了。
符太后一听也慌了,呆了一会儿,她对柴宗训说:“皇儿,保重身体要紧,这事托范老宰相去办,派精兵强将抵挡就是,不必着急。”
听了母亲的话,小皇帝心中有了底,不慌不忙走进殿中,众大臣正在候命呢!
“范老爱卿,敌兵压境,情况紧急,我看派哪一位将军迎敌呢?”
这时文武百官包括范质把目光投向了武官行列中的头一位,这不是别人,正是赵匡胤。范质上前一步:
“万岁,臣看此人非殿前都点检赵将军莫属。”
其他官员也随声附和:“赵将军文武全才,武功更是盖世绝伦,无人可比,想当年随先帝攻城略地,无所不能,真乃英雄也。”小皇帝一听自己手下有此英雄,不禁春风得意,当即下诏命赵匡胤领兵出京迎敌。
这时候,赵匡胤心里高兴极了,自己的通盘方案已经完成一半了。原来,根本没有什么辽兵,那是赵匡胤秘密派人谎报的军情,小皇帝听敌兵必然惊慌,如果派人与敌人作战,这个人只能是赵匡胤了。事情的发展果然如赵匡胤所预料的,赵匡胤就这样名正言顺地将军队掌握住了。这一切是小皇帝、符太后及范质等人做梦也想不到的。
赵匡胤领旨走出殿堂,他立即征调京城和各地的兵马,校(jiào)兵场上点兵、训兵两日。正月初三,赵匡胤带兵浩浩荡荡离开开封城向东北迸发。军队中的士卒有说有笑,有的摩拳擦掌,准备在战场上显示一番。当日黄昏时分,部队行至陈桥驿,赵匡胤下令全军就地安营扎寨,他从心里是不想再往前走了。
士卒接到命令,马上安营埋锅造饭,有些士卒没事就开始说起闲话来了。士卒中有一个自称能掐会算的,他抬头看到了即将落山的太阳,忽然大声喊道:“弟兄们看呀,太奇怪了,今天怎么会有两个太阳呢?”大家一听也急着看去,“哪里?哪里?”“那不是?!一上一下,这叫天有二日,人有二主呀!”
大家都没有看到所谓的两个太阳,可心里都想:“不是说天无二日,人无二主吗?皇帝也只能有一个呀!真奇怪!”士卒中间都暗暗地议论着这件事。
这时候的赵匡胤在中军大帐里不停地踱步,他所想的只有三个字:当皇帝。这不真的叫天有二日、人有二主吗?赵匡胤不停地思索着:事情的成败,就在今天晚上了。天慢慢地黑了下来,在大将高怀德的营帐中,烛光闪闪,人影绰绰。
“有谁反对赵点检当皇帝,我的剑可不认人。”这是高怀德的声音,他和赵匡胤拜过把兄弟。赵匡义接着说:“当今皇帝年幼无为,早应废除才是!”赵普看到火候差不多了,问帐中诸将:“你们当中有不同意的可以离去!”没有人走,大伙儿想:哪个皇帝不是皇帝?如果赵匡胤真的是真龙天子,他登上龙座,我们不也可以沾光,可以当大官吗?何乐而不为呢?
赵普见大家都默认了,就拿出一件新做的龙袍。黄色龙袍在烛光下闪闪发光,夺人眼目。“走啊!拥立新皇帝去。”将军们前呼后拥向中军大帐走来。
赵匡胤看到了火把亮光,听到嘈杂的声音:“拥立赵将军……拥立新皇帝……”赵匡胤知道自己的计划成功了,真是心花怒放,赵匡胤没有出帐迎接,而是急忙上床蒙头假睡了。
众将进到帐中,叫“醒”赵匡胤,拿着龙袍就往赵匡胤身上套。赵匡胤口中说道:“周主待我不薄,恩重如山,怎么能以下犯上,不敢不敢……”然而说话的同时,自己早把龙袍穿好了。众将包括赵匡义、赵普都倒地叩头,高呼“万岁”。
赵匡胤见大事已成,马上率领军队返回开封,他见到老宰相范质便小皇帝下诏赵匡胤率领某军前往迎敌。
陈桥兵变遗址(今洞南封丘陈桥镇)——宋太祖黄袍加身处赵匡胤假装呜咽流涕道:“我受世宗厚恩。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刀架在脖子上,文人宰相当然不知道该怎么办。持剑怒目的军校罗彦环不失时机地厉声喝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范质没办法也只好随后跪下,口呼万岁。在军人的刀锋之下,顾命大臣改换门庭,孤儿寡母所能做的只剩下拱手让出江山了。
赵匡胤等迅即来到崇元殿举行禅让礼。赵匡胤的党羽,翰林学士承旨陶穀立即拿出后周皇帝的退位诏书。赵匡胤在殿下拜受后登殿即皇帝位。次日下诏,因其所领归德军节度使州名宋州(今河南商丘),建国号宋,改后周显德七年(960)为大宋建隆元年(960)。
经过“黄袍披身”的赵匡胤深知兵权的重要性,就在第二年,时年35岁的赵匡胤看到国内局势已经得到控制,便决心解除这些禁军将领的兵权。这一年的闰三月,赵匡胤解除了慕容延钊与韩令坤等人的禁军统帅职务,让他们到外地出任藩镇节度使,并宣布殿前都检点一职不再设置。
在此之后,赵普几次建议赵匡胤进而解除石守信等人的军职,宋太祖起初不以为然,认为他们的忠诚是毫无疑问的。于是赵普对他说:“如果石守信的部下有人贪图富贵,拥戴他们仿效陈桥驿兵变,将黄袍披到石守信的身上后,这些人还会继续忠于您吗?”这番话让宋太祖忧心重重,决心彻底解决禁军将领兵权问题。
石守信等人听了这话,不管心里有什么想法。都急忙跪下向赵匡胤谢恩。同年七月,赵匡胤把石守信等旧部召来饮宴。当众人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对他们说道:“如果没有你们出力拥戴,我是坐不上这个位置的。但是你们是不知道当皇帝是多么困难呀!我自从做了皇帝之后,每天晚上不是睡不着,就是作恶梦,说实话还不如当节度使的时候快乐。”石守信等人忙问为什么这样?宋太祖道:“这不是很清楚的么,我这个皇帝的位置,世上有谁不想要呢?”听罢,众人慌忙离席,跪倒在地上道:“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宋太祖感叹道:“话不能这样说的,我知道你们没有异心,不过你们的部下就难说了。他们若是为了得到更大的富贵,一旦将黄袍加在你们的身上,到时候就算你们不想当皇帝,又能够办得到吗?”
这一席话让众将面面相觑,知道自己因为手握重兵受到君主的猜疑,搞不好会有杀身之祸。他们甚至惶恐得哭泣起来,纷纷要求宋太祖指明一条“可生之途”。赵匡胤开导众将说:“人生在世有如白马过隙,只是短暂的瞬间。贪求富贵的人其实不过是想积累财富,多多享乐,再让后世子孙不至于陷入贫困而已。你们不如放下军权,到各地去购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留下永世的产业。自己也可以多买些歌伎舞女,日夜饮酒相欢,颐养天年。赵氏宗室也同你们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宋太祖是在用保证其荣华富贵的承诺来向将领们换取兵权。
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如此推心置腹,又一点都不留回旋余地,加之此时宋太祖的威信极高,只得俯首听命。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禁军宿将同时上表说自己有病,请求皇帝解除他们的军权,宋太祖顺水推舟,欣然同意。
事后赵匡胤遵守自己的许诺,与这些旧部结成姻亲,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之女则嫁给赵匡胤的三弟赵光美。
关于陈桥兵变历来被看做是“千古疑案”,疑点颇多。分析的结果是:
一、不是偶然事件,而是精心策划。
据《涑水纪闻》等书记载:“及将北征,京师喧言,出师之日,将策总检为天子。故富室或挈家远避于外州,独宫中未之知也。”古诗言道:“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是啊,当时军队未到陈桥已有兵变之说,未见黄袍,已有天子之说,怎能不是预谋?
二、“醉卧不省”,掩入耳目。
赵匡胤是率军出征缴敌的主帅,刚刚出发上路,怎能在军帐“醉卧不省”?他再爱喝酒,也不能对军国大事如此掉以轻心,看来,“醉卧”是在演戏,意在掩入耳目,给人们对兵变一无所知的假象。据宋人笔记记载,赵匡胤早年曾为自己的功名前程占卜,“自小校以上至节度使,一一掷之,皆不应。忽曰:‘过此则为天子乎!’一掷而得圣笑。”这段轶闻反映了赵匡胤的夙愿,而在陈桥驿,他兵权在握,当天子易如反掌之时,反而不念及早年愿望,一醉了之?
三、太后之语,泄漏天机。
《宋史·杜太后传》说,杜太后知赵匡胤黄袍加身后,说:“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吾儿生平奇异,人皆言当极贵,又何忧也。”本来朝廷有天子在,赵匡胤却篡位夺权,当受祸灭九族之罪,而其母杜太后却不惊不慌,谈笑自若。明眼人一看便知,赵匡胤夺帝位是早已存心。杜太后说他有“大志”,不是当节度使,而是当皇帝。
四、“紧急军情”,亦为谎言。
一首古诗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当时赵匡胤领兵出战,是因国境告急,临危受命。而黄袍加身后,不费一兵一卒,“紧急军情”就没了?战事就平定了?这不明摆着此事情全系谎报!谎报的结果是,赵匡胤轻易地掌握了禁军的兵权。而且能制造出在陈桥驿之夜,众将士给他“黄袍加身”的机会,凡此种种,都足以证明兵变自始至终都有人在精心策划。和上述看法相反的人也大有人在,他们认为“疑案不疑”。
其看法是“军情并非谎报”其理由是:
一、《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契丹国志》等史书都记有镇、定二州的急报:北汉勾结契丹人寇。
二、镇、定二州节度使不是赵匡胤集团的人,他们或是“追感周主因恩遇,时复泣下”有异心的人,或是在宋初乞解官归山,又欲拥兵自重的人,他们绝不会为陈桥兵变造假情报的。
三、清代赵翼认为,五代诸帝,多由军士拥立,相沿成袭。赵匡胤之前,已有周太祖郭威、唐废帝李从珂、唐明宗李嗣源由军士拥立,这是唐代藩镇割据后军士擅废立之权而留下的遗风,是王政下纲,下凌上替,祸乱相寻的反映。因此,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很可能真是军士拥立的。
总而言之,陈桥兵变确实令人起疑,不过目前尚难确定其真相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