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家庭环境
1902年5月28日,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童家岙。这里山峦叠嶂,绿水环绕,满目葱茏。早在古代,小山村知书达理和学而优则仕就蔚然成风。据说,从宋至清,这一地区出了6名状元、1000多名进士、数千举人。可见诗书礼仪之风鼎盛、儒学重教由来已久,深入人心。
童第周的父亲重视自己的学习,重视对儿女们进行诗书教化、知识启蒙,而且还创办了小山村第一所私塾学校,教化村民,造福后代。
父亲比较开明的思想和教育,使童第周兄弟几人耳濡目染。受父亲的影响,爱学习、追求知识的种子早早地就在童第周兄弟几个人的心里生根发芽,并渐渐得到了强化。
尽管学而优则仕是童第周的父亲送子读书受教育的初衷,但这无形中也使子女混沌大开,知书达理,提升了自己为人做事的品格修养。
父亲去世后,童家兄弟一个个相承接力,循环资助,培养兄弟成才,一时成为乡里美谈。这不能不说是童第周父亲颇有眼光、懂得学习重要性的结果。
滴水穿石
童第周小时候的好奇心十分强,看到不懂的问题往往要向父亲问为什么。父亲每次都不厌其烦地耐心给他讲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他觉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也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问父亲:“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谁敲出来的?是做什么用的呀?”父亲看到儿子这么好奇,高兴地说:“这不是人凿的,这是檐头水滴下来敲的。”小童弟周更奇怪了,水还能把坚硬的石头敲出坑?父亲耐心地解释说:“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不断地敲,不但能敲出坑,还能敲出一个洞呢!古人不是常说‘滴水穿石’嘛!就是这个道理。”
父亲的一席话,在小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一阵阵涟漪。他坐在屋檐下的石阶上,望着父亲,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由于农活比较多,童第周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不想读书了。父亲耐心地开导童第周说:“你还记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吗?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坚持不懈,就能把坚硬的石头敲穿。难道一个人的恒心不如檐水吗?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
为了更好地鼓励童第周,父亲书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大字赠给他,并充满期望地说:“你要把它作为座右铭,永志不忘。”
在体细胞核移植克隆两栖类的研究中,实验生物学家童第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78年,他采用黑斑蛙的红细胞作为核供体细胞;同时,取黑斑蛙未受精卵,去核;用显微手术将红细胞核取出,并移植到去核卵中,核分裂后,经发育而成黑斑蛙蝌蚪。
红细胞是高度特质化的体细胞,功能高度专一,主要是运用它的血红蛋白来运载交换氧气和二氧化碳。红细胞的核不分裂,也检测不出其代谢活动,它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裂和分化而来的。虽然两栖类的红细胞已高度分化,但它仍然携带着完整的基因组。
童第周的研究证明,两栖类红细胞核在适合的条件下也可发生分化的逆转而全面表达。这项工作进一步证实了格登先前取得的结果,并说明不同的体细胞具有同样的遗传功能。
科学研究的每一步都充满着智慧和艰辛,也都为后继之研究开辟道路、奠定基础。没有格登、童第周在体细胞核移植克隆两栖类动物的成功,威尔穆特要一下子用体细胞核移植克隆成功哺乳动物是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