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芝木匠”到画坛巨匠
1864年1月1日,湖南湘潭县南一个叫做星斗塘的地方,一户贫穷的人家生下了一个乳名叫“阿芝”的男婴——齐白石。清贫的家境,使这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在读了不到一年的私塾后,就不得不砍柴牧牛,担起生活的重担。
有两件事对于青年时代的齐白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一是15岁开始学雕花木匠,二是27岁时拜胡沁园、陈可藩为师,正式开始学画。从此,闻名乡里的“芝木匠”开始利用相对稳定和集中的时间来画画和读书。由于白天还要干活,齐白石读书学画的时间只能在晚上。这一时期他还十分穷困,常常饮水充饥。晚上无钱买灯油,便点松火做灯。
齐白石在40岁之前没有离开过家乡一步,主要以替人画像和刻印过活,这无论是在眼界上,还是在学问上都使他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后来在朋友的竭力劝说下,他才“五出五归”,远游南北各地,足迹遍及半个中国。祖国的壮美山河和浓郁的风土人情,开阔、丰富了这个民间画师的胸襟,提升了他的描绘境界。
60岁之后,齐白石多在北京卖画谋生。由于那时他的画风学八大山人冷逸的路子,不为当时人们所喜爱,故画价比同时期的一般画家便宜一半,也少有人问津。后来,幸遇当时声名正隆的著名画家陈师曾,陈师曾力劝齐白石改变以前的画风,用“画吾自画自。”
在陈师曾的无私帮助下,齐白石“衰年变法”,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画风和境界发生了质的飞跃,一度受到冷落的画作逐渐得到了大家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为老画家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并给予极高的荣誉。1953年,文化部授予齐白石“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教授生涯
1927年,声名鹊起的白石老人开始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学校更名为北平艺术学院后,他被民国史上最年轻的美院校长林风眠聘为教授,专职教授花鸟,在校极受尊敬。
任教期间有《借山吟馆诗草》及《齐白石印谱》刊行于世,白石老人重新出山担当教职,源于他结识了另一位著名的美术教育家。
1942年,齐白石赴南京、上海等地举办个人展,机缘巧合地遇上了交结多年的莫逆挚友徐悲鸿。其时徐悲鸿已应聘为北平艺专校长,他对齐白石深厚的写意状物功力青睐有加,顾及到教授传统中国画时的特殊性,遂将老友招至麾下。
齐白石故地重游,执起了往日的教鞭,把自己几十年的绘画创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