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约前390~前338),汉族,卫囤(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它是战国时期政治家和思想家,是著名法家代表人物。他是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所以叫做卫鞅,后来被封在商地,后人称他为商鞅。他响应秦孝公求贤令而进入秦国,帮助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他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商鞅在位执政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年轻时就喜爱"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秦国寻求贤者,想收复秦国的失地,就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商鞅三次拜见秦孝公,提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种君主之策。只有霸道得到秦王的赞许,还成为秦国强盛的根基。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来升任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推行变法,变法内容是:废除井田、广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男耕女织以及战斗,实行连坐的法制。变法一段时间后,卓有成效,秦国人民十分高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