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一提起南宋,我们眼前马上会呈现一幅积贫积弱、备受外敌欺辱的景象。的确,自从北宋东京开封失陷后,仓皇逃离金人铁蹄的赵氏统治者于1127年在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开始,直到1279年灭亡于蒙古铁骑之下,整整153年的历史,它留给世人更多的是国弱君昏、政治腐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也只有岳飞的精忠报国、“丹心万古名不灭”的文天祥这些彪炳千秋的英雄豪杰和遗臭万年的奸臣佞邪。
在我们抚膺叹息之时,大多数人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拥有残山剩水半壁江山的南宋王朝,在冗兵、冗官、冗费的沉重负担下,在民弱兵乏的状态中,何以能一次次抵挡住金人和蒙古人的金戈铁马,何以能维持其腐朽没落的统治达一个半世纪之久?而与其同样是偏安一隅的西夏和大理,却早已灰飞烟灭在异族的号角中。在其穷侈极欲的统治背后,究竟还掩蔽着多少不为我们所知的事实?南宋历史就是由这些不和谐的音符撞出的一支让人惊叹的交响曲,在看似不和谐中,我们又总能发现其和谐的因子。这就是南宋,一个许久以来一直被我们误解了的王朝,一个虽衰犹荣的王朝。让我们揭开历史的层层面纱,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
赵氏统治者南渡后,在10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沉醉在苟且偷安的现状中,他们把临安(今杭州)当做自己的家乡,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诗云:“楼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当汴州。形象地向我们描绘一幅在闻名于世的西子湖畔,风景如画,歌舞生平,人文景观繁荣的景象。统治者们一味荀且偷安,始终末能重振国威,对外不能收复失地,对内不能富国安民,却培养了统治阶级的豪华奢靡之风。
赵氏王朝虽偏南一隅,但金和元始终末放弃这片富庶的土地。在南宋150多年的统治中,与金以至后来的元在北部和西北部边境战争不断,虽然中间因和议暂时休战,但小规模的骚扰持续不断。为此,南宋不得不需要庞大的军队来抵御外族的侵犯,维持自己的腐朽统治。
南宋建立后,疆士只有北宋的三分之二,所辖区域只有两浙、福建、四川、湖北等地。人口约有五、六千万。在这有限的土地上,却要养活几千万人口,还要要赡养庞大的军队;负担官员和宗室的费用支出;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同时,每年还要交付金朝数量可观的岁贡,岁币。这些钱财出自何处,生活一直处于贫弱状态的人民已无力再被盘剥,宋政府只能另辟它径。
我国与海外诸国的贸易,自秦汉以来就相当发达了,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北宋在唐的基础上则更加扩大。海外贸易给北宋财政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宋太宗时,通过市舶司所收的犀象、香药等舶货,一年收入达到30万缗,并逐年增加,到了宋英宗时,此项收入就高达63万缗,是国家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南宋政府意识到了海外贸易的重要性,大力发对外贸易,利用国家“近水楼台”地理位置的优势,同国外积极开展贸易,从而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作为解决统治期间财政问题的方法之一。到了南宋绍兴年间,市舶司的收入就已经达到了约为200万缗,在南宋6000多万缗的总收入中,约占3%左右。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南宋王朝为什么能在民贫国弱、外有强敌的情况下,依然有效地维持整个国家的运转,这似乎与其发达的海外贸易有着易被忽视的某种密切联系。
南宋的统治者意识到了发展海外贸易对其维持统治的益处,因此,鼓励外国商人来华贸易,也鼓励国人到海外经商。高宗就曾在一次上谕中说:“市舶收入特别有利于解决国家收入问题,应当依照从前的办法,招引远方外国商人来中国,扩大经商,发展贸易”。南宋赵汝适在《诸蕃志》也说:“在泉州、广州设置市舶司主持对外贸易,目的是想既减轻人民负担又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这与那种崇尚洋货、追求奢华的做法完全不同。南宋特别优待远方外国并鼓励中国商人到海外经商。”除此之外,政府还采取一些保护贸易的措施,促进了与各国贸易的往来,调动商人们的积极性。高宗曾说:市舶收入特别多,如果管理得当,一年起码是上百万,难道不比取之于民更好吗?
南宋政府规定:外国船只因风浪而漂泊在我国的各口岸,若船损坏,船主不在,当地官员要修补船只,若主人来找,要将船只返还”,“外国商人在中国如遇到官吏的勒索,可越级上诉”等。南两宋政府又在通商口岸创办了招待所,如明州有来远译(后改为安亭),杭州有怀远译,外商首领来时要“妓乐”迎送,并准许他们坐轿或骑马,当地官员亲自接见;出海时,要设宴钱行。南宋政府的这些措施,鼓励了商人们的贸易往来,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这种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与明清之际的“海禁”政策有着天壤之别,正是南宋这种积极的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使南宋的对外贸易在北宋的基础上,呈现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与以往历代王朝相比,南宋的对外贸易达到了繁荣的项峰。其贸易范围之广,沿海贸易港口之多,进出口商品品种和数量之大,都是其它朝代无法相媲美的。而这种扩大的海外贸易,反过来,对宋代社会经济和国家财政发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据周去非《岭外代答》和赵汝适《诸蕃志》的记载,与南宋通商贸易的国家就达50多个,包括三佛齐、占城、真腊、高丽、日本、大食等,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其范围确为汉唐所不及。由于贸易的繁盛,南宋时的广州、杭州、泉州都是响彻大江南北,名噪一时的贸易口岸。广州一直是以“富盛多宝货”著称的阿拉伯人聚居之地,他们聚居的西园附近还种植不少的奇花异草,而今天广州只所以有“花城”的美誉,大概与之也有关联吧。自唐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口岸之一,南宋时,因泉州周环植入的刺桐树,被中外旅行家和商人写入旅行日记而驰名世界。1974年,泉州湾出土的南宋古海船,制作工艺精良、技术先进,领先同时期世界水平,这说明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及造船业在南宋时泉州已相当发达。
南宋繁荣的对外贸易不仅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其更深远的影响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推动力。南宋从海外进口的物品大约有410种以上,主要有:有关物资生产资料的舶货,如生铁、镔铁,对社会生产自然是有益的;许多生活必须的生活资料,如铜器、折扇、花番布等器物,这些产品大多数与当时的劳动人民无缘,但他们的进口有益于上层商业的发展;药品,如红花、茯苓、苏合油等;此外还有工艺品和奢侈品等货物。南宋政府从海舶贸易中所得货物,不仅充作奢侈品自行享用,还用为本钱拨给各库,并在榷易院出售,赚取更多的收入。杭州就设有专门的榷易院出售各种舶来品。由于大量的外贸货物充斥市场上,市场中商品的数量和品种的增加,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商业出现了繁荣的景象。,由对外贸易发展连锁反映引起商业的繁荣,一般说来,商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经济的发展,我们似乎逐渐揭开了南宋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奸帝奸臣二人转”仍保持半壁江山为赵家所有的秘密。
§§§第二节 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
南宋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城市的兴旺上。说起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风俗长卷——《清明上河图》,大家一定有印象。它向我们展示了首都东京汴梁的富庶繁华。而南宋时杭州的繁荣远超北宋时汴梁城。柳永《望海潮》词云:“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少,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笛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好景,归去风池夸。”柳永把天堂杭州的富丽描绘的淋漓尽致。据说公元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发起对南宋的大举进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受了这首词的影响。除其经济繁荣,南宋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也远远超过前代。据统计,唐代达到10万户以上的城市只有13处,而到北宋中期时已达到46处。北宋时的汴梁和南宋的临安,是继南京、洛阳、长安(今西安)后,世界上第四个和第五个百万以上人口的大都市。据《咸淳临安志》记载,南宋临安城内有124万人,每天消费的谷物就高达3万石,这样的城市规模在当时是空前的,杭州成了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城市。而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大都会伦敦人口也不过3.4万左右。难怪马可·波罗到了杭州以后,对它“颇具豪华气派的一事一物,惊讶得瞠目结舌,叹为观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早在南宋王朝就我们创造了灿烂文明的国际大都市。
南宋商业繁荣的另一特点,就是打破了长久以来城市里封闭的里坊制度,建立了开放式的街巷制,商业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商业区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随着商业的发展,南宋出现了纯经济型城市。南宋末年吴自牧记载了当时临安城的繁华景象:“杭州及四方辐辏之地,客贩往业来,旁午于道,曾于虚日,处处有茶坊、酒肆、面店、果子、彩帛、香烛、油酱、食米等铺”,而且是“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又开店矣”,上述文字向我们详细地描述了城中酒楼瓦肆、抵店商行、作坊夜市、肉米店铺、诸行交易等等繁荣景象和商业市场内部分工的细密,例我们对南宋的商业繁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今天还保存着宋人不少记录当时首都盛景的著作,出名的有吴自牧的《梦梁录》、周密的《武林(杭州)旧事》,佚名的《西湖老人繁胜录》等,这些著作所记当时临安的盛况,就是在今天读起来也令人叹为观止。
除南宋首都临安府城以外,其他城镇的商业也很繁华兴盛。如建康城府“舟车辐辏”,是长江下游的商业都会。其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内秦河两岸,设有牛马市、谷市、蚬市、纱市等十分兴盛的商业市场,并修建了繁华商业区的标志性建筑—镇淮、饮虹二桥。桥上“车马如云”,桥下“千艘鳞鳞”城内的很多街道以“银行、花行、鸡行、鱼市命名”,“鸡行街自昔古就是繁富之地”,银行街“货物所集”。可见建康商业活动的繁荣。建康城府的人口很约数十万,日食米就需要二千石,可见这是一座规模相当大的城市,而建康也只是南宋诸多城市中的一个代表。
除了城市中的‘市’以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出现了草市。南宋时,草市发展众多,并逐渐固定成集镇,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区,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交换市场,它是城乡联系的纽带。据统计,宋代的江西、河北、湖南、福建等省份,新出现的城镇达80多个,说明了当时我国城镇发展迅速,而商业的兴盛则是设镇的主要条件,由此要推断当时的宋朝,特别是南宋,其城市经济的繁荣程度非同一般。南宋城市的繁荣将我国城市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而正是在隐藏在衷败政治背后的经济的繁荣,城市的繁华,让我们有机会能够重新审视南宋王朝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正是这种由对外贸易连锁引发的经济上的繁荣,才能抵住外族铁骑的践踏,维持整个南宋的社会的安定。
因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出现了很多通宵营业的场所,以适应城市经济和市民阶层增长的需要。同时,很多反映市民文化生活的种种娱乐活动,也从农村分散的小规模演出形式走向城市,变成有固定场所演出,专业性的,规模大小不等的城市文艺团体,为市民进行多种类型的文化演出,从而把我国民间的百戏、曲艺推向一个高峰。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中瓦舍勾栏便兴起了。据载,当时临安城就有勾栏13座,城外瓦子20余座。“分数甚多,十三座勾栏不闲,终日团圆。内有起店数家,大店每日使猪十口”,可见其繁盛。全国各地知名的艺人,纷纷来到临安演出,以谋生路。在南宋的瓦舍中,各种勾栏荟萃,热闹异常,大的要容纳千余人,演出不论风雨寒暑,每天如此。而演出的节目也令人眼花缭乱,有杂剧、杂技、魔术、相扑、花鼓、说唱、皮影、舞蹈……应有尽有。城市中大批瓦舍的出现,丰富了市民的娱乐生活,也促进了城市商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饮食行业及娱乐奢侈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而使南宋的世俗文化进上少兴盛,并一直持续到整个南宋王朝时期,对元明清世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过的影响。南宋世俗文化的兴起与统治者政策的导向有密切联系。早在北宋初,就鼓励开国元勋“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从而导制了宋人的享乐风气。而官僚地主阶层的豪华奢侈,歌舞升,平,招来了全国各地的艺人,又助长了这种享乐之风。赵氏南迁后,溺于宴安,西湖歌舞,四时习俗,竟相奢侈,不以收复中原为念,只图媚敌苟安。将享乐的氛围和热情推行至全国。从而享乐之风,上行下效,“山民朴,市民玩”。就连蒙古铁蹄压境时,统治者和市民们还沉浸在歌舞升平中。此外,南宋政府一直鼓励海外贸易,其获得的用于市场中的交易品,往往是大众无力购买的奢侈品,而这种商业贸易在某种程度上又促长了攀比、奢侈之风。南宋都市的繁华,也为当时统治阶级的奢靡享乐创造了条件。
昔日的繁华,早已成为深埋于地下的废墟;从前的风华,也化为过眼云烟。我们却无法否认那一个灿烂时代的不朽与光荣。往事越千年,我们的鼻孔仍然能嗅到那一个半世纪临安传来的荷花香气,还依希听闻闹市街头的熙攘声。揭开南宋神秘的面纱,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南宋,一个繁荣的南宋,一个崛起的南宋,一个虽衰犹胜的赵氏王朝。
§§§第三节 苏常熟,天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