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欧苏文章冠天下(上)
赵宋王朝在疆域和版图方面确实有些狭小,而军事上的羸弱则更使它成为世人诟病的谈资。然而,要说到文化上的繁荣,两宋王朝则完全可以傲视古今,光耀文坛。且不说将词的艺术发展到极致,可与唐诗并称文学两大高峰的宋词;也不谈程朱理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单论散文这一枝独秀,唐宋八大家,6位出自宋朝。而他们之中的翘楚——欧阳修和苏轼,更是以文章而冠绝天下。当然,北宋的科技成就也很辉煌。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光宋朝就占了一半。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在他4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郑氏发誓绝不改嫁,并且要独立抚养他成人,后来,因为生活所迫,母亲带着欧阳修去了随州投靠他的叔父。因为家境贫寒,年少的欧阳修并没有钱来买纸和笔,他的母亲便用树枝划在沙土上,来教他写字。
随州城南有个李姓的望族,欧阳修小时候经常到他家去玩,李家的小孩跟欧阳修的交情也很好。10岁那年,欧阳修有一天在李家发现一堆旧书,无意中翻到一本《昌黎先生文集》的残本,只剩下6卷,他就向李家借回去读。由于年纪小,不能完全看懂,但是他已经感到韩愈文章的深厚和雄博,心里因而对他产生了推崇之情。由于家境清贫,自己没有藏书,欧阳修经常向邻里的读书人家,借书来读,有重要的就抄录下来,经常读书至废寝忘食。
作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功力在幼年时已然得到了培养,加之后天的刻苦努力,终成一代文坛巨匠,而他在诗文写作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
宋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罗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行文的简洁所折服。
据《宋稗类钞》记载: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锦堂记》,其中有这样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觉得不妥,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仔细研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但他反复吟诵后,才发现个中妙处。原来,改句中增加了两个“而”字,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欧阳修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自己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了示范作用。
有一个书生很爱写诗,一次偶与欧阳修同行,只是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棵枯树,就按捺不住,振振有词地来了两句:“远看一枯树,两个干树桠。”但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笑眯眯地告诉他说:“你如果能再加两句,这诗保证漂亮!”某甲听了,也就绞尽脑汁使劲地想。欧阳修见他想得挺苦,知他已渐有所悟,也就加了两句给他听:“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某甲听罢,果然感慨万千,因为他突然发现,就这么一加,他那棵色彩生命皆无的“死树”就能立刻神采飞扬起来——春天长着青苔,那绿色的青苔就是它的生命;冬天落满雪花,那皑皑的白雪就是它的色彩。
这就叫点石成金!虽然审美是自由的,但是对生活的本真的描写,原本就胜过华而不实的辞藻,
欧阳修一生写了 500余篇散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各体兼备。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有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
但是欧阳修的仕途却并不顺利,曾两次因朝廷宗派之争,受到诬陷,事连帷薄,暧昧难明。欧阳修始终坚持斗争,终于使真相大白于天下,恶人受到惩罚。但他自己也遭到坎坷,屡次下放州郡,不到40岁,须发尽白,皇帝见到,都觉得可怜。
欧阳修虽也自负,但他并不是天才的作家。他是认真观察,反复思考,融合于心,然后执笔,写成文章,又不厌其烦地推敲修改。他的文章实以力得来,非以才得来。欧阳修的文章,常常是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及至写到中间,或写到最后,其文章所含蓄的道理,也是惊人不凡的。而留下的印象,比大声喧唱者,尤为深刻。
道德与文章的统一,为人与为文的风格统一,才能成为一代文坛的宗师。欧阳修为人忠诚厚重,在朝如此,对朋友如此,观察事物,评论得失,无不如此。自然、朴实,加上艺术上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使得他的文章,如此见重于当时,推仰于后世。
§§§第二节 欧苏文章冠天下(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据有些文字记载,苏东坡10岁时,已经能写出与众不同的诗句。在他那篇《黠鼠赋》里,我们找到了两句。这篇短文字是描写一个狡猾的小老鼠,掉入一个瓦瓮里,假装已死,等把瓮倒在地上,便急速逃去,这样把人骗过了。大约也正在此时,他的老师正读一篇长诗,诗里描写当时朝廷上一群著名的学者。苏东坡这个幼小的学童在老师肩膀后面往前窥探了一下,就开始问到与他们有关的问题。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因为在苏东坡的童年,中国是在宋朝最贤明的君主统治之下,他极力奖励文学艺术。国内太平无事,中国北方与西北的游牧民族如金,辽,西夏,这些部落蛮族本来经常为患中原,这时也与宋朝相安无事。在这样朝廷之下,贤良之臣在位,若干文才杰出的人士都受到征召,侍奉皇帝,点缀升平。正是在这个时候儿,幼童苏东坡首次听到欧阳修、范仲淹等人的大名,当下深受到鼓舞。恰好在这位大诗人的童年生活里,我们已经看到了他将来崭露头角的预示。
苏东坡11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熟读经史诗文,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这时两个青年的儿子,在熟记经史,在优秀的书法上,恐怕已经胜过乃父了。后来,苏东坡的一个学生曾经说,苏洵天赋较高,但是为人子的苏东坡,在学术思想上,却比他父亲更渊博。
令苏东坡感到万幸的是,他父亲一向坚持文章的醇朴风格,力诫当时流行的华美靡丽的习气,因为后来年轻的学子晋京赶考之时,礼部尚书与礼部主试欧阳修都决心发动一项改革文风运动,便藉着那个机会,把只耽溺于雕琢文句、卖弄词藻的华美靡丽之文的学子,全不予以录取。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苏轼20岁,到京师汴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待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6个举人备了6个下酒菜,邀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可以联系到哪样菜,哪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龄最大的人傲气十足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所有菜都被端走了,6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6个字,不紧不慢地把6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答案就是:嬴政并吞六国。
年纪轻轻的苏轼不只聪明过人,而且“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他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众多,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苏轼散文,首先在其政治论文中大露峥嵘。在《策略》、《策别》、《策断》等篇章里,作者满怀儒家的政治理想,凭借大量的历史事实加以周密的论证,字里行间颇有贾谊、陆贽的气势和神韵。文脉晓畅,文采飞扬,所受《战国策》的影响,可见一斑。苏轼的历史论文,如《平王论》、《留侯论》等,是其政治论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借描画、评述历史人物、事件、典故,阐释政治见解。这些文章尽管在内容上无什么特别可取,但写法上善于随机生发,仍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苏轼还给后人留下很多书札、杂记、杂说、小赋等。这些精致典雅、小巧玲珑之作,大都夹叙夹议,挥笔轻盈自如,抒发了作者坦诚的胸怀,也表达了对人生、对文艺的见解和喜爱之情,成就大大超过他的政治论文。形象地阐明了对文艺问题见解的散文,实际上是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交融的文论佳篇,论述精辟,才气横溢,如《传神记》和《书吴道子画后》便是最能令人心折称道的例子。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这一见解,虽是就绘画而言,但其精神对其它艺术门类也可以相通。阅读此类文章,我们又有幸目睹了苏轼作为一位出色的文论家的风采。
苏轼的朋友、诗僧参寥在《东坡先生挽词》中写道:
峨冠正笏立谈丛,凛凛群惊国士风。却戴葛巾从杖履,直将和气接儿童。
正是从两方面归纳了苏轼的人格精神。他既严正又平和,既坚持了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士大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把两者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那一类在士大夫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并在其文学作品中加以充分的表现。苏轼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典范,因而获得他们普遍的尊敬。
如果说,在北宋的文学变革中欧阳修是一个中枢式的人物,那么苏轼则代表着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仅因为他的创作体现了这场文学变革所追求的文化理想,审美趋向,也不仅因为苏轼比其他作家具有更雄大的才力、高超的技巧,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因为苏轼的创作在很多地方突破了这场文学变革的基本宗旨。
在北宋这个具体的文化环境中,苏轼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一方面,他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地参预国家的政治活动与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他比当代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地体会到强大的社会政治组织与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抑,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但不是冲突与反抗),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他的文学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无羁与无可奈何,随缘自适与失意彷徨,深刻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愈益强化时代的内心苦闷。
§§§第三节 《清明上河图》长卷
河南省开封市是最早出现在画卷上的城市真实写照的地方。据《中国文化史辞典》载:北宋画师张择端所画的历史长卷《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北宋时代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城市设施和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来学习绘画。在宋徽宗时期,供职于翰林图画院。专攻绘画宫室,尤其擅长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人物等。他在风俗画上的最大成就就是《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通过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揭示了北宋(960—1126年)汴梁(今河南开封市)承平时期的繁荣热闹景象。它以各个阶层的人物的各种活动为中心,深刻地把这一历史时期的城市社会动态和人民生活状况展示出来。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马,牛、骆驼等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了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充分反映了汴京工商业经济的繁荣面貌。
图中河港池沼,船只来往,还有官府宅第,茅棚村舍密集。在艺术处理上,无论对人?物的造型,街巷、车辆、楼屋的描述以及桥梁、货船的布置,笔墨章法都非常巧妙。《清明上河图》是绢本设色,纵宽24.8厘米,横长528厘米,是古代巨幅名画,在当时?及其以后都有很大影响,并博得了各阶层观赏者的喜爱,宋代以后,出现不少摹本。?
至今,开封民间还流传着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