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552500000017

第17章 吴仁宝:中国农民企业家中的智慧之树(1)

长江之南,太湖之北,这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曾经是吴文化的发源地、近代民族工商业和当代乡镇企业的发祥地。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诞生过多少可圈可点的人物。从上世纪后期到本世纪初,华西村和华西村的带头人吴仁宝的故事不胫而走,为人们传颂,令人们向往。

风云人物

提起华西村,人们就自然会想到吴仁宝。这位中国农村的风云人物,在担任村书记的40多年生涯中,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把造福人民作为毕生追求,凭着一种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拼搏精神,独特的发展思路,高尚的人格力量,率领华西人民高举旗帜,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使华西村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贫困落后走向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共同富裕,被誉为“天下第一村”,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永不褪色的一面旗帜,创造出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奇迹。吴仁宝作为当代中国农民的杰出代表,先后当选十届、十一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荣获“中国首届十大扶贫状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等数十项荣誉称号。华西村和吴仁宝的先进事迹有着广泛的影响,受到了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赞。国内外数百家媒体对华西村和吴仁宝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吴仁宝不仅是无锡人民、江苏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农民的骄傲。

坚定的理想

吴仁宝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他坚信社会主义定能富华西,把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艰苦创业、真抓实干、造福于民的实际行动,使华西村长盛不衰,从一穷二白走向共同富裕。

吴仁宝是土生土长的华西农民,虽出生在江南沃土,可是在饥寒交迫的旧社会,饱经忧患和磨难,对贫困生活有着切肤之痛。解放后,吴仁宝与其他贫穷的农民一样有了土地,生活有了着落。满怀对党、对新中国的深厚感情,他坚信,共产党为天下百姓谋幸福,社会主义一定能够富华西。1954年10月,吴仁宝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一刻起,他就立志要刨掉穷根栽富苗,让全村人都富裕起来。发展集体经济,改变华西的落后面貌,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成了吴仁宝人生奋斗的主旋律。

1961年,华西建村,吴仁宝担任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从此,他走上了率领村民艰苦创业、勤劳致富的不平凡征程。为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他与村民一起,研究制定了华西村的15年发展蓝图,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率领群众起早贪黑,冒严寒、战酷暑,肩扛手推,白天搞田间管理,晚上平整土地、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华西环境。只花了7年时间,硬是用人工重造了华西村地貌,实现了亩产一吨粮,建成了一个农业的样板村。1972年,全村200户村民都住进了新盖的瓦房。华西村迈出了共同致富的第一步,那时的华西村已经名闻遐迩。

但吴仁宝和华西人不满足于“战天斗地、重新安排山河”的成就,他们的目光放得更远。“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吴仁宝在艰苦创业的实践中深切体会到,单一的农业很难使村民真正富裕起来,必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大力发展农村工业。为此,他运筹帷幄,呕心沥血,百折不挠,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冒着风险、排除干扰,创办了小五金厂,开了苏南发展乡镇工业的风气之先。到改革开放前夕,华西村的工业有了长足发展,1978年,华西的工业产值已达到69万元,银行存款100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吴仁宝带领干部群众坚持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指针,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展开了华西村第二轮艰苦创业。1985年,华西村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吴仁宝提出了“苦战三年,实现三化三园亿元村”(“三化”是,绿化、美化、净化;“三园”是,远看华西是林园,近看华西是公园,细看华西是农民生活在幸福的乐园)的新目标。对此,有人怀疑,有人畏难。这年的8月19日,是华西村村民难忘的日子。吴仁宝带着村里100多名农民兄弟,来到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庄严宣誓:“苍天在上、大地作证,我华西村100多名农民代表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决心苦战3年,目标1亿……”为了实现目标,吴仁宝和华西村民下定了背水一战的决心!

在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村民以“困难压不倒、表扬夸不倒、威胁吓不倒”的精神和勇气,共同铸就了“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从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并靠这种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一个个新的目标奋进。

“有条件不发展没道理,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真道理。”吴仁宝有着强烈的政治敏锐性和市场经济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公布后,吴仁宝以一个农民企业家的超常思维判断,全国经济要大发展。他敏锐觉察到,华西村大发展的机会来了。第二天凌晨2点,他再也睡不着了,他请总机通知村党委委员、正副村长和各厂厂长到会议室开会。他在会议上分析了面临的机遇,提出华西村要加快发展,进行新一轮创业,并做出了动员一切资金,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这次集结资金、抢抓机遇,为华西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有人说“吴仁宝真神,一个会议就赚了上千万!”

高瞻远瞩

吴仁宝高瞻远瞩、以过人的胆识驾驭华西经济发展。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共筹资2.9亿元。进入新世纪后,他根据“现有企业为基础,技改延伸找出路”的思路,在2000~2001年间,先后投资8亿元,做强华西的纺织、冶金和三产。2002年,总投资12亿元的化纤、炼钢项目同时启动……华西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现在,华西村已形成钢铁、纺织、旅游三大产业,华西集团拥有固定资产62.77多亿元,成为拥有八家公司、1000多个产品的国家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在全国1000家大型企业中名列第100位,企业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2004年,全村共实现国税开票销售260.31亿元。

“下千日之功,拿下一千亿”,把华西的“三农”变成“三化”(农村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如今,新三年的奋斗目标又展现在华西人面前,这是老书记吴仁宝制订的蓝图,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新书记吴协恩接过吴仁宝的班,带领华西人又开始了新的创业征程。

吴仁宝带领华西人民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苦创业,使当初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如今的华西村,农业小村变成了工业强村,农民变成了工人,乡村变成了城镇。华西金塔下的每户家庭都拥有400~600平方米的别墅,100万~1000万的存款,1~3辆轿车。千百年来,城乡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华西村变得无影无踪,相反,华西这样的农村已非一般城镇可以比拟了,华西人的生活更让城里人感到羡慕。美丽的华西村成了每年百余万中外游客向往观光的地方。吴仁宝每当想起华西村和他自己的成长历程时,常常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共产党,我吴仁宝只能从放牛娃变成放牛翁;没有党的好政策,华西村也不可能发生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热爱共产党,一辈子心向党,一辈子跟党走,决不含糊。”

千里结远亲

“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华西村过上富裕生活后,吴仁宝怀着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感激之情,带领华西人民,先富帮后富,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他反复要求村民做到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1994年2月,他从国家召开的“87”扶贫政策计划会议上获知,全国还有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国务院决定通过东西合作方式帮助这部分人。对此,他久久不能平静。华西是从贫困过来的,贫困的人是我们的亲人。回到华西后,他立即召开村党委会,会议决定,华西村要用7年时间,采取东西合作的方式,帮助中西部贫困地区10万人脱贫,1万人奔小康。从1995年5月开始,华西村把共同富裕之路向全国各地延伸。吴仁宝认为,“扶贫先扶人,扶贫先扶志。”一个帮助中西部地区智力扶贫的工程在华西拉开了序幕。华西先后投资近千万元,帮助中西部地区20多个省、市、自治区培训县、镇、村基层干部1万多名。培训班就像一架播种机,把致富农民的火种撒向了中西部地区。许多学员学成回去后,开工厂、建市场、兴三产,搞得热气腾腾。智力扶贫带动了10万多人脱贫致富,更主要的是使华西人的创业精神四面开花。这是全面开花式的扶贫,还有重点扶植式的帮困——

1995年6月下旬,吴仁宝带着村党委副书记一行,千里迢迢,到宁夏、甘肃等地考察。他进村入户,细细询问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情况。西北乡亲们的贫苦窘境,紧紧揪住了他的心。他提出的在宁夏建立“华西村”的想法得到了当地领导的大力支持。经过5年多时间的努力,宁夏华西村迁入近800户,新建住房200多间,开发荒地6000余亩,呈现一派兴旺景象。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称赞吴仁宝的这一做法,是我国扶贫史上的一个创举。此后,吴仁宝又在黑龙江肇东市五站镇建立了“黑龙江华西村”,经过3年的努力,原先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现已超过4000元。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目睹了华西人带领这里的村民开荒、深翻土地的动人情景,忍不住连声赞叹“好一个华西精神!”

吴仁宝千里结远亲,可没忘了周围的近邻。

2001年6月以来,吴仁宝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建设大华西的新举措,将周边16个村纳入华西共同发展。如今,华西的面积已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1533人扩大到30340人。“一分五统”后的大华西,路变、河变、桥变、房变、人变。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就业促勤劳,小康步步高”。青年人得到了就业,老年人按月领取保养金。数千户周边村村民高高兴兴地迁进了华西村为他们新建的别墅和公寓房。2001年~2004年,华西村为周边村村民发放保养金、粮食补贴及其他费用5849.24万元,为周边村支付修桥筑路、福利等8项费用7400多万元。村民人人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干部增强了信心。在大华西建设中,面对众多的拆迁农户,吴仁宝坚持做到让拆迁户“拆进”,而不是“拆出”,维护了村民的利益。因此,无论是建房筑路,还是移坟迁墓,周边村的老百姓无一怨言,一呼百应。2004年9月24日的新华社电讯通稿以《华西村——共同富裕的典范》为题,称赞华西村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村”。以吴仁宝为代表的华西共产党人,以实际行动履行入党誓言,是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党性原则的最好印证。

坚持实事求是

吴仁宝有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先进理念,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与因地制宜发展华西的创造性高度统一,使华西村敢为人先,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熟悉吴仁宝的人都说,他是一个讲实话、做实事、求实效的人。吴仁宝对实事求是有着更深刻的体会。他说:“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大难化小难,小难变不难。”四十多年来,他带领华西村的干部群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本村实际出发,用科学的态度、独特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引导华西的改革和发展,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路子,这也是华西村永葆青春和活力的奥妙所在。

“吃透两头”、“两头一致”。这是吴仁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独特理念。他认为,作为基层领导,要创造性开展工作,就要吃透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吃透本地工作实际。两头吃不透,就会吃夹生饭。同时,要一手抓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同各级组织保持一致,一手抓同人民群众保持一致。1998年4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华西时,对吴仁宝“吃透两头”、“两头一致”的理念十分赞赏,连声说“好!好!好!”四十多年来,他坚持不懈地追求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华西村的实际情况和群众利益三者的完美统一。在执行上级精神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对于有条件做的,就领先做;对于暂没有条件领先做的,就争取今后领先,使华西村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有勇有谋才能总揽全局,游刃有余。吴仁宝正是这样,他不但敢于实事求是,提出创新的思路,而且善于把创新的思路变成发展的举措,表现出了共产党员敢为人先、敢于超越的创新勇气。1979年,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吴仁宝认为,华西村人多地少,工业发达,集体家底厚,分田到户不适合华西的实际。他提出了一个调整产业结构的方案:全村500多亩粮田由30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绝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去。这一做法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为华西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全国掀起了乡镇企业改制的浪潮,许多地方都在搞企业转制。吴仁宝提出,华西村要搞“一村两制”,村民既可以搞集体,也可以从事个体,但干部不得搞“一家两制”,更不允许搞“一人两制”。使华西村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发展新路子。党的十五大以后,苏南乡镇企业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有关部门明确提出要“抓大放小”。吴仁宝认为,改制的真正目的是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效益。他根据村办企业的实际,提出了一手“抓大放小”,一手“抓大扶小”,必要时还要“抓小放大”的改革思路。对毛纺厂、线材厂、型钢厂等关系华西经济命脉的大企业抓住不放,深化改革,提高效益;将一些效益较差的小企业转给个人经营;对有发展前途的小企业,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增强它们的竞争力;对原来准备投资10亿元的造纸厂和炼钢厂,则果断地“放”,让客商加大投入,华西只用土地和配套的水、电、气入股,以减少风险。华西村的改革思路新,有特色,别开生面,既符合中央精神,也符合华西的实际,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大中小各类企业都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今,华西没有一家亏损企业,没有一家不盈利的企业。2003年8月,吴仁宝根据中央电视台的有关报道,提出了“新投项目‘急刹车’、技改延伸项目‘开稳车’;已投项目‘开快车’”的“三车原则”。这和中央2004年提出的宏观调控、科学发展观,不搞“急刹车”、“一刀切”完全一致。使华西的发展在宏观调控形势下不仅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重视制度创新

同类推荐
  • 京剧奇葩四大名旦

    京剧奇葩四大名旦

    徐城北任公明耀是我的前辈,为任公这本书写第一篇序的马老少波,更是我的前辈。有马老的序在前“开路”,应说一切都已尽善尽美。为此,我曾坚辞数次,然而任公不许,一定要我写一写我对于四大名旦的看法。余生也晚,只在五十年代的中后期,看过梅、尚、荀三位很少的几场戏。即使如此,也还约略感受到京剧盛期中的那种峥嵘气象。当时的我,并来因此形成进入梨园工作的打算,但却萌生了去“做”一番传统文化事业的决心。“文革”之后,我调入中国京剧院,最初只想当一名好编剧。但事与愿违,“承包风”把国家剧院的正常生产秩序刮得七零八散。
  •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故事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故事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财富家等,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高原上的背影

    高原上的背影

    对于大科学家,人们难免想知道:他们是怎样成功的?日常生活中又是怎样的?书中关于科学家们业余爱好的描写,十分有趣和亲切,使人看到科学家们精神世界的另一个侧面,看到科学与人文的和谐交融。
  • 许家印:地产、足球,恒大的世界

    许家印:地产、足球,恒大的世界

    一个南下的打工者,他运用魔术般的手法,为我们上演了一段眼花缭乱的成长史、创业史,让恒大成长为中国地产业的巨擘。随之华丽转身,从地产跨界到体育、文化和快消品,短短四年,风靡全球。伴随着恒大的狂飙突进,“恒大”二字早已变成一个另类符号,代表一个梦想,而掌舵人许家印所展现的洞察力、执行力和营销力,让我们不得不感叹:恒大的世界,看不懂……
  •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

    "这本书介绍了杨宪益传奇的一生,杨宪益是一位德披天下的著名翻译家。杨宪益还集传统与自由知识分子的品质于一身。他娶英国妻子戴乃迭,成就了一段异国婚姻佳话,本书还将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爱情故事融入其中。展现了杨宪益性格中的热情、勇敢与真挚。他德披天下,集传统与自由知识分子品质于一身。他译遍中国,一生作品之丰,无人能望其项背。他娶英国妻,成就一段异国婚姻佳话。在那样颠沛流离的生活里他是怎样用那一支笔译出一篇篇精彩的作品?翻译大师的五味人生和经典译著的诞生过程。《五味人生:杨宪益传》会告诉你答案。"
热门推荐
  • 揪你尾巴

    揪你尾巴

    说一见钟情俗套,我对你那叫一见倾心。电竞男主-音乐女主
  • 女王扑倒邪王魅世召唤师

    女王扑倒邪王魅世召唤师

    她是华夏的杀手女王,他是异世的腹黑邪王。当两王想撞,又会擦出什么奇妙的火花?传说邪王不近女色,只要有女的在他的一尺之内,便就会被杀死。可是,一直纠缠着我不放的男人是谁呀?为什么他和邪王长得一摸一样?传闻不可信。“卿卿,今天我们去哪里呀?”一身白衣男子眨着大眼睛看着坐在对面的紫衣女子。“不知道哎,你说去哪里就去哪里吧。”紫衣女子无所谓的说道。“卿卿这可是你说的。”白衣男子邪媚一笑。片刻之后........
  • 遗落的北境

    遗落的北境

    机油味的废土朋克,煤炭味的蒸汽朋克,腐臭味的丧尸朋克,冰渣味的寒霜朋克、锈蚀味的赛博朋克。妄想逃往未来享受技术果实的失意青年陆离,坐上一列前外百年之后的列车,哪知半路抛锚,下车后,空气里弥漫着机油味、锈蚀味、腐臭味......
  • 迎娶反派系统

    迎娶反派系统

    某日——陆绮怀:“你看这姑娘,虽然是个反派,但是温柔可人,以后肯定是个贤妻良母!你喜欢不?”裴屿之摇头。又一日——陆绮怀:“你看这女人,虽然是个反派,但是精明能干,以后肯定是个贤妻良母!你喜欢不?”裴屿之摇头。再一日——陆绮怀:“你看这女的,虽然是个反派,但是……”裴屿之终于开口:“我不喜。”陆绮怀不耐烦:“那你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他默默看向了她。——系统文,1vs1,日更,欢迎评论收藏,么么哒!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樱之遇

    樱之遇

    “小哥哥,星星走了,明年我们一起看樱花。”可是第二年她没有赴约。十二年后。“星星,既然回来了你就别想走了!”……“我冰淇凌上的草莓呢?”“可能掉地上了。”“没有啊?”“那估计被猫叼走了吧。”“……”您老说话之前能不能请把嘴角先擦一擦……“那这只猫我要定了……”
  • 灵山几度夕阳红

    灵山几度夕阳红

    (双洁)(男女双强)南月寒没有想到自己会败在一个小丫头手里。古谣作为一个死过一次的人,每天的愿望就是吃好,睡好,玩儿好,做一个无忧无虑的绝世高手,尝遍天下美食,玩遍天下美地。可是求这个冷冰冰的王爷离她远一点吧!露出这么宠溺的眼神是要做神马(惊恐)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惯看秋月春风。
  • 过江七事

    过江七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的风采人生

    我的风采人生

    又名我的采风人生。—————————梦回2013,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做柠檬精。靓仔是我,老板也是我。从今天开始采风。让世界充满爱!
  • 人间滋味那片山与海

    人间滋味那片山与海

    故乡的气息与温存,在不停流淌着的时光里,亘古不变地呆在那,成为了再也无法忘怀的风景线。一位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平凡女孩,和一位住在沿海城市的矫情男孩,他们在情场与考场上失利,却换来了一场相遇。什么是人间滋味?我想,它大到足以拥抱故乡的山海,也小到可以捧起青春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