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虽说是一个比较软弱的皇帝,但是面对朱棣的公然起兵南下,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为了抵抗朱棣的南下。朱允文曾派开国勋将耿炳文带领李坚、宁忠两位副将军兴兵讨伐朱棣。 虽然在诸多藩王之中,朱棣的军事实力是最为强盛的,但是相比较建文皇帝能够调动的兵马来讲,朱棣的那点军队实在是显得有点杯水车薪。此次北征,建文帝给了耿炳文13万主力军,从军队数量上来讲朱棣可谓势单力薄。朱棣明白在这样一场战争中,单靠血拼是占不到半点便宜的,取胜的唯一希望就是避开敌人锋芒,集中力量在主要对付敌人的薄弱之处,如此一来才能将自己有限的兵力用到最为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的效用。 要想利用敌人的弱点,首先要找出敌人的弱点在哪里。为此,朱棣对征虏大将军耿炳文的军事部署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 耿炳文一方设置了三道战线,其中耿炳文亲自率领的13万主力军主要驻扎在真定城外滹沱河南北两岸,是此次军事行动的基地。第一道防线由徐凯率领,驻扎地为河间,第二道防线由潘忠、杨松率领,驻扎地为莫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先锋部队构成,大概在9000人左右,主要驻扎在雄县。 这种军事形势对朱棣来说可谓十分的不利。三道防线全部直逼朱棣的根据地——北平,并呈现合围之势,在加上耿炳文的军队数量相当于自己的10倍之多。朱棣明白这可是一场关系生死的大战,如果硬拼,军队人数的巨大差异无异于以卵击石,只怕会全军覆没。可是一直按兵不动也不行,只要耿炳文一直静守真定,不费一兵一卒几年之内也能把自己活活困死。再说耿炳文作战经验丰富不可能看不透这一点。 待在北平城燕王府内的朱棣可以说是坐立不安。毕竟大敌当前,建文把大批军队都已经开到自己大门口了,任何一个人也不可能气定神闲。为了商量对策,朱棣身边的将军、谋士们都来到了燕王府,与朱棣共商大计。 此次建文方面的主帅是长兴侯耿炳文,他是大明王朝仅剩的两位侯爵级开国勋将之一。此人作战经验丰富,尤其以稳重驰名。当初,他如磐石一般静静驻守在浙江长兴竟达十余年之久,活活把张士诚困在一个小小的苏州城,动都不敢动。朱棣认为对付耿炳文这样的大将,要以快取胜。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所以一定要找准敌军的薄弱之处,这样才能加大取胜的把握。 朱棣的军事分析非常到位,由此也不难看出其在军事谋略上的造诣是很深的。书房中,诸位将军和谋士听完朱棣的分析后也觉得可行。于是,大体上的军事策略就制定下来了。剩下的就要看执行了。 张玉是朱棣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他主动请缨,前去调查敌情,并找出敌军最为薄弱的地方。张玉也算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作战侦查的经验也十分的丰富,于是朱棣便欣然答应。 几天后,张玉快马加鞭的回到燕王府,向朱棣报告侦查情况:主将耿炳文年老气衰,军队纪律涣散,战斗力并不强;先锋潘忠、杨松二人有勇无谋,所以,最好从先锋下手,出其不意的给他们一个下马威。 听完张玉的回报后,朱棣觉得张玉的计策可行。所谓兵贵神速,因此朱棣也不耽搁,立即亲自带兵前往娄桑,也就是今天河北涿州西南方向。到达后,朱棣并没有给予发动攻击,而是先原地休息,让将士们吃饱喝足,休息好,战马也及时喂饱。一切就绪,朱棣便带领大家急速行军,来到了先锋军驻扎的雄县县城对岸的白河沟,到达目的地已经是下午。
既然是突袭,自然要趁着夜色,所以朱棣命令大家暂时原地休息。这一天刚好是八月十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秋节可是举家团圆的日子,而这些将士们却是在战场上,所以心中难免会有不良情绪。朱棣发现之后,赶紧给大家做思想
工作,他深知思想工作做不好,会直接影响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朱棣亲自慰问大家,并开解道:“敌军在中秋节肯定在喝酒休息,这样一来他们的警惕性就会降低,正好利于我们偷袭啊!大家放心吧,今夜出击,咱们必定能够大获全胜。”在朱棣的亲自开导之下,大家也就没了牢骚。 好不容易等到后半夜,朱棣便命令大家在夜色的掩映之下,偷偷进城包围敌军,然后发起疯狂的进攻。朝廷的军队本以为今天中秋节,朱棣肯定会老老实实的待在他的燕王府过节,所以喝酒狂欢之后便沉沉的睡去了,等到燕军进入营帐,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处于睡梦之中,即使醒了也是仓促应战,所以这一仗,可以说几乎没费什么事,就将敌军全部俘虏。 攻下雄县以后,朱棣并没有乐不可支,而是继续发力,命部将谭渊率领了一小部分精锐之师,快速赶往月漾桥进行埋伏。月漾桥是从莫州赶往雄县的必经之路。朱棣之所以作词部署,就是为了防止先锋部队向莫州方向逃窜,以求的支援。一旦先锋部队和莫州军队合并,那么,朱棣就会丧失兵力上的优势。 月漾桥的埋伏一来可以切断先锋军的后路,另一方面还可以形成两面夹击之势。朱棣的这一招实在是高明,就靠着这个小小的策略,朱棣大败潘忠和杨松的军队,而且还活捉了先锋官潘忠。出战告捷,朱棣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果断的选出100多个精壮之士组成了一个先锋部队,火速直扑莫州而去。 莫州城的守城将士还没来得及搞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便看到了士气充足的燕军已经兵临城下,开始攻城。进攻气势咄咄逼人,个个士兵都是人高马大,以一敌十,一看就是不好对付的主。莫州将士们一看,守城是没什么希望了,所以干脆弃城而逃。瞬间,朱棣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莫州。 在敌我军队数量的巨大悬殊之下,朱棣一天之内连破两城,打破了耿炳文刚刚布好的两道防线,让对方的军队数量由13万人迅速锐减至10万人。双方未曾正式开战胜负便已然分出,就这样建文帝苦心经营的第一次北征没有伤到朱棣的一丝一毫便化为了泡影。 朱棣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之内就挫伤了敌人的锐气,其关键之处还是在于战略战术。建文组织这次大规模的北征,朱棣就已经明白单靠硬拼实力,即使自己兵强马壮,也万万敌不过以全国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为基础的朝廷军队,所以唯有靠战略战术取胜。 在沙场的长期磨练,使得朱棣早已经成为一名骁勇善战、运筹帷幄的合格将军。面对如此大敌,他用自己仅有的军事力量快速直击敌人的薄弱之处,利用敌人的弱点大做文章。同时及时合理的规避自身军队数量少、活动地盘小等劣势,出其不意的屡发闪电战,令敌人一败再败。 军事战斗讲究的就是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如果探不清敌人的虚实,那么,军事部署就会缺乏针对性,由此一来军事力量就会分散,获胜的机会就会大大降低。朱棣在战前做了十分详尽的侦查工作,对于敌情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这为后期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一手资料。 对于敌情的分析,朱棣可谓是一针见血,非常明确的指出了敌军的薄弱之处。以己之长攻人之短,是为无敌之术,朱棣可谓领略了兵法的精髓之处。常言说得好: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朱棣的兵虽然不多,但是绝对个个精兵强将,如此优质的资源自然要想办法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所以,在调兵遣将的过程中,朱棣时刻谨记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的原则,处处在敌人最薄弱的地方下手,而且坚持速战速决,绝不拖泥带水。正是这种善于抓住敌人弱点的站站方针,让朱棣在此次打仗之中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谋战”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再严密的军事部署也会有它的较为薄弱的部分,所谓兵不厌诈,战场不是讲究江湖义气和光明磊落的地方。在战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才是王道,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视为军事作战中的上上之策,朱棣正是借助这一策略,才顺利粉碎了建文帝的第一次北征,保全了自身的利益。 现代社会战争已经销声匿迹,但是竞争却已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任何一个人要想生活得更好,必须要在竞争当中取胜,否则就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往往以为拼的是硬邦邦的实力,而实际上正确的战术,也能祝我们一臂之力。不妨用用朱棣的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的策略,说不定便能巧妙的赢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