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从来都不缺乏宫廷政变,但是能够从藩王之位起兵多的皇位的却只有朱棣一人。那么,朱棣究竟是靠什么赢得了天下呢?答案是人心。朱棣在嗅到建文皇帝削藩的举动后就开始装疯卖傻,然而表面疯傻,其实他心里明镜似的。背地里他一面招兵买马,一面收买人心。 其实一开始朱棣个人觊觎皇位的心只是有贼心没贼胆的,后来由于遇到了道衍和尚,才敢于站出来。道衍这个人可以说是靖难之役的一手策划者,从和朱棣首次见面开始他就不断的撺掇朱棣起兵造反,终于时间久了朱棣也就动心了,但是这可是造反啊!朱棣知道发动变乱并不难,关键得有一个合适的理由,盖过自己这个“谋反之名”。 他说:“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今祸迫于躬,实欲求生,不得已者。义与奸邪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讨,以安社稷,天地神明,昭鉴予心。” 朱棣硬是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从祖训之中找出了自己名正言顺起兵的理由。所以,很快他慷慨激昂的起兵言辞,就赢取了人们对朱棣起兵的认同,再加上朱棣确实深受迫害,容易引起人的怜悯和同情心,于是很多人都收到朱棣的感化,并纷纷表示愿意追随朱棣起兵。于是靖难之役便由此开始。 收买人心的第一步就是找一个名正言顺的起兵理由。靖难的起兵口号是平息霍乱、扫除奸臣的意思,这无异于是替天行道,在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之下收买人心实在是非常的高明。 其实自从封藩以来的十几年,北平城内的军民早已习惯于燕王的号令了。根据往年作战经验,多年来跟随燕王作战,即使不获大胜,也从来都是全师而还,所以将士们对燕王有着充分的信任。这次誓师,他们同样充满了信心,据史料记载誓师快要结束的时候,忽然:“风云四起,天空阴晦,咫尺不辨人,北风震吼,旌旗摇动,三军益发肃穆,犹如大变即将来临。不一会儿,东方云开,露出青天尺许,有光烛地,洞彻上下”这一系列的变换也被朱棣的手下渲染成吉兆,将士们的心也为之豁然开朗,他们开始相信都会有如天清地彻般的光明前途。 在靖难之役之时,曾经有这么一件事,可以说朱棣把收买人心做到了极致。当时北军遇挫,士气十分低沉,为了鼓舞士气,朱棣的智囊团就帮他想出一个感情文章的戏码。张玉原是朱棣麾下大将,十分有才干,在军队里也颇有威信,靖难之役中不幸身死。张玉骁勇善战,是朱棣手下不可多得的一名勇将,如今张玉已死,朱棣犹如断了一条臂膀,悲痛之情自然在所难免。这个时候朱棣仍然不忘鼓舞士气,他特地为张玉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亲自为其写悼文。由于张玉死于战乱,没能找到其尸首,所以朱棣便当着众人脱下自己的衣服烧掉以表示自己的哀悼。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全军上下都感动涕零,并纷纷紧盯了效忠朱棣的决心。 激战之余,朱棣依然不忘自己收买人心的目的,他请来自己的兄弟,被世人称谓经子、九流、星历、医卜、戏曲、音乐、历史、兵法、黄老诸术莫不精通的全能型人才宁王朱权为自己写就一篇洋洋洒洒的檄文来蛊惑人心: “我皇考太祖高皇帝,当元末乱离,群雄角逐,披冒霜露,栉沐风雨,攻城野战,亲赴矢石,身被创痍,勤劳艰难,危苦甚矣。然后平定天下,立纲陈纪,建万世之基。封建诸子,巩固天下,如盘石之安,夙夜图治,兢兢业业,不敢怠遑。
“不幸我皇考宾天,奸臣用事,跳梁左右,欲秉操纵之权,潜有动摇之志,包藏祸心,其机实深。构陷诸王,以撤藩屏,然后大行无忌,而予夺生杀,尽归其手,异日吞噬,有如反掌。且以诸王观之,事无毫发之由,先造无根之衅,扫灭之者,如剃草菅!诸王甘受困辱,甚若舆隶,妻子流离,暴露道路,驱逐穷窘,
衣食不给,行道顾之,犹恻然伤心,仁人焉肯如此? “昔我皇考广求嗣续,惟恐不盛,今奸臣欲绝灭宗室,惟恐不速。我皇考子孙,须几何时,已皆荡尽。我奉藩守分,自信无虞。不意奸臣日夜不忘于怀,彀满以待,遂造显祸,起兵见围,骚动天下,直欲屠戮然后已。古语云:困兽思斗,盖死逮身,诚有所不得已也。 “昔者成周隆盛,封建诸侯,缔八百余年之基,及其后世衰微,齐桓、晋文成一匡之功。虽以秦楚之强,不敢加兵于周者,有列国为之屏蔽也。秦废封建,二世而亡,可为明鉴。今不思此,则宁有万乘之主,孤然独立于上,而能久长者乎。。” 这篇檄文指斥挥遒,诉得苦不堪言、骂得痛快淋漓,在朝野之上确实给朱棣加了不少分。从此以后,朝廷不得不对朱棣方面的消息进行封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朱棣也毫不示弱,利用军中的俘虏将有利于自己的信息传递出去。打了败仗的士卒们面对这一篇有情、有理、有据的檄文都感到了心中的不安,这严重影响了朝廷方面的军心,反倒是朱棣在这篇细纹的影响下,收买了不少人心。 一边影响朝廷军心,朱棣一边对作战有功的战士大发奖赏。不少将领升了官,而且还获得了十分丰厚的财物。朱棣善于利用奖惩手段来驾驭人心,让他人帮助自己衷心耿耿的卖命。朱棣在赏罚方面讲究“公天下之道”。所以,奖赏常常是合乎人心的,并且能够收劝励的效果,即使是施加惩罚朱棣也尽量本着合乎人心的原则,所以儆戒之效也尤为明显。朱棣不愧是一个善于治人的政治家,为了赢得人心,朱棣从来都是论功行赏,从来不会因为与自己关系亲近就给与赏赐,也不会因为自己个人的怨怒而随意惩罚臣民。所以朱棣旗下的将士们都愿意为朱棣做事,而且其中很多人都因为有功而或升官或发财。 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朱棣各种笼络人心的政策,使得自己所到之地都建立其属于自己的坚实民间基础。与此同时,搜罗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既包括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将士们,还包括因投靠朱棣而被朝廷罢免的官员等。对待这些人,朱棣情感上给于慰问,财物和官职上也尽量的让其满足,所以团结在朱棣周围的人才呈现出滚雪球的趋势——越来越多。 除了在靖难之役时做足功夫以外,取得帝位后,朱棣收买人心的举措也不少。永乐时期,朱棣设立内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朝廷行政的中枢机构。有一天,朱棣在宫中召见了自己亲自选拔的七位内阁官员,诚心诚意的对他们说:“说你们成天在我身边,很尽心,很辛苦,我经常在宫里表扬你们。”又说:“人之常情,开始时候都会挺好,可是长久下去就不容易了,希望你们能够跟我常久呀。”七位大臣一听朱棣说这样的话,也就赶紧回答说:“陛下您不嫌弃臣等浅陋,这么信任我们,我们怎敢不勉励图报呢? 表面看来,他们这一番肺腑之言好像有拍马屁的意思,但是究其根底,他们每个人能有现在的地位,成为皇帝的近臣,可以说是“一步登天”了,所以知恩图报也是应该的,所以当然愿意全心全意为朱棣服务了,这也正是朱棣的高明之处,不争为争,天下归心,自然得享其成。
““谋人”术”得人心者得天下 古语有云:“得民心者的天下。”朱棣用自己的成功给我们诠释了这句话的意思,从起兵之初直到登上帝位,朱棣从来都没有松懈自己收买人心的工作,这也为他掩盖自己篡位的事实起到了一定作用。
天下的斗争说到底无非是人心的争斗,如果得天下而不得人心必然也会留下骂名,所以有时候通往成功的路上并不是一定要剑拔弩张,学会转换思维想一下,天下归心有时候比武器更能获得成功。
靖难之役是明朝最大规模的一次内战,也是大明皇朝建立不久发生的一起人伦惨变。本来按照朱元璋设计的制度应该能够稳固地支持大明王朝的江山。然而,文弱的建文皇帝未能掌握制约桀骜不驯的叔王的办法,使得朱元璋最初设计的制度终于酿成大祸。 建文四年(1420年),六月十七日,朱棣正式即位,通过自己的暴力夺权,成了这场权力之争中的最后赢家。朱棣称自己发起的变乱正是为了平息战乱,这不免是一个看点,其实很多时候矛盾到了无法调解的程度,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暴力,暴力是解决矛盾的底线,在不能掌握事情的进程,不能控制矛盾的时候,只有通过暴力才能分出谁胜谁负,谁成谁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