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黎巴嫩的问题远比其他国家复杂。什叶派穆斯林还要面对随着地区冲突而来的矛盾和斗争。其中最重要的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的大规模入侵。以色列的入侵,一方面赶走了巴解游击队,使什叶派如释重负,另一方面又使什叶派感到屈辱,受到威胁。在巴解游击队和以色列坦克的威胁下,什叶派建立自己政治和武装组织,提高自己政治地位的愿望日益强烈。内忧外患错综复杂,各种矛盾不断激化,什叶派开始参与到政治斗争之中,逐步成为黎巴嫩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阿迈勒运动(Amal)是黎巴嫩什叶派参与政治斗争的一个标志。1974年,什叶派教职人员穆萨·萨德尔组建了秘密的群众性组织“被剥夺者运动”。最初这是一个非军事的政治组织,什叶派社团借此进行合法的斗争。1975年黎巴嫩内战全面爆发后,该组织以“黎巴嫩抵抗组织”的名称公开活动,并建立武装。其名称的缩写音译“阿迈勒”,正好构成阿拉伯语“希望”一词,所以又被称为“希望运动”“阿迈勒运动”。阿迈勒运动的初衷是通过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恢复理应属于自己的“被剥夺的”权益。
阿迈勒的分支机构主要在什叶派聚居的贝卡谷地、南黎巴嫩和贝鲁特郊区。各地方组织名义上都受指挥委员会领导,但实际上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也存在分歧。阿迈勒运动被外界认为是黎巴嫩什叶派穆斯林的政治代表,它自己也常以什叶派社团的代言人自居。但是在宣传中,它尽力避免宗派主义的嫌疑,以温和的世俗民族主义形象出现。其具体主张包括:信仰真主与先知;致力于黎巴嫩人民的革命与自由,反对政治封建主义;建立本国的、符合伊斯兰原则的经济;提倡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反对外来干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帝国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等。在国内政策的目标是反对国家分裂,维护黎巴嫩的独立和完整,赞同多教派参与政权。①同时,它认为什叶派作为国内第一大社团,长期在政治上受歧视、经济上发展不足是不合理的,这一状况必须改变。正如纳赫比·贝里所说:“什叶派不要总统,但也不要一无所有,”②这温和地表达了阿迈勒运动的政治愿望。
①AugustusRichardNorton,AmalandtheShi"a:StrugglefortheSoulofLebanon,pp.145-167.
②ClintonBaily,d“Lebanon"sShi,isafterthe1982War”,inMartinKramer,ed.,Shi"ism,ResistanceandRevolution,p.229,WestviewPress,1987.
今天,比阿迈勒更引人注目的是黎巴嫩的另一什叶派组织--真主党(Hizballah)。该组织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黎巴嫩什叶派激进势力中最大的政治组织。真主党的建立除内部的原因外,明显与以色列入侵和伊朗伊斯兰革命密切相关。伊朗与黎巴嫩的什叶派穆斯林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些黎巴嫩什叶派穆斯林直接参加了推翻巴列维王朝的斗争,而一部分伊朗什叶派信徒,革命前也曾在黎巴嫩阿迈勒组织中活动过,并接受过军事训练,其中包括霍梅尼的儿子艾哈迈德。③伊朗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一直处于劣势的黎巴嫩什叶派。革命后的伊朗对外输出革命,针对黎巴嫩而言,就是尽力以激进的真主党来代替温和的世俗民族主义为方向的阿迈勒运动,从而把伊斯兰革命推向周边国家。
③AuguStusRichardNorton,“theOriginsandResurgenceofAmal”,inMartinKramer,ed.,Shi"iSm,ReSiStanceandRevolution,p.215.WestviewPress,1987.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后,驻黎叙利亚军队受到重创,开始支持黎巴嫩民众抵抗运动。经过磋商,叙利亚同意伊朗派出伊斯兰革命卫队,对贝卡谷地的抵抗组织成员进行增援和培训。此后许多对马龙派基督教势力不满的南部下层什叶派穆斯林被吸引到抵抗运动中来,他们以武力攻占了亲以色列的“南黎巴嫩军”设在贝卡谷地的营地,改为行动基地。与此同时,在什叶派精神领袖法德拉拉的激励和影响下,首都贝鲁特和黎巴嫩南部一批年轻的乌勒玛也加入到“圣战”的行列中来。在伊朗的精心组织下,再加上从阿迈勒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伊斯兰阿迈勒运动”,真主党建立了起来。
作为一个全国性的组织,真主党在全国的什叶派地区都有分支机构,但其主要势力集中在贝卡谷地。真主党是一个政治目标明确的组织。1985年,它在一封公开信中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宣称该党决心铲除一切邪恶产生的根源。其具体目标包括:消除美、法在黎巴嫩的影响,迫使以色列军队撤出黎巴嫩,清算基督教长枪党在内战中的罪行,使黎巴嫩人民有选择政治制度的自由。而其长远目标则是使黎巴嫩成为真正的伊斯兰共和国,建立伊斯兰的统治。①也正因为此,真主党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原教旨主义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斗争目标,它不仅开展公开活动,还进行半公开和秘密的活动,例如建立军事活动基地、发展民兵式武装力量、向以色列占领军发动攻击,以及劫持客机、绑架人质、自杀式攻击等恐怖活动。
①公开信的全文可参见AugustusRichardNorton,AmalandtheShi"a:StrugglefortheSoulofLebanon,pp.167-187。
真主党政治策略的真正变化发生在第二任总书记穆萨维上台之后。他开启了包容、妥协和对话的方向,改变了最初排他和不宽容的态度。在他任内,真主党的领导层认识到黎巴嫩什叶派的斗争必须适合本国特殊的国情,要在教派分权制的政治结构下建立一个伊朗式的伊斯兰共和国是不现实的。在这一务实主义原则指导下,真主党对黎巴嫩政府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过去,它热衷于发动伊斯兰革命、改变政权性质,如今则表现出积极参与黎巴嫩政治进程的意向。1992年穆萨维被以色列特工暗杀,继任的哈桑·纳斯鲁拉继续了穆萨维的路线,他不仅强调与基督教徒和解,在一个政治多元社会中共存,而且对真主党融入黎巴嫩的政治体制非常重视。
1989年黎巴嫩冲突各方通过了“全国和解文件”,结束了各教派间长达15年的内战。虽然真主党没有参加谈判和协议的签署,取消教派分权制的愿望也未能实现,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社团的权力分配得到了某些调整,真主党也获准按照分配的名额参加议会选举。这是真主党取得政治合法性的一种体现,也是其他国家,比如伊拉克的什叶派政治反对派所不敢奢望的。①1992年,真主党参加了黎巴嫩20年来的第一次议会选举,共获得12个席位。在1996年的选举中,再次获得9席,其抵抗活动也于同时得到了政府的正式认可。
①吴云贵:“黎巴嫩真主党述评”,《西亚非洲》1997年第6期,第37页。
可以说,1992年黎巴嫩议会重新开始选举以来,真主党在逐步向一个理性化政党的方向发展,逐步融入黎巴嫩世俗的政治体制。它目前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反对以色列,从事抵抗斗争,它的行为博得了黎巴嫩各教派和党派的尊重②,其群众基础日渐深厚。目前真主党武装约有5000人,装备有导弹等先进武器,它的武装袭击给以军和平民造成伤亡,给以政府带来沉重压力。2000年以色列军队开始撤出黎巴嫩南部之后,真主党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并未得到彻底解决。真主党试图使以色列完全撤出该地区,不断对两国边境的以军军事据点发动进攻,以色列则不断对之施以报复性打击。而黎政府军无意触动真主党的阵地和观察哨所,对其活动持默许态度。真主党领导人哈桑·纳斯鲁拉宣称同以色列的斗争还没有结束,不断号召巴勒斯坦人向真主党学习,同以色列展开斗争。真主党被视为阿拉伯世界反抗以色列的英雄典范。随着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局势持续紧张,真主党与以色列之间的武装冲突随时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
②1997年,真主党秘书长哈桑·纳斯鲁拉的儿子在与以军的战斗中牺牲,更加深了黎巴嫩人的这种感觉。参见AmalSaad-Chorayeb,Hizbu"llah:PoliticsandReligion,p.3,PlutoPress,2002.
“9·11”事件发生以来,真主党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目前它所面临的新问题就是持续的国际舆论压力和世界范围内反恐怖活动的高涨。真主党成立伊始就针对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不断进行暴力袭击。虽然1990年以来真主党没有袭击过黎境内的美国目标,但真主党从来都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一个重大威胁,被美国列在“一级恐怖组织”的黑名单中。美国国务院2001年的报告更是将真主党游击队的种种极端做法称为“全球恐怖分子的鼻祖”。在对恐怖主义的谴责呼声日高的大环境下,真主党以往所采取的种种极端做法不免颇受质疑。虽然黎巴嫩政府拒绝了美国提出的冻结真主党全部资产的要求,声明真主党是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抵抗组织,而非恐怖主义组织,但是随着美国不断加快反恐步伐,真主党迟早会与美国狭路相逢,成为美国的重点打击对象,这就使得真主党的前景更加难以预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什叶派社团曾一度出现国际团结的态势。而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中东地区各国都竭力强化什叶派穆斯林的国家归属,什叶派的国际团结不复存在。正如不可能出现铁板一块的伊斯兰威胁一样,并不存在以伊朗为首的统一的什叶派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