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的古碑刻
赵先生问:
人们说,碑,最初是设置在宫、庙门前用以识日影及拴牲口用的一种竖石。
那么“碑”刻文字,到底始于何时?碑刻的由来,以及云居寺石经,您能不能给我讲一讲呢?
钱先生答:
好!我给您讲一讲。先从碑刻的由来说起,然后再说说云居寺石经。
·碑刻的由来·
古籍名著《仪礼·聘礼》里有记载,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郑玄还对此作了比较透彻的解释,他说:“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影),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以取毛血。其材,宫、庙以石,窆用木。”
在官、庙门前,之所以设置用以识日影的竖石,是为了方便人们看时辰。从我国历史上看,明代以后才有了计时用的钟表。明代以前,对普通黎民百姓来说,白天只能采用识日影的办法来看时辰。因此,古时宫、庙门前,一般都设置有用以识日影的竖石,名曰为“碑”,以方便人们看时辰。除此之外,碑还供人们拴牲口使用。但无论是用以识日影的碑,还是用于拴牲口的碑,都不刻文字。
碑刻文字,始于秦代。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六国统一天下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遂自封为“皇帝”。李斯等人为秦始皇刻石记功,树碑立传。碑刻自此而始。
秦代称“刻石”,汉以后称“碑”,或混称为“碑碣”。东汉时,碑碣逐渐增多,有碣颂、碑记以及墓碑等等,并且碑碣有了一定的区别。古时人们将长方形的石刻,称作“碑”;将圜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名曰为“碣”。
到了盛唐时期,刻石不仅有碑颂、碑记和墓碑等,而且开始盛兴“石经”,并逐渐形成了碑林。如陕西省西安市内,建于北宋哲宗(赵煦)元祐五年(1090年)的碑林,原为保存唐“开成石经”而设,后陆续增加,内储汉魏以来的各种碑石一千数百方,是我国保存碑石最多的地方,汉魏以及唐代著名书法家的碑石大都集中在这里。这些石碑可以说是研究祖国历史和艺术的重要资料。
所谓石经,就是刻在石上的儒家经典。汉代以后,有石经多种,但至今有文字可考的,有这样7种:
一、熹平石经,也叫一字石经。东汉灵帝(刘宏)熹平四年(175年),蔡邕用隶书写成《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等名经。
二、正始石经,也叫三体石经。魏齐王(曹芳)正始、嘉平年间(240—253年)刻石,用古文、篆、隶三体,故称三体石经,取其魏齐王(曹芳)正始的年号,命名为正始石经。
三、唐开成石经。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837年)用楷书刻《易》、《书》、《诗》、《论语》、《尔雅》等12种。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七年(1668年)复补刻《孟子》。
四、蜀石经。五代时蜀孟昶命毋昭裔督造,以楷书刻石。始刻于广政元年(938年),又称广政石经。有《孝经》、《论语》、《尔雅》、《易》、《诗》、《书》、《仪礼》、《礼记》、《周礼》、《左传》10种。北宋时,刻全《左传》,并续刻《公羊传》、《榖梁传》、《孟子》3种。
五、北宋石经。也叫二字石经,宋仁宗(赵祯)时刻石。嘉祐六年(1061年)竣工,又称嘉祐石经。用篆、隶两体,有《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孟子》9种。
六、南宋石经。为南宋高宗(赵构)时刻石,又称“宋高宗御书石经”。有《易》、《诗》、《书》、《左传》、《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中庸》、《大学》、《学记》、《儒行》、《经解》5篇。
七、清石经。清乾隆年间刻石,共十三经。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八年(1803年)曾加磨改。
以上所述7种石经,今除唐开成石经尚存西安,清石经尚存北京,比较完整外,其余均残缺。
此外,佛教徒亦仿儒家镌刻石经之例,将重要经典刻于摩崖或碑石上加以保存。现存石刻佛经有北京云居寺,山东泰山、徂徕山,山西太原风峪,河北响堂山等处。其中以北京市郊房山区云居寺石经的规模最大。
·云居寺石经·
北京古碑刻中,房山云居寺石经,最典型,最具代表性。该石经刻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数量之浩繁,撰刻之精细,不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它对于研究中国隋唐以至元明的社会历史文化,以及佛教典籍等诸多问题,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静琬始创云居寺石经 云居寺石经,始创于隋炀帝f杨广)大业年间(605~617年)。创始人为隋代幽州智泉寺僧——静琬。
幽州智泉寺僧静琬,依据“诸法无常”之佛学教理,担心社会上现存的印刷在纸上或制作在绢上的经文日后被毁,毅然决定:愿穷其一生,将经文刻制在石头上,以使佛学能干占永存。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静琬从隋炀帝(杨广)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到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花费了30多年的时间,精心刻制佛家经典,终于成功刻完了法华经、涅槃经、维摩经、金刚经、华严经等。
法华经 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用莲华喻佛所说教法的清净微妙,故名。有3种汉文泽本,通行后秦鸠摩罗什译本,共7卷。主要说明释迦说法的惟一目的,是使众生都得到和佛一样的智慧,即人人皆能成佛。并说明惟有《法华经》才是“一乘”法,其他教法只是引导众生接受“一乘”法的方便而已。
涅槃经 主要说信仰佛教的人,经过长期修道,即能“寂(熄)灭”一切烦恼和“圆满”(具备)一切“清净功德”。这种境界,名为“涅槃”,是佛教所指的最高境界。
维摩经 全称《维摩诘所说经》。现有3种汉文译本,一般通行为后秦鸠摩罗什译本,3卷。内容着重描写所谓解脱境界之超出思议,而以维摩诘的默然来表示对这一道理的体会。
金刚经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因用金刚比喻智慧有能断烦恼的功用,故名。有7种汉文译本,通行后秦鸠摩罗什译本,1卷。经文主要说明般若(智慧)的实质在于不著事相(无相),也就是情无所寄(无住)。中国禅家南宗即以此经为重要典据。
华严经 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又称《杂华经》。有晋天竺佛驮跋陀罗等所译的60卷本和唐于阗实叉难陀所泽的80卷本,两种译本都通行。该经提出了一些相对立的范畴来说明世界事物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等关系。为华严经的主要典籍。
静琬刻完上二述佛经之后,就圆寂了。(佛家将僧人逝世,称之为圆寂)其弟子玄导、僧仪、慧暹、玄法四代相继主持刻经事业,虽唐末五代冈战乱中断,然至辽金又转兴旺,直至明末终息。
静琬的弟子们相继主持刻经事业,在近千年的时间里,究竟刻制了多少石经呢?共刻佛经1025种,900余部,3000余卷,总计15061石。这些刻石分别珍藏在小西天9个藏经洞和压经塔下藏经穴中。石经中还保存了6051则题记,其中有明确纪年者1467则,唐代354则,近代919则。这些题记,可以说是研究中国北方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料。例如,其中有关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年间至德宗(李适)贞元年间,幽州范阳郡涿州等地商业和手工业组织,以及历代官衔名称等资料,都是任何书籍和文献所找不到的。
二谈谈北京的古牌坊、牌楼
赵先生问:
人们说:古牌坊、牌楼与坊的建制在北京延续多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您能不能将北京的外城、内城、皇城有坊的建制,先说一说呢?然后再举例子说说北京的古牌坊、牌楼。
钱先生答:
好!就按照您说的回答吧!
先说坊的建制在北京延续多年,然后将北京的古牌坊、牌楼,举上几个例子说说,就能说明问题了。
·坊的建制在北京延续多年·
据考古研究发现,唐古都长安城,将大街划分成一块一块的,像菜畦一样。每一块被称做“坊”。长安城一共有110坊,每个坊都有名字,如唐大诗人白居易先后在新昌坊、宣平坊、昭国坊和常乐坊居住。
老北京城的建制,亦深受唐古都长安城建制的影响,在外城、内城、皇城,皆有不少“坊”。
老北京的外城有八坊 老北京外城的坊,都集中在外城南面的正门永定门及其东西两侧的左安门和右安门之内,有八坊:正东坊、正西坊、正南坊、正北坊、崇南坊、宣北坊、宣南坊、白纸坊。
内城有二十坊 老北京的内城坊,皆集中在京城四面的城门之内。
南面的正门正阳门及东西两侧的崇文门和宣武门之内,有三坊:南薰坊、澄清坊、大时雍坊。
北面的安定门和德胜门之内,有七坊:教忠坊、崇教坊、昭回坊、靖恭坊、灵椿坊、金台坊、日忠坊。
东面的朝阳门和东直门之内,有五坊:明时坊、黄华坊、思城坊、南居贤坊、北居贤坊。
西面的阜成门和西直门之内,有五坊:阜财坊、咸宜坊、鸣玉坊、日中坊、金城坊。
皇城有六坊 皇城的坊,集中在东安门和西安门之外,各有三坊。东安门外的三坊,为保大坊、仁寿坊、明照坊;西安门外的三坊,为积庆坊、安福坊、小时雍坊。
总之,老北京城,有不少的“坊”,但是,今天的北京城,仅存有一个白纸坊的地名了。
古籍《天府广记·城坊》中有“坊”的记载:“京师之地分为五城,每城有坊。”五城,指东城、西城、南城、北城和中城。书中列出了各城坊的名称。从《天府广记·城坊》的记载来看,显然“坊”是指五城内以行政区划分的一种“单位”,坊以下分若干街巷等。每坊皆有坊门,或曰“牌坊”。特别是“牌楼”,尽管后来演变为一种造型美观、结构繁杂的街头标志和装饰性的建筑物,但仍然与“坊”的建置密切相关。例如,北京著名的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就是与京城“坊”的建置不可分的。对此,清人朱一新在《京师坊巷志稿》里有记载:“东大市街有坊四:东曰履仁,西曰行义,南、北曰大市街。俗称东四牌楼大街。”“西大市街坊四:东曰行仁,西曰履义,南、北曰大市街,俗称西四牌楼大街。”
北京著名的东四、西四、东单和西单四座牌楼,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皆地处内城商业繁华闹市,四座牌楼分别修建在四个主要的街口上。
十座牌楼的建制皆同,均为四柱三门七楼式。四根主柱下面有一米多高的汉白玉夹柱石,各柱顶部前后斜向支撑着一根戗柱。老北京城的这种街道牌楼,以木质结构为主,大小不等,形式多样。大者,如“外城”的五牌楼,是一座六柱五间十一楼的大型牌楼;小者,如国子监街的四座牌楼,为两柱一间三楼的小型牌楼。
其中,如西四牌楼,明代时还是杀人的刑场,当时称为西市。斩刑在西边牌楼下执行,而凌迟(剐刑)则在东边牌楼下。明末杨士聪所撰写的《甲申核真略》记载:“西四牌楼者,乃历朝行刑之地,所谓戮人于市者也。”直到清代,刑场才移至宣武门外菜市口。
牌坊牌楼,尽管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大体上有如下几种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