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梵文Dhyāna(禅那),音译简称,意为静虑。《瑜伽地师论》曰:“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曰静虑。”
“禅为何物”说清楚也不易。禅非文字功夫,不可言传,只能意会。光靠嘴巴讲,动笔头也道不清楚。重要的是去做,去感受。也如毛之所言,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梨子。
禅就是要让人不要胡思乱想,其中奥妙,尽在不言之中。我们只要集中意念,就可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智慧。禅或可说既是一种活动,又是一种境界。
禅作为一种活动,我们又常称“参禅”。参禅、坐禅与禅定三者是其实同一回事,只是角度不同。
参禅是指整个过程,坐禅是指参禅时采用了坐的方式,禅定则是指在参禅过程中内心所获得的安定状态。
但坐禅并不是参禅的唯一方式,参禅的形式的多样的。近来有人提倡的生活禅,犹如少林寺则提倡武术禅,都是参禅的方式。
禅宗初祖达摩在少林寺后边的五乳峰山洞里,对着墙壁坐了9年,连影子都粘在墙壁上了,可称得上是坐功第一。坐禅是禅宗参禅的基本功之一。
参禅多采用坐禅的方式,这与古人的生活习惯有关,盘腿而坐,可能是古代最舒适的姿势。
不过盘腿坐禅,并不是佛教的专利,佛教传入我国以前,道家也坐禅,跑到深山丛林中,坐下来,数息炼气,“庄子坐忘”就是坐禅。
印度的瑜伽也坐禅。坐禅的姿势有多种,双盘,或者单盘,或者别的坐姿。
一个原则,自己觉得舒适就行。只有舒适了,才更有助于入定。当然,不管你采用什么坐势,腰要挺直,呼吸要通畅,全身放松。
佛教通过坐禅来培养一种生活的智慧,以照亮我们的生命,断绝贪、嗔、痴,最后求得生命中烦恼痛苦的解脱。
道家的坐禅通过调息炼气,达到小周天大周天的的禅定,最终目的是延年益寿,长生不死。
至于瑜伽的坐禅,据书上说是唤起体内的称为“蛇力”的东西,最后获得某种特别的能力。
那么什么是禅宗的禅?这是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只怕一开口,就得挨“当头棒喝”。只好“庭前柏树子”,“胡饼”,“喝茶去”,“出去散散步”之类胡说一通。
禅宗的公案就是这样形成的。禅不是靠想出来的,禅也不是学问。越想离禅越远,越讲离禅更远。要想知道梨子滋味,最好还是自己去咬一口。禅就是这个梨子,须自己去咬一口。
对于禅宗的禅,六祖是这样说的:“外不著相为禅,内心不乱为定。”内心不乱,“不动心”,是禅宗的根本,表现在外面,就是“不著相”,内心不会纠缠于外在的任何东西,而外在的任何东西也影响干扰不了内心。
这内心不乱,这不动心,就是禅定的定力,既是一种大智慧,也是一种坚定的信念。
这智慧和信念,“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陀讲经说法一辈子,最后他老人家还是一句话:“我说法49年,没有说到一个字。”这种无法用语言文字来传达,只能靠自己的内心去感受体验的东西,就是禅。
禅宗是中国佛教最主要的一个宗派,它是根据初祖达摩大师依《楞伽经》与六祖慧能大师依《金刚经》而创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