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禅就是这么产生的。初祖达摩是南天竺香至国香玉王的第三王子,生于公元四世纪,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
幼年拜般若多罗为师,师以其年少志高,有传法元游宏愿,所以,就取志向通大之意,为他取法名“达摩”,也叫“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跟般若多罗大师学习佛门大乘教义五十多年,天天按时壁观养性,从不懈怠。功成之后,般若大师就让他出外渡人。
他问大师:“应到何地传化?”
大师说:“当去震旦”。
“震旦”指的就是中国。当达摩动身北上时,般若大师又嘱咐说:“你到了中国,应去北方传化,南方君主喜好功业,不能真正领悟佛理。”
达摩祖师未来中国前,他派了两个徒弟——佛驮及耶舍,到中国传顿教法门,即禅宗。谁知他们到了中国,却受了很大的气,所有的和尚都不理睬他们。
后来到了庐山,遇到慧远大师,他专讲念佛法门。慧远大师问:“你们两位是印度和尚,传的是什么法,怎么没有人理你们呢?”
佛驮及耶舍大概只会说很少的中国话,就伸出手说:“看!拳做手,手做拳,这快不快?”
慧远大师说:“很快。”又说:“菩提烦恼也就这么快。”
慧远大师当下就开悟了,原来菩提烦恼没有分别,菩提即是烦恼,烦恼即是菩提!慧远大师明白这个道理后,很恭敬地供养佛驮及耶舍。
但没多久,这两位印度和尚就在同一天往生了。他们的坟墓至今还在庐山。
达摩祖师看中国大乘根性成熟了,于梁武帝天监十六年(公元517年)秉承了般若多罗的遗训,不怕路程遥远及辛劳,就乘一只做生意的商船,航海东来,远渡重洋到达广州。将大乘佛法带到中国来。但当时因语言不通,中国人叫他”摩罗刹”。
广州刺史萧昂听到天竺高僧到来,便亲自接到衙内,奉为上宾,行拜师礼后,安置达摩住进了“王园寺”。王园寺就是今天的“光孝寺”。如今,寺内的洗钵泉,传说是当年达摩洗钵的地方。
达摩祖师在光孝寺住了一年之后,梁武帝萧衍才知道了天竺高僧已到广州,便派大臣专程接到梁大都金陵。梁武帝因自幼笃信佛教,登基后就以建寺、写经、造像为荣。
这时,他还正在大都大兴土木建造寺院,并亲手为良家子女剃度,赐给衣食。他自己几次出家进寺为和尚未果,每次都是由大臣们,从国库中拿出钱来,把他再从寺院中重赎回来。
对于达摩到来,他亲自出迎,让达摩住进皇宫,向达摩行了拜师大礼,敬为国师。
梁武帝一见到达摩大师,就请求开示法要。
帝问:“如何是佛圣的第一义谛呢?”
祖答:“廓然浩荡,本无佛圣。”
帝问:“对朕者谁?”
祖答:“我不知道。”
帝问:“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写经、弘扬佛法、到底有没有功德。”
祖答:“没有功德。”
帝又问:“为何没有功德?”
祖答:“只是些生死轮回的小果,世尘之因缘,如影随形,看来虽有,实在没有。”
帝问:“如何是真实功德呢?”
祖答:“清净智能微妙圆融,其体本就空寂,无法可得,如是功德,绝对不是世间上有为之法所能求到的。”
梁武帝一听,接受不了达摩所言,变了脸色,便不作声了。达摩与梁武帝二人,一问一答,可惜是情投意合千言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达摩的话不能契合于梁武帝的小机。由于教大机小,所以梁武帝不领悟达摩大师的根本法要。
是年十月十九日,达摩禅师认为既是机缘不合,就悄悄离开金陵,渡江北上,到北魏洛阳去了。
后来,梁武帝把上面问答情况,告知他的师父志公禅师,禅师听后就大吃一惊,即对武帝说:“陛下,达摩大师这个开示实在太好了,他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的大权出现,乘愿再来。”
粱武帝听了志公禅师这么一说,心里感到懊悔,自愧有眼不识泰山,当面错过,立刻就下了一道命令,派遣许多兵马,急急追赶,一定要把达摩大师请回来,承事供养。
志公说:“陛下千军万马,唤不回头。”
达摩离开了梁武帝的皇宫,要渡江北上。当他路过雨花台时,听见台上人声鼎沸,便信步而上。
原来是刚从魏京洛阳来了一个少林和尚,正在这里讲经说法,深入浅出,甚是动听,听众纷纷双手合十,表示敬佩。
达摩听后,紧锁双眉,摇头叹息而去。
达摩来到江边,只见江水茫茫,无有舟船,只有一位老妇,在岸边端坐,身边放了一捆芦苇。
达摩走上前去,双手合十说道:“老菩萨,弟子要过江,无有船只,请您舍给一枝芦苇,以便代步。”
老人遂点头应允,顺手抽出一枝递与达摩。达摩双手接过芦苇,放入江中,双脚就踏了上去,运足全身功夫,眼观鼻,鼻观心,心观丹田,恰好一阵东南风吹来,达摩就悠悠北去。
到了河南登封县,住在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少林寺。
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孝文帝所建,达摩到来后,于寺凝修壁观,面壁九年,终日默然,深入禅定,创立禅宗,人称“壁观婆罗门”。
在寺西北二里有初祖庵,建于宋代,寺西南八里有二祖庵,中有二祖像。今天少林寺中还有一块元代雕凿的石碑,上面雕的是一位浓眉大眼,高颧络腮的僧人,踏着一枝芦苇,漂浮在江面上。世称《达摩一苇渡江图》,乃少林寺碑碣中的佳品之一。
达摩到了少林寺,由于寺僧所信奉的是跋陀和尚传授的小乘教义,虽然跋陀早已圆寂。但僧徒对达摩并不欢迎,大伙对他弘扬的大乘之说,不大以为然,还常常给以诋毁和讥谤。
小乘教义是教导佛徒,要得到佛理,必须终生静坐修炼,舌抵上腭,调整呼吸,心注一境,专心参悟佛理才成。
当然,那样修佛是相当困难的。达摩一到少林寺,就依据“南天竺一乘宗”,也叫“大乘空宗”的教义,结合当时中国南北帝王都在弘传佛教,谁都有尽快成佛的要求。
针对此一现实,达摩大力倡导大乘教义中的“二入、四行”的修佛之说。“二入”,就是讲“理入”和“行入”。
所谓“理入”,则同小乘教义要求的修炼方法基本相同,要人壁观禅定。不同的是,不要求永远永远地坐下去,要定时起来活动四肢。更为重要的是“行入”。
“行入”就是讲“四行”。所谓“四行”,是要僧徒养成四种道行。
这四种道行总起来说是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无论谁人,只要一旦妄念俱灭,彻见真如本性,就可顿悟成佛,甚至“放下屠刀”,也可“立地成佛”。
“二入四行”是达摩面壁禅的修行总纲。它的由朴归真的参悟,需要一个由深入浅,层层证悟的过程,达摩面壁九年就是很好的说明。
后来古人写了一付对联:
一苇渡江何处去,九年面壁待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