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34700000016

第16章 第五讲(2)

学习了《随念三宝经》我们也知道,在圣者的心相续之中,对于道谛和灭谛的证悟才是真正的法宝。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部经典是什么?是世俗谛的佛法,所以要知道真正的法是离一切戏论边执的实相无为法。

《大般若经》四百七十八卷上也说:“佛得无上正等觉时,所证佛法,依世俗故说名为得,不依胜义。若依胜义,能得所得,俱不可得。”如果从胜义谛来说,能得所得,俱不可得。《现观庄严论》弥勒菩萨也说:“不执著诸法,不见自相故,智慧所观察,一切无所得。”

大家经常会听到我们引用,一个是引用龙树菩萨的《中论》,一个是引用弥勒菩萨所说,无著菩萨所记录的《现观庄严论》,都是非常重要的。《现观庄严论》其实就是解释般若的,不过她是依据修行次第来安立,告诉我们怎样能真正地契入般若。

一相无相分第九

这一相就是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前面到第八分讲“信”就圆满了,从第九分开始讲“解”。“信解行证”,讲如何解般若,前面重点强调让我们能信受般若,第九分开始就是从胜义谛的立场,以声闻乘的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这四果为例,来破除“有惑可断,有果可证”的求取,开示我们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无相,破掉那种实执,那种求取心。

【须菩提。於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佛陀启发须菩提说:“须菩提啊,你是怎么认为的呢?得到小乘的初果须陀洹果的圣人会不会生起‘我已经得到了须陀洹果’这样的妄念执著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因为须陀洹已经入了法性之流,是圣人了,圣人证无为法,无能得的我,无所得的果,没有能所的对立,哪里会有‘我得须陀洹果’这个妄念呢?”

须陀洹已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入法性之流。法性是无相,当入法性之时,无能入的我,无所入的法性,能所俱空才能入法性之流。

到底怎样才能入法性之流呢?尊者开示得非常妙:“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才可以入法性之流”。譬如眼根见色尘,内心之中不起分别,就是色不入心,心内无色。声香味触法也是如此。逢缘对境时自心不起分别,即不入心,就是心内无声香味触法,心就清净了。心清净就六尘空,六根清净,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但尽妄缘,即如如佛,当下就证悟,当下见惑就断了,这是初果的修法,初入法性之流。

证初果名为须陀洹,证得初果以后,就是《地藏经》上所说的:“永不历三恶道苦”,决定永远都不会再受地狱、饿鬼、畜生、修罗等等这些身了,最多七番往返于天上人间,就能证得阿罗汉果,根器好就不用那么长。

这一节的要点就是讲,证初果要断八十八使见惑,我们为什么要学《金刚经》?因为她是明心见性的经典,是能让我们迅速见性的金刚王宝剑,是断见惑的宝剑。断见惑是最重要的。我们之所以流转生死,就是因为见惑和思惑,见惑是见解上的错误,思惑是想法上、思想上的错误。

宗喀巴大师在《六十正理论广释》中有详细地叙述预流果的境界。我们弘法师和檀讲师的次第,这些都会学到。

如果你闻思修都没有,眼睛一闭就成佛了?没有可能的。说自己打起坐来空空如也,你就什么果什么果了?倒是有一个果,不过是芒果,两眼茫茫然的。

如果你这个法听都没有听过,你怎么修行,怎么解脱呢?不可能的,你要去一个地方路都没搞清楚,你去得到吗?所以一定要多闻法。

宗喀巴大师《六十正理论广释》对预流果的境界描述得非常清楚,包括种种的修法,而且每个境界之中的细节有什么应断,有什么应证,证悟的境界,证量标准是什么,都非常清晰。

归纳起来就是,证初果的修法其实就是在三界之中修四圣谛,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

世亲菩萨《俱舍论》中说:“苦下具一切,集灭各除三。道谛除二见,上二不行瞋。”如果你没有传承,就不晓得这偈子在说什么。拿着这部书,字也认识,不晓得到底是什么意思,也不晓得起什么作用。其实这首偈子归纳了八十八使见惑。欲界总共要断三十二使见惑,欲界的苦谛是五利使、五钝使全部都包含。贪、瞋、痴、慢、疑,还有萨迦耶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都有了。

欲界的集谛和灭谛,在十使之中要除去身见、边见、戒禁取见,它就会各有七使,合起来就是十四使。

欲界修道谛是在十使之中除去身见和边见,就有八个,十加十四加八,所以欲界修四圣谛要断的是三十二使见惑。

色界和无色界都没有瞋烦恼,所以四圣谛各除一瞋,除掉瞋的见惑,色界要断的则是二十八使见惑。无色界要断的见惑也是二十八使见惑,合起来就是八十八使见惑。

有些教派开得更广泛,会把它开成一百一十二品见惑等等。但实质上都一样。

所以我们一定要能广学多闻,真修实证,不可以空腹高心,妄谈证果,尤其不要轻视小乘法。小乘有很多实际的修持方法,汉传之中,为什么唐宋以后成就的人很少?

因为唐朝佛法极为兴盛的时候,小乘法大家都懂得,所以祖师们也就不会去说她,这些典籍也就没有记载。传到后来,当时的人都懂得的,到我们这里都不懂得了,就变成好像是传承断掉,没有根了,所以要成就就有困难。

所以不要轻视,要学好《俱舍论》、《清净道论》,在凡夫的身心状态来说,那是最容易修的。归根结蒂就是一句话,初果的修法就是我们的六根在六尘境界之中要能做得了主,要不入六尘,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在凡夫位上时是六根入于六尘,六尘来入六根,彼此互相交涉而生起六识的分别。有了分别就有爱憎,有了爱憎就有取舍,有取舍就有轮回。

到须陀洹果断见惑,就是空掉了情识,不再入于六尘,所以名为“入法性之流”。虽然名入流,而实无所入,假名入流。

在世俗之中有如梦如幻的假相,以胜义谛观察时,预流果——须陀洹果,入法性之流,本性也是无实的,所以不应执著。关键就是我们每天在日常生活、六尘境界之中都要不迷惑、不颠倒。

《澄清宝珠论》上说:“若于内外法,断尽我、我所,则尽近取因,彼尽不转世。”也就是说断尽见惑,不入六尘名为初果。故古德有句开示说:“功夫得力,顺境逆境都是自在境;信心坚固,善缘恶缘都是助道缘。”关键还是要功夫得力,信心坚固。

六道轮回的业因就是见惑和思惑。见惑就是见解上的错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其实身见准确的译法就是萨迦耶见。思惑就是思想上、想法上的错误。初果,他的见解正确了,一般的人自认为见解正确,其实都有错误。八十八使见惑断尽了,才可以说是从错觉的世界里解脱出来了,是从无明系统转入明觉系统了。

再往上修,二果三果四果都是断八十一品思惑,小乘来说,初果是见道;二果三果是修道;四果阿罗汉是无学道。到了阿罗汉时,三界八十一品思惑都断尽,在小乘来说就是修圆满了,但事实上要能回小向大,才能彻底开发本具的佛性。

如果不在断见惑上下功夫,你在其它地方下功夫没有什么用,还是在轮回之中,关键是要能断见惑。我们这个修学次第重点也是能通过修学来断见惑,不然你就算是禅定功夫很深,能知过去未来,也不能出三界。

明朝时有个大儒王阳明,名为王守仁,字阳明,此人很有影响力。他被流放到贵州,半日读书半日静坐,他觉得自己悟道了,提倡心学,给儒家的学问带来了生机。日本人搞明治维新的时候就是用王阳明这一套思想,号称“王学”。

这个人也是有一些宿根,他曾经在江西做巡抚。有一天去到一个寺院里,偶然发现寺院后山有一座关房,大门紧锁,锁已经生锈,他突然想进去看看,就叫出家人来开门。那出家人支支吾吾地说:“据说曾经有一位祖师在里面打坐,要求徒众们给他关起来,而且不准开门。”王阳明就怀疑这个出家人会不会做什么其它的事情,图谋不轨,就强行要求把门打开,把锁砸烂掉。

一进去就发现一个老僧入定,身体都已经干枯了,禅凳之前有一块布,布上面就写了两句话:“五十年后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他恍然大悟。这其实就是他自己的前生,前世他是一个僧人。

梁漱溟,九十多岁,差不多去世以前,有一年参加了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的一个座谈会——春节茶话会,他发言的时候说他自己的前生是一个禅宗的僧人。

总之,如果不在断见惑上下功夫,就算是定力很深,神通广大,要出轮回也是很困难的。接下来就是讲二果:

【须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前面讲到了初果离相,这里讲二果离相。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啊,你是怎么认为的呢?小乘二果斯陀含果的圣者会不会有‘我已经获得了斯陀含果’这些执著妄念呢?他的心里面会不会说:‘我已经是二果了’有没有这样的概念呢?”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因为二果圣者绝对不会生起‘我已经获得了二果’这种概念,斯陀含在名言上可以说是一往来,在世俗幻化之中看起来还是要一往来于天上人间,然后才成阿罗汉道。但以胜义谛实相来说的话,二果的圣者已经证得了无来无去的智慧。本体的智慧是无来无去的。所以说‘名一往来,实无往来’,才称为斯陀含。”

这一节的要点是两个:

第一,什么是八十一品思惑?三界可细分为九地,再细分可分为二十五有。九地指三界,欲界天以及往下的这些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等全部合起来称之为“五趣杂居地”。为什么会说五趣?因为有时候阿修罗不会专门地作为一道,因为天、人、畜生、鬼道中都有阿修罗,不把他单独列,所以叫五趣杂居地。

再往上就是色界和无色界。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都是指色界天。更往上的无色界天,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合为九地。九地每一地都有九品思惑,合起来就是八十一品思惑。

小乘的二果就是断了见惑以后,进一步断欲界的六品思惑就能证二果。更进一步能断掉欲界所残留的三品思惑,就是证了三果,因为他已经把欲界的九品思惑全部都断尽了,不再来欲界受生,所以三果叫“不来”。他就在五净居天里更进一步进证阿罗汉道,阿罗汉修法的内容主要就是进一步把色界无色界剩下的七十二品思惑断尽,是为证阿罗汉道。

第二,就是我们要证得斯陀含果,具体要修什么法,要怎么修?小乘来说要能学习到《俱舍论》和《清净道论》,大乘来说要能学习《现观庄严论》。

《现观庄严论》和《俱舍论》之中都有关于二十僧伽的修法,就是把小乘的四种果位分化,分得细一点,就是二十僧伽。

预流果有五个,即三个向预流果,也称为预流果向。还有两个圣果,斯陀含果有三个,阿那含果有十个。阿罗汉果分为两种,合起来就是二十僧伽。

《现观庄严论》对实修讲得很细。譬如斯陀含果,名为“一往来”,一往来于天上人间。那到底在什么状况之下往生到天道之中去修?什么状况之下又是在人道之中修?都有很详细的阐述。

有一本比较通俗的书,大概国内也有译本,就是缅甸雷迪大师的《阿罗汉的足迹——三十七道品导引手册》。他取的名字很吸引人,直接告诉你怎样修成就阿罗汉,对修解脱道的各种境界论述得非常清晰。并且特别强调,对于真正求解脱的人来说,关键一个是要能忆念三宝,再一个是要能修三法印。如果能全心全力地观照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就构成了“明”的种子。如果能全心全力来忆念佛法僧三宝的神圣特质,就构成了“行”的种子,将来成就就是“明行足”——圆满成佛。

实际上主要的就是修道谛,道谛主要就是三十七道品。戒定慧三无漏学展开来就是三十七道品,当然也有小乘和大乘各自的三十七道品。总之她可以融括全部的佛法,众所周知“三四、二五、单七、只八”就是三十七道品。

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是“三四”;“二五”就是五根五力;“单七只八”就是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名相上我们都能背诵,但具体怎么修呢?其实这些都是完整的一个修行次第,而且小乘和大乘的修行次第还是有差别的,连排列的顺序都有差别。七菩提分就是指出世间智慧的构成因素,合起来都是圣道智的组成部分。

《现观庄严论》中有首偈颂说:“道智之理者,谓四圣谛等,行相所缘门,声闻道应知。”

譬如四正勤:“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它有具体很细致的修法。

已生恶业根植在我们的身见当中,只要身见存在,过去的已生恶业一定会一次又一次地把我们推到地狱的猛火里面去,若这些已生恶还没有产生业报,它都会根植在身见之中,不会自然消失,一定要等它受业报才会消失。

未生恶指一个人因为身见的缘故迷惑了,将要作新的恶行,也是因为身见的缘故,如果身见存在,萨迦耶见没有破的话,即使他是宇宙之王,也还是夹在前后地狱猛火里面的众生。前面、过去在地狱猛火之中,这一期生命尽了以后,很快又会在地狱猛火之中。因为他在已生恶业和未生恶业的夹攻之中,因此要能修七清净,能从断萨迦耶见开始。

萨迦耶见可以分为粗身见、细身见和微细身见。七清净前面的四种一般属于世间清净,即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往上是道非道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和智见清净。如果能戒清净,就可以令言行和举止这粗的身见不生起来。禅定力能制心一处,思想上细的身见就不会生起来。无我的空慧才可以真正地根除随眠层次上的身见。

“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这个善也可以进一步地把它分为戒、定、慧来修。

已生戒律,指世间的戒律或欲界的戒律。在凡夫层面上来说,这种欲界世间的戒律还处于不定法的层次。到了须陀洹果,须陀洹道的圣人才能真正达到定法的层次。这时他乃至于梦中都不会违犯活命戒。

未生戒律是指出世间的戒律,与无我空慧相应的戒律。

已生禅定指四禅八定,欲界禅定、色界禅定、无色界禅定,要到达阿那含果的境界,安止定才是定法的禅定。

未生禅定当然也是指那种性定。

同类推荐
  •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淡定·从容·心安之从容

    民国四大高僧中,弘一法师和虚云法师两位高僧的思想代表着近现代佛学界的权威思想,《淡定·从容·心安》系列将两位大师的思想精华集结,把深奥的道理化成通俗易懂的话,使人以读书的方式亲近高僧大德善知识,启迪大众思维,唤醒世人迷梦,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 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

    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惠能以白丁之身,彻悟万法皆空。承继禅宗衣钵,开枝散叶,独创南禅法门,又锐意革新,将佛禅义理撷其精要,去其冗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使这一外来宗教彻底中国化和平民化。《六祖坛经》曾被列入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十本哲学著作之中,而惠能本人被称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与孔子、老子并列为东方三圣。
  • 全然接受: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联系

    全然接受: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联系

    布莱克拥有担任禅修老师和心理治疗师20年的丰富经验,在本书中对许多学生、客户的案例做了详实的分析与阐释,为我们提供系统化的实修方法,告诉我们如何转化悲伤情绪并重获完整的人格。塔拉也从身为一个女人的角度出发,陈述了她作为禅修行者,是如何面对并接纳自己的失败、伤痛与缺乏自我价值的感受;以及她的客户和学生是如何以书中介绍的实修方法,彻底接纳自己和他人。塔拉抱持慈悲与宽容之心,为重建人的尊严而奉献生命的岁月,她的教导既及时又实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每一个人都是佛,都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圆满。最重要的是,本书能够重新唤醒我们的佛性,也就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喜乐与自在的权利。
  •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红尘禅影2:我用《金瓶梅》解《心经》

    《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佛经,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本书以《金瓶梅》解《心经》,使之更加容易理解,开篇先录《心经》全文,标以白话。主体是“心经七品”,每讲一个主题,就讲几个《金瓶梅》里的人物,正讲反讲,反复讲解。前置“开讲的话”阐明主旨,及“心经夜谈”深入人生感悟,与主体文字照应。
  • 经典故事丛书(佛经的故事)

    经典故事丛书(佛经的故事)

    本套丛书包括十四册:《佛教·佛经故事》、《希腊神话》、《中国神话》、《一千零一夜》、《圣经故事》、《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上中下册)》、《伊索寓言》、《成语故事》《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上中下册)》、《安徒生童话》。
热门推荐
  • 末世之养虫女王修炼记

    末世之养虫女王修炼记

    重活一世的于微带着仇恨重新归来,她这次要成为末世里绝对的强者,然而掌握自己本命异能的灵虫天灵灵却是个欺软怕硬的怂包货。战斗时不给力?没关系,吼两嗓子就好。没有随身空间?收个废柴孵化器孵些灵虫也能顶上用。没有男主?她一个人强就可以了!且看她如何带领着手底下的一帮灵虫打手走向彪悍的战斗生涯。(本文无cp,男主太帅,被我毙了!)
  • 他就是阿无

    他就是阿无

    出生平凡的阿无每一天的生活都很乏味,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激情四射一些,阿无开启了他走南闯北的一生。
  • 云翳散尽河山永蔚

    云翳散尽河山永蔚

    疫情之下,每个人都是英雄!待云翳散尽,且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 清风二十二

    清风二十二

    懵懂少年邂逅纯情女孩,从校园走来;16岁相识至26的尽头,携手并进了爱情最美的样子;本互相立下誓言相约到老,结局却沁人心扉;在现实的撮合下女主终究经不住外界的魅惑另寻他欢背弃了诺言。男主心存不甘却无可奈何,终日沉沦在背叛和欺骗当中,无奈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 品质德国

    品质德国

    2006年,德国第二次举办世界杯。那一年,它在BBC的调查中被票选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国家”。这不仅是对德国经济实力的肯定,也是对德国文化、艺术等软实力的认可。近代以来,文化一直是德国的骄傲,20世纪兴起的欧洲当代哲学即以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这三位德国哲学家为精神导师,而德国音乐也一直处于独孤求败的高峰。一个国家能获得这样惊人的成就,这中间的种种奥秘,值得中国人深思,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也许我们可以从德国这位遥远的“世界村邻居”那里学到一些得失兴衰之间的经验。
  • 六界之万古神尊

    六界之万古神尊

    那一年桃花树下的相遇,注定永生永世纠缠不清。他是至高无上的神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她,只是青丘国不谙世事修炼一千年的紫色小狐狸。为了他,她放弃了永恒的生命,进入轮回,更是将一颗琉璃心献给了他。传说,将自己心爱的人的名字写在三生石上,那下一世就会遇到他,而我怎么都想不到我该写谁的名字呢?
  • 不论悲欢

    不论悲欢

    【美艳寡妇万事随心真大佬&美貌少年心思敏感小狐狸】谁怨相逢即别离,谁念缘浅又情深从不曾有过什么纸短情长,或者只是说,她没意识到她的情长。她曾看透的命数,一一应验。褚启:我从前觉得人生来就该轰轰烈烈,燃尽生命为了自己所爱也不委屈,后来我觉得原来这可能是奢望。不负责任小剧场:多年以后,褚启搂着夏南烛,温香软玉在怀,心里也柔软的一塌糊涂。“南烛,你当初为何救我?”夏南烛打了个哈欠,语气随意,“因为你长得好看。”褚启:“......”褚启不死心,“我听说孔管家也是你救得?”夏南烛双目迷蒙,“因为他长得好看。”褚启:......所以他是该庆幸吗?
  • 尸变(卫斯理珍藏版)

    尸变(卫斯理珍藏版)

    风雨凄迷的午夜,卫斯理走上一艘怪船,之所以怪,因为内里有一具不用下葬的尸体,而这具尸体,竟对卫斯理有所动作,一隻有如五根枯枝的手指,抓紧他的肩膀,像要完全挤进他的肩头中,这是「尸变」!另一个故事《湖水》,敍述一个小孩掉进湖泊以后,性格颠覆,是「借尸还魂」吗?故事发展下来,还牵涉一场谋财害命案与鬼魂之传说。「尸变」与「鬼魂」的传说,古今中外都有,盛传不衰,这些恐怖的事是否真正存在?还待卫斯理为你逐一解破。各种不同的遭遇,不同性格的外星人,一直是幻想小说的好题材。
  • 人间苦

    人间苦

    生念即苦,无论平头百姓普通人,还是漫天神仙与佛祖,谁还没个念想?所以,谁也逃不掉。
  • 绝世战神

    绝世战神

    被誉为“华夏第一人”的楚军,三年前被一个神秘组织带走,从此杳无音讯,随后有传闻他重伤身死。三年后,一个男人在酒吧门口找到了他,一场以楚军为中心的血腥风雨彻底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