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我们可以归纳一下,这段经文虽然很短,但非常重要,都是实修的,一层层把我们的执著心破掉,所以古德赞叹这段经文说:“只要四相冰消,三轮瓦解。拂三执之浮云,显三空之宝月。所以不惟我空,亦且法空。不但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可谓层层洗剥,处处追穷,真使诸人执尽情忘而后已也。”
要使四相冰消,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三轮瓦解”,施者受者所施物都是能够三轮体空,要能“拂三执之浮云”,能破我执、破法执、破空执,证三空:我空、法空、俱空。
《入中论》中月称论师也开示说:“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
“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与本经所说的是一回事,就是如来说法如筏喻者,在还没有达到能取所取二取消融于法界这种殊胜的境界之前,必须像我们渡河要依靠船筏一样。同样,我们修行也要依靠世俗谛、世俗正见、业果如理取舍和暂时胜义方便法来前进,到了最后也都必须舍掉对法的实执。
所以《大圆胜慧》之中说:“心体觉空为法身,光明本性为报身,大悲无碍显现为化身,三身本自元成。若彻悟自心本性后,自然显发,无可修造。”六祖惠能大师说得更加直捷痛快。六祖说:“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释迦牟尼佛在传法给摩诃迦叶尊者时也说了一个传法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其实都与本经所说的如来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是同一个意思。可见一切诸法有不实有,空不顽空。
四川成都文殊院进了天王殿以后会看到一副对联,是清朝时候一位秀才读了几十年的《金刚经》有所悟而作: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这个对联写得很有趣,也还有一定的修持。
无得无说分第七
接下来是无得无说分第七,讲贤圣无为同证。一直到后面的一体无相分第九,就是讲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他们怎么修行,第七是讲举如来为证,讲如来成佛道,实无佛道可成。说无量法,实无法可说。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这个品名叫做无得无说分,无有定法名阿耨菩提,这是无得。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这是无说。所以是无得无说分。这一段是承上一段而来,可以看到这部经脉络非常清晰,一个多余的字都没有,也不可以少一个字。前面讲到一切不可取,不可以取我人四相,不可以取法相,不可以取非法相。
你说一切都不可取,那如来到底还有没有佛道可成呢?有没有法可说?很多人会起这个疑问。所以释迦佛就用提问来启发须菩提说:“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呢?如来得到了实有的无上正等正觉果位吗?佛所说的法是否是实有的法呢?”
也就是说:“须菩提啊,大家都知道如来在菩提树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他到底有没有实有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呢?如来在一代时教之中为诸众生说了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顿、渐、偏、圆、大小、空、有,这些种种的教法,到底是不是实在有所说法呢?”这个问题其实是为了更深入地来启发我们。
须菩提是解空第一,回答得非常巧妙:“无有定法名菩提,得无所得。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说无可说,无所说。”
“无有定法名菩提,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他就能不落空有二边。如果他回答是:“如来有菩提可得,如来有所说之法。”这样回答是属于心取法相,是增益谤,是因为增益而有的遍计所执性。他就只见其相而不达其性,是见相昧性的凡夫。
所以经典上经常说要“因指而见月”,如果你不能因指而见月,就是见其相不达其性,见相而昧性。凡夫就是这样,他看到有如来成佛的相,看到有如来说法的相,但是他不能深解义趣,不能由此而见性。
反过来如果回答说:“如来无有菩提可得,如来无所说法。”那又偏到另一边去了,又属于心取非法相,属于减损谤,是因为减损而有的遍计所执,还是遍计所执。
所以只见其空,而不达其有,是证性而昧相的二乘,证性而昧相不能起利益众生的妙用,属于声闻缘觉二乘,还是没有究竟。所以须菩提的回答恰到好处,非常绝妙,远离空有二边,以中道的正理来回答。
〔无有定法〕这个无有定法很关键,有些人说,你们学佛的人是最会说话的,出门下雨,就说是慈云法雨。出门是太阳天,就说是慧日当空、佛光普照。不晴不雨,就说是慈云普覆,反正都是好。事实上也是如此,一切不执著,一切法都是佛法。《金刚经》上说:“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妙法莲华经》也说:“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有这个空性智慧,都能当下见真如自性,真如自性起念,还念真如自性,念念归入般若智慧海。我们能日用云为:眼能见、耳能听、舌能尝,都是这种实相般若起妙用,能有金刚般若的大智慧,就能还归到般若大智慧海之中。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非法:不是法,是显示法空。
非非法:不是法,也非不是法,就显示此空亦空,俱空。为什么胜义谛之中佛法也不成立呢?因为如来所说的法义都是不可执著,不可思议言说,不是有法,也不是无法。《中论》二十五品上也说:“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也无住,佛也无所说。”我们也还是用一则公案能够容易明白,来说明这些空性智慧,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以执著。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大雪已经连续下了三天,有一个乞丐颤抖着(冷得发抖,没有什么衣服)来敲一位荣西禅师的门,那禅师一打开门,发现是一个乞丐,穿得很破烂,一边发抖一边说:“禅师,我和我的妻儿已经很多天都是粒米未进,而且连日都下大雪,我又旧病复发了,请求禅师您帮个忙,不然的话,我们全家都快要饿死掉,冷死掉了。”
禅师油然生起慈悲心,但寺院里条件也很差,也没有多余的食物,身边也没有钱财,怎么办呢?禅师突然想起前一段时间有个信徒送了一些金箔过来,是准备给大殿里那个佛像贴金的,他就毫不犹豫把这个金箔拿出来给了乞丐去应急,去换衣服换粮食。
弟子们就不高兴,说:“师父啊,你怎么能够这样?戒律上说佛用的东西怎么可以做他用呢?怎么可以给凡夫呢?金箔是替佛像装金用的,你怎么可以拿它去送人情呢”
荣西禅师就说:“我正是为了尊敬佛陀,才拿这些金箔去送给那个可怜的乞丐。”
弟子们就很奇怪,更加愤愤不平了,说:“师父,你怎么这样?做错了事情还要找借口?你把给佛像装金的金箔都送给人了,这个行为叫尊敬佛陀吗?”
禅师笑一笑说:“要知道,佛陀多生累劫来修道,为了众生舍头目髓脑都在所不惜,就是为了帮助众生开悟,为了帮助众生成佛,你们只是看到了金塑的佛像,但为什么看不到佛陀的心呢?”
从公案里面我们可以知道,弟子们是取法相,只见其相,不达其性,是见相昧性的凡夫。而荣西禅师则是愍念众生苦,与佛心相印,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的解脱者。
第三部分,六祖大师怎么来解释这一段经文,《金刚经六祖口诀》说:“恐人执著如来所说文字章句,不悟无相之理,妄生知解,故言不可取。”见性的人解释就是不同,我们平时学习经典,看了些注解以为知道了,其实还是凡夫的知解而已,没有真正透过相而见性,还是执著于相而昧性,所以说“如来开示,不可取”。
如来为教化种种众生,应机随量,所有言说,亦何有定乎?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学人不解如来深意,但诵如来所说教法,不了本心,终不成佛,故言不可说。口诵心不行即非法,口诵心行,了无所得即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三乘:小乘、菩萨乘,乃至于圆满成佛了,或者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因为菩萨乘是因乘,佛乘就是果乘。三乘所证得无为法的空性没有深浅之分,但能证智慧方面有差别。菩萨智慧比较深,佛证悟的智慧最究竟圆满。所以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是从能证的智慧方面来显这个差别。而从他所证悟的无为法是无有深浅。
《金刚经心印疏》上说:“如三兽渡河,足分深浅,而水无深浅”。譬如象、马、兔,一起渡过一条河流,水没有深浅,但足有深浅,象是最深,马次之,兔是最浅。
“如三鸟飞空,迹有远近。而空无远近,只因机有利钝之殊,故致三乘贤圣之差别也耳。”根机有利钝的不同,所以有三乘贤圣的差别,可见是从见解的深浅方面来讲差别,所证悟的无为法空性是无深浅的。
对于无生大空性悟得浅,就是贤。悟得深,就是圣。悟得圆满就是大圣佛陀。
具体来说:小乘人在资粮道位、加行道位上,是悟我空真如无为法比较浅,所以称之为贤。小乘人在见道位、修道位、无学道位上悟我空真如无为法比较深,所以称之为圣。
大乘菩萨在资粮道位、加行道位、悟我空、法空二空无为法比较浅,所以称之为贤。在见道位、修道位上,悟我空、法空二空无为法比较深,所以称之为圣。
在无学道位上,悟无为法究竟圆满,就称之为大圣佛陀。
这样我们就能够明白:“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悟的无为法其实是空性一味,是没有差别的,但从能悟的见上来说、根机的利钝上来说,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而安立贤、圣和大圣。
具体怎么修?我们要知道,真如妙心,实相般若,性德上来说人人本具,心是不落方所的,若为邪见道所引的缘起,其果则为轮回。若为殊胜道所引的缘起,其果则为涅槃。此二究竟真实为空性光明。
我们学佛都是要想超出轮回,首先要能真正明了的是轮回的本质就是空。
众生是因为心迷了,以欲望不断地向外去求,所以就执著于轮回世间是实有的,执著于外显的这一切都是实有的,因此而迷惑,迷惑了就会有取舍分别,就会有爱憎。顺我者就希望占有多一点,久住一点。逆我者就排斥他。
妄分取舍就造恶业,造恶业就招感苦果,招感苦果就是六道轮回。所以要破轮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斩断轮回的根本——无明实执。破无明实执的根本方法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无生大空性,这也是不得已而说,关键是要在破执上下功夫。
有个比方说有位家庭主妇,总是对隔壁邻居的主妇看不顺眼,总是批评对方,一有客人来就要跟客人说隔壁那家家庭主妇多懒惰,衣服都洗不干净,晒出来都是斑斑点点的,每天都这样说。
有一天她正在说的时候,一个朋友就微笑一下,没有跟她去辩论,拿起一块抹布,把这一家的玻璃擦得干干净净,再叫女主人看,你看对方那一家的衣服还有斑斑点点吗?不是对方的衣服没洗干净,而是你自己家里玻璃有灰尘。
同样,不是外在的环境有好坏,而是我们的心有分别有执著,这样才导致我们迷惑颠倒造恶业有轮回,我们要依此《金刚经》而修,能真正破我执、破法执,修的过程之中,执著的心就逐渐减轻了,打坐时,有时就能现见一切诸法都是如梦如幻的,甚至出现无我无人的境界,很多人往往就误认为这就是空性,其实还只是分别意识放松执著了,处于一个平静无波的静止状态而已。如果你认为那就是空相,是空性的境界,而是你的意识造出来的一种空,不是真正地证空性。
为什么在五祖以后,禅宗里看有没有开悟就用《金刚经》来印心?达摩祖师来的时候,他是用《楞伽经》印心:“吾观东土震旦,惟有四卷楞伽,可以印心。”你说你开悟了,你看《楞伽经》懂不懂,没有一丝一毫的疑惑,真正懂得《楞伽经》了,就开悟了。后来五祖弘忍禅师就更加简捷明了,为什么?《金刚经》层层深入,如来给我们说得非常透彻,就是当下让我们见性之法,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反观自性。
唐末五代时,湖南浏阳有一座石霜寺,一位石霜庆诸禅师在那里住持。
有一天一位禅和子来参学,禅和子叫龙湖普闻禅师,他是唐僖宗的太子出家的,他就来向庆诸禅师请教:“请您开示我如何开悟?如何修证?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庆诸禅师就指着寺院前面的案山说:“什么时候案山点头了我才跟你说。”普闻禅师言下大悟。
所以禅门里面有一句话头:“才说点头头已点,案山自有点头时。”我们离心意识参。
今天学到此地,以此功德回向一切如母有情,得遇明师,得闻正法,早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