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车子刚一拐过去,人们还在回味这惊鸿一瞥时,却听到这么一个意想不到的介绍。这栋建于一百多年前的别墅,已经几易业主。它最早的主人竟是广东人最熟知的驰名百年之久的"王老吉凉茶"的创制人王老吉。那怎么会易于他手呢?话说回来,原来,王老吉是清朝末年广州市附近的一位穷苦农民,自小靠打柴为生。艰苦的劳动使他积累了丰富的采药和治病的经验,有时候捡几味常见的草药搭配在一起,就能治好一些疑难杂症,因而远近闻名。后来他创制了这种凉茶,并开了一间草药店。这种清热解毒的凉茶,经济实惠,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深受欢迎,销量大增,他也逐步由穷变富,终成大富翁。被称为"王老吉"牌的凉茶也就盛名不衰,直到今天。王老吉晚年在香港建起了上面所讲的豪华别墅,并把它留给了子女们。可惜,他的后代只是享受了他留下的财富,并没有从他手上接过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传家宝",不但生意连连亏损,连"牌子"和配方均落入他人之手,最后仅靠拍卖家产(包括这座豪华别墅)勉强为生。
由此我想到最近《少先队员》杂志以"南京路上好八连"为题,在小读者中开展的"还要不要保持艰苦奋斗精神"的讨论很有意义,很有远见。我想,这的确是一个与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
"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恐怕早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但千万不要以为这仅是一句简单说说而已的套话,其实这是千百年来无数社会、家庭与人生沧桑变迁的经验教训的结晶。
人类社会自从出现了私有财产并有了继承关系以后,每一代人在他们行将离开人世的时候,总有一个将什么东西传给下一代的问题。最受人关注的自然是那些"有形"的东西,例如位置(王位、爵位、宫位等)和财富(金银财宝、土地房屋等)的继承。但是,无数事实说明,后辈们能把"有形"的遗产永久地保存下来的并不多,有的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有的任意挥霍,坐吃山空。多则几代,少则没过这一代便丧失殆尽。古代哲学家孟子所讲"君主之泽,五世而斩",就是说一个人的财富再多,也最多留不过五代。俗话也讲:"富不过三代。"人们从中慢慢悟出这样一条哲理:物质财富终究是一种"身外物",最多只能给人带来生活上的舒适与方便,并不能从精神上给后世留下真正的财富。真正能作为"传家宝"留给后世的,应该是艰苦奋斗和勤俭守业的精神和本事,这才是"身内之物"。具备了这些,有家业的可继,有财产的可保,而没有家业、财产的,也会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像"王老吉"这样的事例真是不胜枚举。我还听说广东省惠阳县早年一个著名的人物叫叶亚来,侨居吉隆坡,靠艰苦奋斗创造家业,成了吉隆坡首富和吉隆坡的开埠功臣。但不过三代,已败光家产,其曾孙叶木春连公民权都拿不到,称其曾祖父留下的147栋房产全部流失。正应了"富不过三代"的怪箴。清末著名爱国将领林则徐就写过这样一首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他教育儿女,一方面敬师勤读,一方面懂得"农民为世间第一等最高之人。"小至家庭、个人是如此,大至国家、民族又何尙不是如此?历史上有多少王朝的更替、民族的衰落,不是因为这一点所致?最明显不过的是赫赫有名的秦始皇,辛辛苦苦统一了天下,其"君子之泽"不到二世便被"斩"了,秦二世胡亥还得了个"二世祖"的千古骂名,成了个万代笑柄。与秦始皇统一中国有着类似功劳的隋朝隋文帝,也是仅仅熬过两代,以征高丽、修运河、战突厥而出名的隋炀帝,骄奢淫逸,腐败潦倒,最后竟死于自己的禁卫部队刀下。古人所说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确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不但富家如此,我想,穷者也有一个如何让下一代培育好创业精神的问题。真是无独有偶,我就亲身遇到一件事。有一回,我上街买菜,在一个大约三十来岁的女档主前买了两斤肉,谁知我用弹簧秤一秤,竟少了半斤!这位胖乎乎的档主倒也精明,见我亮出弹簧秤,马上满脸堆笑地向我连赔不是,自称是"看错秤了",并很快就连砍带剁,给我补回了一块肉,直让我有气发不出,无可奈何地走了。
现时,在偌大偌杂的市场上,像这样的事,恐怕不值得大惊小怪,因此我也未把此事放在心上。可是偏偏就在第二天,我偶尔又经过这个肉档旁,却突然听到这位肉档主和邻座闲聊时冒出了一句惊人之语:"唉!今天生意那么淡,想给我儿子买本小提琴谱的计划,恐怕泡汤了。"在旁人看来,这可能只是极普通的一句话,但对于我,却简直可以说"震耳欲聋"。我不由得把这位档主卖肉骗秤同她为儿子学小提琴而操心的事联系起来沉思,我开始实在很难把这样一位缺乏商业道德的档主,同小提琴这种高雅的东西缀在一起。继而一想便醒悟了,子女是父母的心头肉,"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希望下一代成龙成凤成树成材而不是成跳蚤成杂草?谁希望子女和自己过一样的没头没脸、有朝没晚的惨淡日子?我甚至可以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每逢周末,这位女档主会脱掉腥熏烂臭的卖肉服,换上艳丽的衣衫,打扮得一身光鲜,背者小提琴,牵着几岁的儿子,随着鱼贯的人流,走进雅洁明净的少年宫。一切是那么富有韵味!是啊!智力竞争那么激烈,独生子女那么金贵,谁不会为子女成才而揉碎了心?为了购置一本又一本琴谱,交纳十分昂贵的学费,她天天站在街口,操着刀把,任由日晒雨淋,腥味袭鼻。因此,我相信,她不一定会有意地把那种唯利是图的骗人手段教给孩子,她多半还是想让孩子在知识海洋的遨游中练硬臂膀,在艺术文明的熏陶中长大成人。其实,这里就有一个用什么思想和什么方式传给下一代的问题了。有一点她可能忽略,也可能压根儿没有想到,一个人内在的心灵、意识、观念,总会通过其外在的言行,有意无意地顽强地表现出来,并通过自己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有意无意地影响和教化着下一代。而一个过多地从长辈身上吸取了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投机取巧乃至偷讹拐骗的养分的人,又怎么能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和本领呢?怎么能在知识海洋中胜利地渡过彼岸?用骗人的钱可以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但绝不能换取下一代纯洁的心灵和奋斗大胆精神,更无法构筑下一代登上文明宝座的基石。
我上面讲到,《少先队员》杂志开展这个讨论很有远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开展讨论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靠艰苦打拼白手起家者还属中青年,他们的孩子还是少先队员甚至还在哇哇学语嗷嗷待哺,不少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没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此不少孩子往往以能不能近高价学校、有没有靓车接送为荣辱。而时至今日,多年打拼者已逐步成了富翁,有的则开始垂垂老矣,富二代、富三代正在层出不穷,能不能接好班突然成了他们的心结,不少人这才顿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样,穷二代三代也不断产生,他们能不能如其长辈所期待,转贫为富改变命运,也正在检验着其父辈的教育成果。市场经济发展的严峻现实以及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改革开放为创业致富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但富裕并不是从天上掉下了的馅饼,不是靠坐享其成构筑起的空中楼阁,而是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出来的,因此,改革发展同样需要有艰苦奋斗勤劳创业的精神。尽管现在社会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不必要也无须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其实现代的社会竞争、生存奋斗以及守业创业的难度和苦情一点不亚于当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亲身感受到了有一点。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新生代,正在顺利地接过父辈的"传家宝",成长为既有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又有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和实践锻炼的接班人,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我想,《少先队员》杂志当年所开展的讨论,总是适应了潮流,作出了贡献吧?
(原文《漫话"传家宝"》和《下一代的文明该用什么来换取?》分别发表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少先队员》和《文明导报》,本书成书时将两文合并改写而成)
你想生活得愉快些吗?
幸福感,是现时社会上叫得比较时髦的一个词。社会在不断营造幸福的环境,个人在不断膨胀幸福的欲望。怎么样才能有幸福感?我想,幸福感本身是一个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概念,包含了幸福的物质条件和主观的合理追求两个方面因素的综合,这不是一个三言两语扯得清的问题。所以,我翻开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青年杂志《黄金时代》上发表的一篇短文(该文后輯于《涉世之初》一书),想借"愉快"这样一个纯主观性的问题,略作改动--
愉快,是青年特有的活力剂;而烦恼,却也是年轻人的常见病。这种精神上的两极性,是如此奇特地统一在涉世之初者身上,以至不少青年在饱尝生活之乐时,又堕入苦闷的网里。那么,怎样才能获得愉快的心情呢?
你会把握物质与欲望的分数线吗?
愉快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这无疑是尽人皆知的问题。常言道过好日子,尽管不同时代不同地方标准不同,但总的来说要衣食足、居有屋、行路易。但是,愉快与物质条件是不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条件越好就越愉快?这倒不一定。有人说:"有钱就快乐,天天如过节。"这使我想起外国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有个过着糜烂生活的国王,总觉得日子过得单调无聊,很不愉快。他要侍从们寻找一个在世上活得最愉快的人。侍从开始找到大权在握的宰相,以为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一定开心得不得了,谁知道宰相皱着眉头说,我天天为逢迎皇上安抚百姓伤透脑筋呢!侍从们又找到全国最富有的商人,可商人也说他虽然衣食无忧,但生意场上的互相倾轧正令他烦恼不堪。最后,侍从们在城外找到一个津津有味地啃着烤红薯的农民,听说他刚给人搬了几箱砖头,领了几块钱,够一天吃得饱饱的,一片心满意足的样子,令侍从觉得他真够愉快的。这个农民笑着说,我一无所有,无牵无挂,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确很舒心。于是,侍从们要他去见国王。这时,他倒犯起愁来了,顿时愁容满面:身上没一件像样的衣服,怎么去见皇帝……由此可见,有钱有势,并不见得快乐。西方社会学上有一个"快乐公式":"快乐"与物质享受条件成正比,而与追求欲望成反比。套上哲学概念,"快乐"是一个分数,分子是客观条件,分母则是主观要求,物质条件对于"快乐"固然重要,但主观要求也要恰到好处,才会感到愉快。欲望无限膨胀,分母无限大,再好的物质条件也不经除。因此,只要不是患得患失,斤斤计较,而是胸怀坦荡,知足安贫,即使穷一点,同样会领略到生活的无限乐趣。《红楼梦》大观园里纵有千里不散的筵席,也难免一片凄凄惨惨戚戚;相反,很多"锄禾日当午"的农夫,却大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农家乐。
况且,愉快还渗透在你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要善于捕捉愉快的瞬间,及时行乐。即使有时候大环境不是很好,但不等于你就找不到愉快,因为愉快就潜伏在你身边。只要你做成了一件事,同样获得愉悦。旧社会有不少"餐找餐吃"的码头工人、车夫、搬运工等等,虽然穷得响叮当,但只要能混上两碗饭吃,也会乐呵呵的,顾不上忧愁,还自诩"穷风流饿快活"、"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
愉快还是一个动态过程。昨天感到愉快的,今天不一定再感到愉快;今天觉得很愉快,明天则有可能会增添烦恼。因为社会总在不断发展,旧的物质条件会被新的条件取代,当你适应了原来的生活层面,并为此满足时,社会的生活方式又前你而去,会挑战你的满足感。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追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觉得这就是"共产主义生活"了;曾几何时,人们又开始追求"三转一响"(自行车、缝衣机、手表,收音机);现在,则是"有车有楼"(小轿车、别墅),追求永无止境。如果不能合理地调整心态,善于适可而止,便永远不会得到幸福愉快的感受。
愉快还往往受人与人的横向比较所影响。本来日子过得好端端的,周围的同事朋友一下子有了大的起色,生活水平超过你,你心里可能一时不平衡,烦恼顿生。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其实关键看怎么比。老是比待遇比报酬比地位,老是与条件比你强的人比,一山更比一山高,比完张三有李四,永远比不完,永远不得安宁。好与差、优与劣总是相对的,你处境可能不如人,但比你差的大有人在。懂得怎么比,便会其乐无穷。萧伯纳说过:"牙痛的时候觉得不牙痛便是最幸福的。"只要心头不要太高,分子与分母的比值调得合理点,想得到幸福愉快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
你会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吗?
很多刚刚离开学校门踏入社会门的青年朋友,总有一段时间心理难以平衡,总感到社会太复杂了,现实与理想差距太大,烦恼于是油然而生,并不像在学校时想象的那么纯洁、完美,原先的远大抱负顿成泡影。有的说,本来是踌躇满志、雄心勃勃,想干一番事业,但无端端给泼冷水,吃闭门羹,冷嘲热讽,还横遭阻挠;有的说,在机关里,一天到晚打电话、抄报表、迎来送往跑龙套,满身才学施展不开;有的说,看不惯顶头上司的独断专横,提意见又给穿小鞋,等等。越想不开,便越变得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单靠牢骚来编织生活……
如果因此而产生不愉快,无非是你阅世未深、思想片面罢了。其实,社会是一个多面体,生活也不是单色调。正如有白天也有黑夜,有盛夏也有寒冬一样,生活中有莠草也有鲜花,有浊水也有清流,有黑暗也有光明。只要你全面地科学地观察生活、透视社会,既看到你所遇到的不良现象都是正常的必然的,也看到你要实现理想有很多有利因素而并非没有可能;既要看到你会遇到阻力,碰到钉子,也看到社会始终会向你敞开幸运的窗户。这样,你自然会心平气和,化忧为乐,重新焕发生活的信念。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如何处理好大事与小事、实现远大理想和培养实际本领做好日常工作的关系,千万不要以为干大事业光是靠叱咤风云大喊大叫。广州市某医院有个捡药的青年,从小喜爱古文字,也刻苦用功学习钻研。但周围却给他投来讥笑的目光,甚至给他设置人为障碍。然而他毫不动摇,锲而不舍,慢慢也获得了不少人的理解和支持,最终考取了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生。这个青年的事例,大概对我们有所启发吧!
你能经受挫折与不幸的考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