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早让儿童学会讲故事,有助于儿童日后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应该怎样教低龄儿童讲故事呢?
教儿童学讲故事,一般在其2.5岁左右比较合适。开始时,可买一些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简单短小的图画故事书。翻一页,讲一页,再让幼儿看着图跟着讲(用幼儿自己的语言来讲)。不管幼儿讲得怎样,父母都要给予鼓励。配合磁带的有声读物,是3~4岁幼儿学讲故事的好教材。当有声有色的话语,伴随着美妙动听的音乐,将幼儿带到幻想中的动物世界、古老的宫殿时,幼儿自然就会投入到故事的情节和意境中。一遍一遍地听,听熟以后,自然就会将故事内容复述出来。4岁以后,儿童讲故事能力的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儿童能讲清前因后果,把情节交代清楚;有的儿童却只能回答“这是什么”之类的简单问题,不能从头到尾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的儿童能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用细尖嗓子学小孩和小动物说话,用粗嗓子和凶恶的表情表演大灰狼,边讲边做动作。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在幼儿自身而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上。
父母要想让低龄儿童学会讲故事,平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给低龄儿童读原版的故事书
有些父母给孩子讲故事,很少用原版的故事书,而是故意把故事简单化,担心内容太复杂,孩子听不懂。事实上,低龄儿童语言学习的潜力是惊人的。原版书中词汇丰富,情节也比较完整,让低龄儿童倾听这样的故事,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语言才能,锻炼儿童的记忆力,丰富儿童的词汇,启发儿童的想象力,让低龄儿童欣赏并乐于接受文学作品。
(2)为低龄儿童读故事要声情并茂
有一位妈妈习惯于睡前给女儿读故事,她经常用一种平和但有些幼儿气的口气,给女儿读故事,女儿总是听着故事就睡着了。一直这样,待女儿很大了,结果她自己还不会讲故事。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读故事和讲故事是不同的,读故事只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讲故事却是声情并茂,低龄儿童能通过大人的口气,学会其中的语气和每一个动作的表现方式。
(3)引导低龄儿童学会讲故事
对2岁左右的幼儿,可让他看故事书中的插图,同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这是谁?”“它在干什么?”对3岁左右的幼儿,给他讲故事时,可故意留下一个小“尾巴”,让幼儿自己动脑筋,再用语言表达出来。对4岁左右的幼儿,可以让他复述听过的故事,或让他看书中的插图猜故事内容,自己先讲一遍,然后再由父母作补充。同时,让低龄儿童把事情发生的前后顺序和因果关系讲清楚,帮助儿童理解故事内容,让儿童将感情注入情节之中,表现对真、善、美的认同和假、丑、恶的谴责。
在低龄儿童学讲故事的同时,还应鼓励他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表演,培养幼儿运用语言和动作,创造角色形象的能力。父母可为孩子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如表演“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父母可让孩子扮演金鱼,爸爸扮演可怜的渔夫,妈妈扮演贪婪的渔夫妻子,表演成功后互换角色。爸爸还可以充当“剧”中的导演,帮孩子分析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使表演更富有游戏性。经常进行这种表演游戏,可使低龄儿童学会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处理不同的角色,不仅锻炼了儿童的口才,还培养了他们的表演才能。
低龄儿童学会讲一个故事的过程是复杂的,要经过聆听、理解、记忆和复述四个阶段,如果你认为儿童只是喜欢新鲜的事物那就错了,至少在听故事上不是如此,儿童对他喜欢的故事总是百听不厌。因此,父母在为孩子选择故事时,有一些较长的原版故事可以作为欣赏作品,而一些比较适宜的作品则可以作为讲故事的素材,为孩子反复讲述,直到孩子耳熟能详为止。低龄儿童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才能复述、想象和创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