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虽然短小,可是由于它的最大特点是隐含讽喻,而且听众对象年龄小,所以要讲好故事并不容易。
有的父母也许会说,反正孩子又不懂,有时候给他乱讲一通不就可以混过去了吗?如果这样,就达不到通过一个短小生动的小故事来告诉幼儿深刻大道理的目的了。
给低龄儿童讲寓言故事有很多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夸张手法,再现寓体的生动情境
父母在给孩子讲寓言故事时,为了加强效果,可以运用图画(如简笔画、剪贴画)一边讲,一边画;讲一句,画一笔。
例如,在讲《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时,父母可以这样做: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家屋后有一棵大树”(这时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在纸上画一棵树。为了强调气氛,可以把这棵树画成变形的树),“有一只乌鸦在树上做了一个窝”(随手在树上画一只鸟窝)。“大树底下有一个洞”(随手在树底下画一个洞),“狐狸的家就在这个洞里”(画狐狸)。然后告诉孩子,“我们今天要讲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听到这里,儿童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迫不及待地要听下去。
“有一天,乌鸦叼回来一块肉,站在高高的树上,准备给它的孩子吃”(在乌鸦窝旁画一只乌鸦,嘴边画一块肉。注意,在乌鸦的身上一定要多画几笔,表示乌鸦是黑的)。“可是这块肉最后却被树底下的狐狸吃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听到这里,儿童一定在开动脑筋,想究竟是怎么回事。
接下来,父母就可以讲述狐狸是怎样设下一个个圈套,乌鸦又是怎样一步步上当受骗的。
听了故事后,低龄儿童一定会十分关注、同情乌鸦,同时又会对乌鸦“恨铁不成钢”。
在这样的情境中听故事,儿童的情绪一定会受到很大感染。
除了画画以外,父母还可以采取夸张的表演再现生动情境。例如,父母可以让孩子做乌鸦,自己做狐狸来进行表演:
“亲爱的乌鸦,您好吗?”乌鸦看了看狐狸,不理它。
“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看狐狸,还是不理它。
“亲爱的乌鸦,我在和您讲话呢,您怎么没礼貌,不理我呢?”(这时候就可以问幼儿,乌鸦为什么不理狐狸?如果幼儿能回答“乌鸦这时候嘴里叼着一块肉,不能讲话”就算对了。如果孩子答不出来,可以启发指出这一点)。
“亲爱的乌鸦,您身上的羽毛真漂亮,比麻雀的漂亮多啦;您的嗓音真好,谁都爱听您的歌,您唱几句给我听听吧!”
“哇……”,乌鸦终于忍不住开口了(这时候可以启发幼儿,乌鸦一开口会怎么样?幼儿如果答不上来,就应当及时提醒他)。
父母在表演时,语气应当尽可能夸张一些,以突出效果。注意,此时千万不要轻易告诉幼儿故事所要揭示的寓意。否则,“包袱”一旦打开,寓言故事本该具有的幽默色彩就被冲淡了。
最好的办法足让他们自己总结,这样更能达到锻炼思维的目的。
(2)凭借可笑形象,揭示寓意的推理情境
一则寓言故事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身体”就是故事本身,它给人的启示就是“灵魂”。
给低龄儿童讲寓言故事,目的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寓意。可是这对理解能力较差的幼儿来说有相当难度。为此,父母要善于借用故事中的可笑形象,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例如,父母在对孩子讲《刻舟求剑》时,可以在屋内的两端各钉一颗钉子(告诉幼儿,这两点之间就好比一条河),拉一根铁丝。
然后做一只纸船。纸船的中间放一个小人,纸船的两头各夹一个回形针,吊在铁丝上。船在铁丝上滑动,就好比船在河中行走。
接下来,父母可以一边演示一边启发孩子思考:当船行走到河中时,宝剑掉下去了。这个人在船舷上剑落水的地方刻上记号,以为这样做就可以捞到宝剑了。可事实上怎么样呢?船已经到了河对岸,这个人再从做记号的地方跳到河里去捞宝剑,他能捞到吗?
进行这样一番演示,哪怕最小的儿童也能体会到这则故事的寓意所在。再让他们想一想,为什么这个人捞不到宝剑,应当怎样才能捞到宝剑,就能让低龄儿童的思维产生一个飞跃。
(3)针对语言特点,训练低龄儿童的语言能力
寓言故事的语言都很简练,而且在一则寓言故事中通常有一两句话是故事的核心。
父母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要紧紧抓住这一两句话,让儿童鉴赏它的独特之处。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帮助低龄儿童训练语言能力。
例如,父母在给孩子讲《小虫和大船》时,其中的最后一句就十分关键:“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
一个“竟”字,着重点出了人们的意想不到,以及因小失大的严重后果。如果缺少了这个字,无论如何就没了这种语气,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而有了这个“竟”字,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告诉儿童两个成语。如果幼儿年龄太小,就让他记住“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如果幼儿年龄稍大,就可以让他记住“防微杜渐”的道理。
(4)续写寓言故事,训练低龄儿童的思维能力
寓言故事的角色一般很少,通常又是给人以反面教训,所以故事讲完了,会留下很大的想象余地。
这时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尝试着增加人物角色,增加故事情节,续写故事结尾,通过这种方式丰富他们的知识面。
增加人物角色的情形,通常发生在两个角色不分上下时,增加一个“第三者”,以打破这种平衡僵局。例如在《井底之蛙》中就可以设想增加一个角色“蝴蝶”或“蜜蜂”,让它来告诉井底之蛙,外面的世界是如何精彩。
增加故事情节的情形,通常发生在故事进行中,个别情况下也可以放在故事结束后。例如在《刻舟求剑》中,就可以设想增加这样一个情节:船到码头后,丢失宝剑的人马上在刻记号的地方下水进行打捞,结果当然是白费力气,什么也没有捞到。
续写故事结局的情形,当然只能在故事结束后继续下去了。针对幼儿通常喜欢接受正面教育的现实,这种续写一般多是正面叙述。例如在《农夫和蛇》中就可以这样续写:农夫死后的第二年冬天,农夫的儿子走在路上又遇到了一条冻僵的蛇在向他呼救。农夫的儿子牢记父亲的临终嘱咐,再也不上当啦,狠狠地打死了这条蛇。
进行上述各种方式处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寓言故事的内容,同时锻炼儿童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