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知识的源泉、进步的阶梯,是儿童成长路上的启明灯,它不仅给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还极大地陶冶着儿童的情操。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像世界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无论是为了充实头脑还是为了提高修养,读书都是人生中一道亮丽而多彩的风景线。
作为低龄儿童健康成长的引航者,想让他身心愉悦地畅游在图书的海洋中获取丰富的“营养”,就应该让他从“悦读”开始。
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兴趣是至关重要的,许多人因为自己的兴趣得不到满足或被压抑而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夭折了。
有了阅读兴趣,低龄儿童才能手捧图书读得津津有味,即使他只认识书中的某些简单的字,而且,有了阅读兴趣,低龄儿童才能逐渐达到识图、识字、学知识的目的。
著名作家、学者钱钟书则是自始至终保持着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并以之为动力,不断向前冲刺。
小时候,伯父带钟书上街玩,每次总给他买个大酥饼,而钱钟书更喜欢看小说,在读完家里的古典名著后,他还不满足,看到书摊上的小说,就迈不开步了,喊着叫着一定要看,于是伯父就再花两个铜板,租小说给他看。
钱钟书吃完酥饼就钻进书摊,虽然有许多字不认识,但故事的情景磁石一般吸引了他,他像一颗铁钉钉进去,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读,读得津津有味,连回家都忘了,伯父来找时,他总是不愿走。
他记忆力很好,一回到家,便把书上的内容讲给弟弟听,讲得兴高采烈、滔滔不绝,甚至手舞足蹈,简直演戏一般,他还把书中的东西联想、回忆、比较,使自己的感受更深、更新、更不同于常人。
十一二岁时,他发现了商务印书馆的《林纾小说丛书》。这些书把他带进了一个新的天地,并促使他自觉地增加了学习外文的兴趣。钱钟书把林纾翻译的哈葛德、狄更斯、欧文、司各特、斯威佛特等外国作家的作品反复不厌地阅读。
1923年前后的无锡县城,孩子们既没有野兽片电影可看,也没有动物园可逛,只能看到“走江湖”的艺人耍猴把戏或者牵一头病骆驼卖药。而在哈葛德《两千年艳尸记》中捕写的鳄鱼与狮子搏斗的情景,惊心动魄,使幼年的钱钟书目瞪口呆,气都不敢透一下,他不明白书中为何说鳄鱼的牙齿陷进狮子大腿,却又怎么可能去咬狮子的肚子?狮子抓住鳄鱼的脖子,怎么又像烫手般似的拔了出来?他想不出来,家里大人也解释不了。
有限的译书哪能满足他兴趣引来的无限欲求,他恨不得立即学通外文,把原书搞个明白。
钱钟书在一个教会学校上中学,学校由教会派的外国传教士当校长,外语课由外籍教师任教,其他的课也用英语讲课,钱钟书很喜欢外语,加上看外文书的欲望,他学习很用功,但他上课不记笔记,也不喜欢教科书,他认为教科书是教师编写的,编得再好也是中国式的英语,只有原著才是地道的英语。他的英语就是通过读原著学习的,一本一本读,从不厌烦,而且阅读范围不断扩展,除文学原著,他还读了《圣经》、《天演论》等书,这些书使他大开眼界,也使得他对外文的兴趣欲加浓烈了,后来在报考清华时,他没按父亲的意愿报中文系,而报了英文系,决心要把外文原著读个够。
正是由于钱钟书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全身心地投入,执著地追求,才有了钱钟书著名作家的成就。
作为父母,应及早开启低龄儿童阅读的兴趣之门,培养他们对阅读的热爱。其实,很多儿童都可能成为下一个钱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