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论语·尧曰》
允执其中,是千百年来人们在为人处世方面积累的一条宝贵经验。凡照此去做,百事皆和;凡不照此去做,诸事皆恶。
允,诚信;执,保持;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亦即儒家所倡导的中庸之德。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适度而不走极端的行为准则,坚持走不偏不倚的中和之路。《论语·尧曰》记载,尧在晚年把王位传给舜时说:“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意思是说,上天的大任落在你身上了,你要诚信地坚持不偏不倚的正道。舜传王位给禹时,也说了这番话。可见,我们的祖先不仅把“允执其中”当作为人处世的方法,而且把它作为从政治国的方略。
“允执其中”这一成语,其重点是个“中”字。古代哲人把“中”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研究,关于“中”的论述很多:“不偏谓之中”,“无过无不及,便是中”,“中者,无所偏倚,无过不及之名也”,林林总总,不胜枚举。这里的“中”,用今天的语言来讲,就是要掌握分寸,适时适度,恰到好处。在工作中,既不能过“左”,也不能过“右”。实践告诉我们:“左”了不得了,“右”了了不得。“不得了”和“了不得”都会给事业带来损失。如若能够做到允执其中,对于培养健全人格,协调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动工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做到允执其中,并非易事,需要做到五忌:
一忌行过头。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能太刚,不能太柔,不能太缓,不能太急。正如司马光在《答李大卿孝基书》中所云:“太刚则暴,太柔则懦,太缓则泥,太急则轻。”就是说,太刚则易暴躁,太柔则易怯懦,太缓则易拘泥,太急则易轻率。因而“要归诸中和而已矣”,才能更好地为人处世。
二忌失度不足。过头为过度,不足为失度。因而待人处世既不能有过头言行,又不能言行不到位。我们反对“过”,但不能与开拓进取精神相悖,而应该在不超速的前提下开足马力,朝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前进。
三忌待人偏私。允执其中要求待人处世要公平、公正、公道,无所偏私。古人云:“公则百美基,私则百弊生。”就是说,公正是各种美德的根基,偏私是各种弊端的源头。在生活中之所以产生偏袒、偏护、偏差,是“偏在于多私”。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成功与失败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吕氏春秋·贵公》。在任何情况下,不以个人好恶和一己之私对待人和事。从政不奉奸,交往不媚俗,对远不加非,对近不偏袒。
四忌折衷调和。允执其中之德,并非是那种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的处世之方。不分是非,折衷调和,并非是儒家倡导的中庸之德的原意。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孟子和宋明理学的代表朱熹都是高扬中庸之德的人,但他们又极力反对不分是非,折衷调和,同流合污,把中庸之德与无原则的调和区别开来。我们今天在把握“中”时,切忌走向无原则的折衷调和。
五忌允执无权。《孟子·尽心上》云:“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允执无权,其意是说:固执着中庸之道而没有灵活性,不知道根据实际情况而把握“中”。在这里,孟子主张体察不同环境和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中”。权,即合理的变通。如果固执于一点,那就陷入“贼道”,损害仁义之道。
愿朋友们将允执其中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如果人人都注意到这一点,那将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人际关系的调和、工作事业的发展和生活的幸福。愿中华大地永远吹拂着允执其中的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