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无牢城,战无横阵。
——杨衒之
“攻无牢城,战无横阵”,这是北魏著名散文家杨衒之的一句名言。句中的“牢”,指牢固;句中的“横”,指坚强。全句的意思是攻必克,战必胜,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攻必求克。其寓意是要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取得成功。
攻必求克的秘诀,在于对目标的坚韧不拔。攻,首先要确定攻的目标。当目标确定后,要像荀子所讲的“敬始而慎终,始终如一”地去为之奋斗,否则便会攻而不克。古时有则寓言故事:两个人同时挖一座煤山,其中一个人刚挖几下没见到煤,便另换一个地方,满山遍野都挖过了,也没有找到煤,结果是“如入宝山空手回”;而另一个人,瞄准了一个地方,就坚持不懈地挖下去,最后终于挖到了煤,“乌金滚滚山中来”。这个故事说明没有实现目标的耐力是难以成功的。拿破仑说得好:“胜利将由最有耐力的人获得。”
为什么最有耐力的人易于攻必克呢?这是因为,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壮丽事业中,许多事情是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奋斗才能成功的。寓言《愚公移山》,便生动而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列子·汤问》说,有位北山愚公,年近九十,下决心要移走门前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有人讥笑他,他反驳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于是继续挖山不止,后来感动了玉帝,派了两个神仙把山背走了。后人以此寓言比喻人们的顽强毅力和坚韧不拔、征服困难的雄心壮志。陆游在诗中赞美这种精神,诗云:“蹈海言犹在,移山志未衰。”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有了这种“挖山不止”的耐力和毅力,才能“攻必克”。
“攻必求克”,不仅要有耐力,而且需要有义无反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智谋、胆量和魄力。《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的“破釜沉舟”故事,就给人以很大的启示。秦国的军队围攻赵国巨鹿,楚怀王派宋义做上将军、项羽做副将,领兵救赵。因宋义害怕和秦军决战,因此楚军行至安阳就安营扎寨,一连四十六天按兵不动。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宋义,然后“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结果项羽的士兵个个英勇作战夺得了胜利。正如唐代李愬所说:“抱必死之心与必胜之气,以与敌战,则何敌不摧,何敌不克?”
攻必求克的过程必定是战胜困难、战胜失败的过程。在困难和失败面前,应像古人所讲的“当死中求生,败中取胜”(《隋书》),切忌“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生活中常遇到这种情况:只有“行到水穷处”,才能“坐看云起时”。许多人都在寻找和欣赏生命的彩云,但是行到险阻处便畏难而返,结果当然没有收获。须知,“失败的次数愈多,成功的机会愈近,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我们还应记住《战国策·秦策五》中所讲的一句名言:“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只能算走了一半的路程,最后的一段路最艰难,以此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就愈加艰难。因此,已经看准了的事情,已经做起来的事情,就要有一不做二不休的气魄,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当然,攻必求克,不是要人们不顾客观规律、不讲客观条件而鲁莽地去硬碰、硬拼。它要求我们要顺时而行,量力而为。古人讲得好:“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这恐怕也是攻必求克的一个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