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说到做到,力戒空谈,是一个人进行道德品质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人如果能够“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就会显示出高尚的人格力量。在现实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好用漂亮的语言装饰自己的门面,结果人们对他的尊重和信任随着其空话而流失了。
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实际事,应成为我们恪守的生活准则。一个人如果整日里空话连篇,不干实事,那他将一事无成。因为空喊代替不了实干,行动才是最漂亮的语言。试想,我们站在车床前夸夸其谈,车床不会自动车出铆钉;如果采煤工人不深入井下操作,那么“乌金”不会自己冒出来。所以说,求真务实是成功的第一品质。伊朗有句谚语说得好:“如果空喊能造出房子,驴子能修一条街。”这对那些嗓门儿大不干事的人是个辛辣的讽刺。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崇尚实际、厌恶空谈的民族。《论语·里仁》中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就是说,君子说了的话要马上去行动、去落实,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说得到,做得到”的意思。人民大众对那种“干打雷不下雨”的现象是不买账的,因为雷声再响,不能给种子送去破土崛起的力量;而雨点虽小,却给禾苗带来茁壮成长的希望。
通向胜利之路要务实,而不要坐而论道。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同一位爱讲空话的青年有一段有趣又深刻的谈话。那位爱说空话、不肯用功的青年,整天缠着爱因斯坦,要他说出什么是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给他写下了这样一个公式:A=X+Y+Z。爱因斯坦解释说:“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
“Z代表什么呢?”那位青年急不可待地问。
“代表少说空话!”爱因斯坦回答说。
这段谈话着实令人深思。实践表明:空谈只是不结果实的花朵,行动才是可以结出果实的花朵。
讲空话常带来麻烦,乃至招来灾祸。爱说空话的人,当他的话不能兑现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便会编出一些假话来搪塞。所以说,空话和假话是一根藤上结出的两个恶果。我们在为人处世方面,绝不能以诳语去搪塞别人,更不能以欺骗手段去对待别人,而要以言行相符去取信于人。须知,言行相符是成功之母。
古时候常常用“一诺千金”来比喻人说话的可信程度。就是说,在与朋友交往中,决不要轻易许诺。如果明知有困难就不必答应;如果答应了,就要竭力去做,务求实现。否则,不仅会使朋友在失望后渐渐地离你远去,也会使自己的威信扫地。
不说空话,还需要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如缺乏自知之明,就可能成为一个高谈阔论、不知深浅的人。这样的人常常会使自己陷入失败的泥潭。古代有一则“纸上谈兵”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的时候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放在眼里。赵奢死后,秦国攻打赵国,赵王要让赵括为大将。蔺相如说:“赵括只会死读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赵括的母亲也请求不要派她儿子去打仗,说:“他父亲临终时再三嘱咐,‘赵括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会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可是赵王没有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话。赵括以为自己读了许多兵书,胸有成竹了,便带领四十万大军与秦军交战,最后不仅自己中箭身亡,还使全军覆没。
历史上不仅有空谈误国误民的教训,也有务实利实求国利民的榜样。清代有一个叫康甄的人,曾任山西长子县知县,他恪守“以实则治”的原则,提倡百姓种桑养蚕,并派农技人员帮助百姓。没发一份通告政令,仅一个月时间,百姓种桑八十万株。他感到“身劳而信,乃能有成”。他认为官员们不能只拘泥于公文法令的措辞造句上,要亲自参加实践活动,以身作则,才能办成一件事,工作才能取得成绩。
生逢现世,一个有修养的人不去空口说白话,而是少说多做,要像火柴那样——火柴一发言,就给人们带来光和热。
“丢去玄言,专崇实际。”朱自清这八个字可说是对本文“不尚空谈”主题最好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