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徒生,而誉不自走,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设。
——《墨子》
名誉,如同一朵艳丽的光荣之花,骄傲地开放在社会生活的土壤上。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名誉的民族。早在春秋时代,我国的典籍中就有了“名誉”这个概念。《吕氏春秋》中有“名人”、“名士”之谓,《管子》里有“名满于天下”之说,《墨子》里有“名誉不可虚设”之辞。我国历史上许多名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以性命来维护自己的名誉。“留胡节不辱”的苏武,“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等,他们都把名誉视为人生追求的一大目标。古语“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不患年不长也”,意思是说,有德行的人只愁自己到死没有一个好名声为人称道,不愁自己活不长久。
人们为什么如此重视和珍惜名誉呢?这是因为名誉是灵魂之宝。好的名誉可使人受到社会的尊重,它像是一个人的生命之果,有多大的果实,则会受到多大的尊重。“名誉是你的一封最有效的自荐信,你一生的前途都得依靠它。”而坏的名誉则如同声名狼藉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人生过程中最纯洁的宝珠是没有污点的名誉,失掉它,人便变成镀金的塑像。”苏联小说《活着就要记住》,讲述了一个关于名誉的故事:卫国战争胜利前夕,曾荣立战功的士兵安德烈趁伤愈返回前线之机,从车站逃跑,开小差回了家。此后,他丧失了革命军人与公民的尊严和名誉。父母的斥责,邻里的鄙视,朋友的冷眼,使他无地自容,处境孤立,只能像狼一样成天躲在森林里,甚至学会了狼嚎。他的妻子在极端羞愧中自杀。安德烈在坏名誉的压力下惶惶不可终日,“千夫所指,无疾而终”。古今中外的人们都把名誉视为人的第二生命。我国历代的贤士伟人都遵奉着几千年前孔子的遗训:“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他们可杀而不可辱,虽然离开了人间,却把美名留给了后代,激励着我们走堂堂的人生之路。
好的名誉是靠踏实工作和诚实做人的美德换来的。靠投机取巧获得的名誉只不过是美丽的露珠,太阳一出它就会立刻干涸,欺世盗名只能身败名裂。我国有句古语叫“沽名钓誉”,出自《管子·法法》篇,“钓名之人,无贤士焉。”当名誉的桂冠降临到你头上时要正确对待,切不可自我夸大、自视高傲。汉代应劭《风俗通·怪神》中写有一事:“张辽以二千石之尊过乡里,荐祝祖考。白日衣绣,荣羡如此。”后来“白日衣绣”成了一句成语,意思是穿了标志新身份的锦绣衣服在大白天出门,让别人都看见,以此讽刺那些得到了功名富贵之后自以为了不起,向乡里夸耀的人。骄傲自大只会使人忘乎所以,最终损害了自己的名誉。老子说得好:“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名高而不显,任重而不骄”。名誉越好,越要注意自身修养,名誉愈好,愈要保持谦逊。满足名誉将会失去名誉,名誉对于一个真正的英雄,永远不是一张毕业证书,而是登攀人生高峰的一块里程碑。
我们生活的社会就如同一个巨大的人生回音壁,你的言行都会在社会的坐标系中留下痕迹,每个人都能从回音壁上听到自己生命价值的回响。白居易诗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要你始终有一颗纯洁正直的心,做忠贞善良的事,时时处处体现出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名誉就会属于你!
珍重你的名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