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所以制怒,明理所以制惧。
——《宋元学案》
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升迁失落,往往使人失去理智……意外的收获使人惊喜,意外的失落使人愤怒。喜与怒总是与一定的人生际遇有关。
感情是可贵的,但不能感情用事。如果说感情能骤然爆发出事业成功的力量,那么理智则是通向事业成功的桥梁。感情一旦失去了理智的约束,就难免会把人带入失败的深渊。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河里有一种叫作河豚的鱼。它喜欢在桥墩间游来游去,有时不当心,迎头撞在桥墩上,它便怒气勃发,无论如何都不肯走开。
它怨恨桥墩,它怨恨水流,它怨恨自己……于是,它张开两腮,竖起鳍刺,满肚皮充满了怒气,浮到水面上来,许久都不动一动。
这时,茑鸟掠过河面,一把抓过圆鼓鼓的河豚吞而噬之,享受了一顿鲜美的午餐。
怒,是人从心理到生理的情绪反应。人在发怒时表现为情绪紧张,很快进入“应激状态”。在怒气的刺激下,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一系列全身性的变化:肌肉紧张度增高,毛发竖起,鼻孔开大,横眉张目,咬牙切齿,紧握双拳,进入临战状态。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此刻,人绷紧了每一根神经,调动了身体里所有的能量储备,能迸发出比平时大得多的力量。一般来说,青年人好胜逞强、血气方刚,情绪波动大,更易发怒。通常情况下,发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给我们的身体乃至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危害,所以我们应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克己制怒。
怒字的结构是一种奴心。什么是奴心?小人之心,被役使的心理,是不能自主的一种情绪。被不能自主的情绪所支配的小人,能有什么理智可言呢?所以,常言道,“急则有关,怒则无智。”发怒时人常常失去理智,因此古人云:怒不可以兴师。《孙子兵法·火攻》中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意思是说,一国之主,不能凭一时之愤怒决定兴师,一军之将不可以凭一时之愤怒率众出战。因为怒而兴师出战,很可能决策失误,损兵折将,导致被动。愤怒可以重新欢乐,怨恨可以重新喜悦,但国亡不可复存,人死不会复活。所以,兴师动众,一定要有利则动,无利则止,慎之再慎。
历史上有许多因“怒而兴师”导致的悲剧。楚汉相争时,项羽吩咐大将曹咎坚守城皋,切勿出战,只要能阻住刘邦十五日,便是有功。项羽走后,刘邦、张良使了个“骂城计”,派兵进抵城下,指名辱骂,画着漫画,污辱曹咎。曹咎怒从心起,立即带领人马,杀出城门。汉军早已埋伏停当,只等楚军出城入瓮,霎时山摇地动,杀得曹咎全军覆没。
因此,对于一个聪明的领导者来说,一定不要怒而决断;对于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来说,应做到避免怒而行事。明白事理的人都会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心情不好,精明的人还要懂得在自己感到不适当的时候绝不采取任何行动,要等到能够对自己面临的难题付之一笑,才采取行动。愤怒时不采取任何行动,“三思方举步”,这是容易发怒者避免失误的妙法。一个高明的人应做到使自己尽量少怒,尽可能不怒,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克己制怒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