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概括。古时,商纣王的叔父箕子就纣王用的象牙筷子一事的分析和推断,发人深省。箕子认为,纣王用的象牙筷子跟泥碗是不能相配的,一定要使用犀角美玉制成的杯碗;使用象牙筷子、玉制杯碗,必然不肯食用粗劣的食物,那就要用杯碗盛上豹胎这类精美高级的食物;食用精美高级的食物,必然不能穿着粗布衣服住在茅草棚下面,那就一定要换上一套高贵的衣服,住上豪华宫殿。纣王的行为印证了箕子的预言。五年以后,纣王修造酒池肉林,狂饮作乐,而且设置炮烙的酷刑,残害忠正的臣子。就这样,随着纣王的暴虐昏庸、挥霍无度,商王朝很快灭亡了。
腐蚀,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好端端的一块铁,日晒雨淋,要不了多久,光泽渐消;再过些时候,表面就出现大小不一的锈斑;时日渐移,腐蚀渐深,经年累月,整整一块铁就变成了一堆锈疙瘩。
人要拒腐就要从俭。一位革命者在《殉道者的记述》中写道: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简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不稀罕闲逸,宁愿一天做十六个钟点的苦工!不稀罕富裕,宁愿困穷!不怕饥饿,不怕寒冷,不怕危险,不怕困难。一切难以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这些都不能丝毫动摇我的决心,相反的,能更加磨炼我的意志!
不稀罕,表现了人类先进分子拒腐蚀于千里之外的气概是多么豪迈!
在人类的历史上,成就伟大事业的,往往不是那些富贵之家的宠儿,而是那些饱受磨难的苦孩子。
有人统计,从公元六百年到一九六零年,有一千二百四十三名科学家、发明家做出过一千九百一十一项重大科学发明和科学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曾经历过各种各样的逆境、贫穷、磨难和不幸。但正是他们,踏平了人生坎坷,最后在事业上获得了成功。
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内容可大体分为两部分,即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生产活动固然是维持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部分,但人们要生存,要进行人力、物力的再生产,就必须消费。人们对物质方面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的满足,都是通过消费实现的。
提倡克勤克俭、艰苦奋斗,千方百计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不是为别的,是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现代化,是为了进一步发扬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美德。
勤俭是大志的表现。
一般说来,人们对节俭两个字的解释,似乎是“省钱的方法”。一般人往往把节俭与吝啬看作一对双生子,这真是一个很大的误会。其实节俭的含义是:当用则用,当省则省;换句话说,是用得适当。吝啬的含义却是:当用的不用,不该节省的也节省。
节俭贵于黄金。
金玉非宝,节俭乃宝。
节约是穷人的财富,富人的智慧。
我们父辈、祖辈的节俭,尽管杂有历史的旧迹,却都是克己奉人的,并不要求他人节俭而满足自己的奢侈。正是这种传统,才使一个穷困的国家得以维持,渐渐走向富足。
据一些知名的美籍华人说,中国人具备一种美国人所缺少的精神和纪律。因此,尼克松总统当年宣布新经济政策时,要求美国人民做出自我牺牲,厉行自持,克勤克俭。在中国,这种精神理所当然地被人们作为社会的基本信条来奉行。而青年人似应从小打好这个基础,有道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少年贫,不算贫;老来贫,贫死人。千万不可在青年时代便染上奢侈铺张的恶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