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无欲则刚”的“欲”,乃“欲望”之欲。欲望的意思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
欲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饿了有食欲,渴了有饮欲,困了有睡欲,冷了有暖欲,缺东西用时有物欲,情窦初开时有情欲。但“无欲则刚”,似有欠科学。人永远做不到无所欲。如果能够用自己的理性克制本能,使自己的种种过度的欲望、欲求、欲念,能合理地节制在一个质变的临界线上,便不至于使人沉沦,这也便称得起“刚”了,且方为真“刚”。
人的何种正常欲求,都不是过错。但是,凡事总要有个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贪心;欲望过多、过大,必然欲壑难填。贪求私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欲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
贪求私欲的危害实在太大了。《韩非子·解老》说:“有欲甚,则邪心胜。”私欲太多,邪恶的心思便占上风。《刘子·防欲》说:“欲炽则身亡。”私欲太强烈了,会使人丧命。《慎言·见闻篇》说:“贪欲者,众恶之本。”把贪求私欲作为一切罪恶的根源。贪欲,不知吞食了多少无辜良善,又不知使多少人作茧自缚,名败身亡。贪欲还能祸国乱天下。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将唐王朝推上盛世的顶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开元之治”、“天宝盛世”。后来,他穷奢极欲,享乐无度,宠幸杨贵妃,从而导致了延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生灵涂炭,山河失色,唐王朝由此转盛而衰。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义以为上”、“见义勇为”、“杀身成仁”,即要有为了坚持正义敢于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而刚直不阿的品德,则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也是古今贤人在道德修养方面所追求的目标。林则徐曾手书一副自勉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上联告诫自己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下联砥砺自己杜绝私欲,做刚直不阿的好官。
“无欲则刚”,善哉斯言!林则徐所言绝非是绝人欲。它揭示的道理无非是:去除私欲,就能无所畏惧;无所畏惧,就能一身正气,刚直不阿。
《后汉书·酷吏列传》记载,董宣任京都洛阳令时,湖阳公主(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的家奴,无端打死卖唱的父女二人,董宣智捕凶犯,就地正法。公主告到刘秀那里,刘秀要将董宣乱棍打死,董宣陈述情由后,“以头击楹”欲自尽。刘秀见状,又让太监搀架董宣,强迫他向公主磕头谢罪,而董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刘秀见他铁骨铮铮,称之为“强项令”,即刚正倔强,不可使之低头屈从的县令。董宣的“刚”,源于“无欲”。他一心秉公,不惜生命,不恋官位,至于生活,更是俭朴,七十四岁时死于任上,“布被覆尸”,家中仅有一辆破车和几斛大麦而已。
包拯和海瑞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们正气凛然,执法如山,被称为“包青天”、“海青天”。包拯屡次指斥权贵大臣,严厉打击邪恶势力,皇亲国戚、佞臣奸党无不惧怕。当时,京师流传着“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的谚语,言其铁面无私,像阎罗王一样难以打通关节。海瑞曾冒死上书嘉靖皇帝,以“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等激烈言辞斥他昏庸无道,以致民不聊生。海瑞每到一任,贪官污吏心惊胆寒,土豪恶霸威势顿挫,穷苦百姓欢欣鼓舞。
包拯和海瑞的“刚”,亦源于“无欲”。他们克己奉公,两袖清风。包拯前往陈州放粮赈灾时,不吃沿途州府官吏为其安排的饮食,一日三餐只吃“落斛粥”(次米熬成的粥)。海瑞外任地方大员时,规定自己每餐饭食连同薪柴、茶水、蜡烛等项费用,不超过三钱,在物价便宜的地方,则不超过二钱。他在南京吏部尚书任上,为庆贺老母七旬寿辰,仅买了两斤肉,被浙江总督胡宗宪当作新闻四处宣扬。《金陵琐事续编》中云:“刚峰海公清苦三行,举朝不能堪,亦举朝不能及。”他们为官几十年,衣食住行唯温饱能居而已,对个人、对生活从无他求,因此一无牵挂,不怕丢官、不怕杀头,为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敢于打击权贵,抑制豪强,触犯龙颜。
前面谈到,人要生活下去,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月有阴晴圆缺,人有七情六欲,乃自然之理也。“无欲则刚”,并非不允许人们有欲,而是要克制私欲。克制私欲,就能寡欲清心,淡泊守志;克制私欲,就能刚锋永在,清节长存。
今天,面对错综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对来自各方的种种诱惑,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将如何处之?我认为,通过对人生这一需求高峰期种种欲望的克服与节制,从而达到林则徐所言的境界,以其“无欲则刚”这一警语作为立身行事的指南。人若无欲品自高。就是说,人若没有私欲,品格自然高峻洁清,不染尘泥。社会上还存在着假、恶、丑现象,纯洁社会、净化风气则是我们要担负起来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对此,我们青少年责无旁贷,当仁不让。“无欲则刚”的操守,将使我们能在障眼的迷雾中辨明方向,勇往直前;将使我们在与邪恶的斗争中伸张正义,克敌制胜。“无欲则刚”,使人如同苍松翠柏,不怕乌云翻卷,不怕雨暴风狂,挺立世间,永不摧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