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我国这两句民间谚语,反映了“睦乃四邻”——邻里相亲在社会伦理学中的地位和价值。人们把和睦的邻里关系看得比金子还贵重,正如人们所说“邻里好,赛金宝”。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专门写过一首《移居》诗,诗中记述了他与邻居的友好关系:“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你看,邻居们时常来往,大家直率地争论过去的事情;有了好文章一同欣赏,有了疑难不解的问题互相帮助分析。这是多么令人快慰啊!
讲到邻里关系的重要,《南史·吕僧珍传》上还为我们记载了“千万买邻”的故事:宋季雅罢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侧,僧珍问宅价。曰:“一千一百万。”怪其贵。季雅曰:“一百万买宅,一千万买邻。”这段话的意思是讲:季雅被罢黜南康郡守之后,买了一处宅院在当时辅国将军吕僧珍旁边。僧珍询问宅院的价钱,季雅回答说:“一千一百万钱。”僧珍听到这样昂贵,有些奇怪。季雅说:“我是用一百万钱买房宅,用一千万钱买邻居呀!”这个故事生动体现了人们对邻里关系的珍视,表明了好邻居的重要性。这一千万钱实际上是在求取无价宝,这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经验。
睦乃四邻,有益于人们生活的愉悦,有益于危难之时互相救助,有益于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安定团结。反之,邻里相争,赌气怄气,于人于己都无益。邻里之间要做到相亲相敬相爱,最根本的是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正如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所讲:“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者来与他为伴。做到“德不孤”才能“睦乃四邻”。要做到这点,需做到五倡五忌:
一、提倡睦亲邻里,切忌搬弄是非。邻里共同居住在同一环境中,关起门是一个小家,打开门就是一个大家。大家都要讲文明,讲礼貌,不做损邻之事,不讲伤邻之语。“结一家之交千言万语,伤一家之和三言两语”。对邻居的私事不打听;对邻居的流言不轻信。须记得“莫将闲话当闲话,往往事从闲话生”。要警惕和劝告到处说三道四的人不要搬弄是非。心里要明白:来说是非者,常是是非人。因而对那种背后嘀咕,传闲话的行为要予以制止,勿受拨弄是非之影响。
二、提倡助邻为乐,切忌以邻为壑。一家有难,邻里相帮,这是一种社会美德。邻里朝夕相处,彼此相重,当邻居遇到一些实际困难,尤其是出现意外之事时,应伸出友谊之手,主动、及时地给予帮助。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关心邻居,邻居就会关心你。如果你“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那你就会失去人缘,甚至没人爱理你了。邻里之间要树立助人为乐的新风,杜绝以邻为壑的恶习。那种把脏水往别人家门口泼,那种只顾自家快乐不顾邻居安宁等等做法要坚决防止。只有这样,才能邻里相安,非亲胜亲,否则就会埋下疏邻远友的种子,甚至会成为邻里不和的导火线,引出不幸的灾难来。
三、提倡邻里互谅,切忌寸步不让。邻里之间一墙之隔,低头不见抬头见,你来我往,难免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当出现矛盾时,不要斤斤计较,否则会加深乃至激化矛盾。在问题面前应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增强一点换位意识,这样才易于互谅互让,以和为贵,相忍图安。如果为了一点儿小事斤斤计较,寸步不让,为几分钱水电费,为几根晾衣绳,为一块旮旯地,为一句闲言碎语吵得脸红脖子粗,那只会越来越僵。其实这类矛盾完全可以在相互体谅和相互理解中得到解决,彼此之间越是相互谅解,就越会睦邻相亲。
四、提倡相互宽容,切忌相互怨怒。邻里之间出现了摩擦,要冷静而不要发怒。应本着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去解决。多从自家身上找原因,多作一点自我批评,切忌只找别人的过失,一味责怪对方。比如邻里间的矛盾常易从小孩子的身上引起,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最忌护短。须知:护短护短,越护越短。做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是在情理之中,但不能因此而对孩子溺爱和护短,不能一见自己孩子与邻居孩子吵架,就不分青红皂白地为自己的孩子辩护,埋怨斥责邻居的孩子。在这样情况下,双方如都能多做一点说服教育自己孩子的工作,就会既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又有益于增强邻里间的团结气氛。
五、提倡沟通理解,切忌猜疑误会。邻里之间贵在相互理解,坦诚相见。平时应加强往来,增进相互了解,有了不同意见要相互沟通情况,从而有利于相互理解、消除误解和猜疑,防止“疑邻偷斧”之类的故事重现。邻里间应抽暇串串门、谈谈心、拉拉家常。这样有利于睦邻相处。
如果我们大家都能从道德的角度出发,都能牢记孔夫子“德不孤,必有邻”的古训,都能发扬“千万买邻”的优良传统,都能做到上述的“五倡五忌”,那么,睦邻相亲必将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