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学在于尊师。
——《吕氏春秋》
青少年朋友,当你扬起生活的风帆,航行在生活之海的时候,当你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服务于人民的时候,当你捧起金灿灿的奖杯、胸前戴上闪亮亮的奖章的时候,你想过没有,是谁交给你打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是谁引导你走出混沌迷茫的原野,在你空洞洞的心田里播下了知识的种子?你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老师。是的,老师是智慧的象征,是人生的向导,老师在我们的心目中占有至高无上的位置。
如今,人们把老师比作园丁,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数事实也说明老师对社会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我国古代十分重视老师的作用,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他从辩证的关系阐述了从师解惑的道理。柳宗元在他的《师友箴》里也说过:“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他以从师的角度发出了不从师不能使事业成功的感叹。可见从师求学对一个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啊!
如今,我们的青年正处在高科技到来的时代,有许多新知识需要我们去掌握,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我们的老师传授给我们知识,像人梯一样扶助我们攀登到科学的新高峰。所以,我们应该懂得从师求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起一种正常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文明、健康的环境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几千年来,在我国保持着从师尊师的优良传统,正如《吕氏春秋》卷四《劝学》篇所说:“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疾学在于尊师。”时至今日还流传的许多古代从师尊师的佳话,现在看来,仍值得我们青年记取、学习。
宋代有个叫杨时的人,是程颐的学生。他四十岁时到洛阳去拜见程颐,当他与另一位同学来到程颐家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就站在门外静静地等候,直到程颐醒来,这时雪已经下了尺许深。这就是成语故事“程门立雪”的由来。要从师,首先要尊师,这才是学生的本分。还有一个故事也能说明这方面的问题。宋朝的黄斡是朱熹的学生,有一次,他去拜望朱熹,不巧朱熹外出,他就住在附近的一个小客店里等候,两个月里没脱衣服,以便老师回来马上求见。朱熹知道了这件事后,感慨地说:“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还把女儿嫁给了他。现在看来,杨时与黄斡办事有点死板,这是由于当时历史的局限,可是从中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与求知的渴望。
我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在古代,从师、尊师是有一定的规范的,学生必须遵循。如《礼记》上说,“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遇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趋而退。”就是说,和老师一块行走,不要越过道路同别人说话,路上遇见了老师要很快地走向老师,拱手站立。老师和自己讲话就回答,不和自己说话就很快地退下。还说,坐在先生旁边时,等先生问完了话再回答,向先生提问要起立,回答先生的问题也要起立。这些规定有的近于繁文缛节,但是却体现了一种尊师的精神,其中有的规定现在我们还在沿用。
人们常说老师是向导,也有人把老师称作导师,这是很切合实际的。因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个时候能得到老师的指点,那么就像迷航的船只看到了航标灯塔一样,能够认准航向,鼓起风帆,乘风破浪,到达胜利的彼岸。如今我们的学校基本上具备了良好的教学条件,有完善齐全的教学设备,有各种学科的教师为我们传授专业知识。可是由于条件优越了,有的同学忽视了尊师的重要性。有的不按时到校听课,有的上课不注意听讲,有的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讲解百般挑剔,或抓住老师的某一点缺欠进行嗤笑。这些都破坏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甚至伤害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这些做法,都有悖于从师必尊的传统美德,是应该坚决予以纠正的。
从师无长少,虚心要为本。有的青年认为自己学的东西不少了,可以不去拜老师了。岂不知世上千百行工作,行行有能人,一个人的知识只不过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世上的知识是一辈子也学不完的。韩愈在《师说》中写道,从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我们不要小看那些地位比自己低、年龄比自己小的人,只要他们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都要去尊敬他们。后汉的荀淑是一位有名的学者,有一次他在旅途中遇到黄宪,当时黄宪才十四岁,荀淑和黄宪谈论了一天,还不舍得离去,后来他竟称比自己年龄小很多岁的黄宪为师。唐朝初年有一个叫王通的少年,十五岁开始讲学,当时房玄龄、李靖、魏征都是很有名望、很有地位的人,都去听王通讲课。汉时的郑玄是一位通六艺取百家的经学家,他七十岁时还从刘洪学习《乾象历法》。古人真心诚意地尊敬老师,以实事求是、如饥似渴的态度去求学,那么我们今天的青年人不是更应该从师必尊,脚踏实地去向老师学习更多的知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