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开始,周王号称周天子。
周后期,春秋战国开始,各个诸侯国的最高首领做大,于是各国出现了国君。嬴政统一全国以后,议定帝号,最高统治者不再有国君之名,而是开始称皇帝。
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大大小小的皇帝出了几百个,具有贵族血统的居多,如秦始皇、李世民,但也有少数皇帝出身于社会底层,比如唐末的黄巢,起义后占领长安并称帝,前后有三年之久;明末的李自成于1644年正月建国,号大顺,1644年4月29日在北京称帝,次日逃往西安,于1645年兵败;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其实也是一个平民皇帝。
皇帝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他不是人,是神,和凡人不一样。其实,皇帝比常人强不了多少,甚至还不如常人。然而,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庸,当他觉得自己有望成为皇帝的时候,必须要获得、强化神圣性,攀援神灵。
经过一番包装,皇椅终于出现在眼前,可那位朝思夜想当皇帝的人偏不着急,玩“三推让”之礼。所谓“三推让”,就是想当皇帝的人,在即位之前,谦虚推让,表现出一种冷静对皇权的高境界。在群臣没完没了的劝谏之下,最后为了大局,才勉为其难接受大家的拥戴,登上皇帝宝座。
据说,考古学者在挖掘古代文化遗址时,常有大型玉钺或石钺出土。那些“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古人为什么对“钺”感兴趣?原来,在甲骨文中,那个“王”字之形,颇似斧钺。斧钺是礼器,象征王者的权威,具有征伐和杀戮的权力。
可见,很久以前已经有了王权。但那个持有王权的人,不能称为天子、国君,更不能称作皇帝。这些称呼,那时还没有出现。远古的时候,没有阶级,没有国家,当然也没有君主。《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说明当时的社会与阶级社会完全不同。夏王朝的建立,宣告了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夏王朝开启了“天下为家”的制度,王位父子、兄弟相传。
王位世袭制的出现和确立,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无道的夏王桀,末年失掉民心。商汤趁乱举兵,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商朝历时四百九十六年,后期统治力量日益削弱,许多小国摆脱控制,出现了三分天下周人有其二的局面,最后商被周灭掉。
夏商时代的夏王和商王,是各个方国之王。到了周代,周王在行政上是诸侯之君,在血缘上是诸侯之长,其威信已经远远超过夏商之王。周王号称周天子。周后期,春秋战国开始,各个诸侯国的最高首领做大,于是各国出现了国君。嬴政统一全国以后,议定帝号,最高统治者不再有国君之名,而是开始称皇帝。蔡邕《独断》说:“上古天子庖羲氏、神农氏称皇,尧、舜称帝,夏、殷、周称王。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王、功包五帝,故以为号。”远古称皇称帝者都为谁,说法不一,没有定论。时间长了,有些很不易混淆的问题,也可能变得一塌糊涂。三皇五帝即如此。
皇帝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他不是人,是神,和凡人不一样。加上他有意识的行为,神圣性就更不得了。
其实,皇帝比常人强不了多少,甚至还不如常人。然而,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庸,当他觉得自己有望成为皇帝的时候,往往要先做这么两件事:
首先,攀援神灵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大大小小的皇帝出了几百个,具有贵族血统的居多,如秦始皇、李世民,但也有少数皇帝出身于社会底层,比如唐末的黄巢,起义后占领长安并称帝,前后有三年之久;明末的李自成于1644年正月建国,号大顺,1644年4月29日在北京称帝,次日逃往西安,于1645年兵败;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其实也是一个平民皇帝。但最为人熟知的,还是开创了西汉王朝的汉高祖刘邦和建立了大明王朝的明太祖朱元璋。刘邦只做过秦朝的泗水亭长。亭,是汉秦时期的一种行政机构,“十里一亭”,“主亭之吏”是“亭长”,负责维护社会治安等事,直属县令管辖,是职务最低的基层小吏,大体与后世的乡长、保长等同,也有人说约略同于今日的村长或村治保主任。可以说,他是货真价实的布衣天子。
世人常说英雄不怕出身低,其实出身对中国的英雄来说,并不是无所谓的。生于官宦之家的人,和在贫苦环境长大的人,未来的道路是根本不同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爱打洞这些话,有浓厚的血统论色彩,但有的时候你不得不承认这是现实的真实反映。为什么汉朝的谶纬之学最兴盛?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肯定有关系。现实中的一些事情,常理解释不了的时候,神秘的谶纬之学就会异常兴盛。谶纬认为,统治者是受命于天的,统治人民有天然的合法性。
秦汉以前的不少国君,身世奇特得令人目瞪口呆,不是其母踏了神仙的脚印所生,就是他们的母亲吞了什么卵,或看了什么奇怪的东西而受孕怀胎,生出了他们这帮小统治者。秦汉以后,此风仍然很烈,再平凡的皇帝,也要从平凡中找出一点超绝尘寰之处,以便使人们认为他是“真命天子”,当皇帝是上天授予的权力。
刘邦,本是很平常的一个人,沛丰邑中阳里人,字季。父亲叫太公,母亲叫刘媪。沛是秦朝的一个县,属泗水郡,今天的江苏省沛县即是刘邦的家乡。那么,“季”字是什么意思?实际是排行,没有深意。刘邦上面有两个哥哥,他行三,自然称“季”,“刘季”意思与“刘三”差不多。再说其父其母,“刘太公”是对有把年纪男性的尊称,大概与今日的“刘大伯”“刘大叔”等同。媪,则是对老年妇女的敬称,《战国策·赵策》触龙(亦作“触詟”)对赵威后说:“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这里的“媪”就是指赵威后,当时赵威后已有四十岁了,自称“老妇”。当然,“媪”字也是妇女的通称,“刘媪”不一定就说明刘邦的母亲老态龙钟。不过,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认为:刘邦家境与显赫无干。
然而,刘邦还是不同于常人——是龙、人野合的产物,是龙种,是天神的后代。《史记·高祖本纪》记述道:劳累的刘媪在泽旁堤上坐下休息。在似睡非睡之时,一个奇怪的梦便出现了。称其“奇怪”,那是常人以常理度之,将要承受大任的刘邦之类是不在其内的。怎的“奇怪”?原来刘媪梦见自己与神人交合。寻找老婆的刘太公看见刘媪躺在泽畔,一条蛟龙卧在她身上翻云覆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布衣皇帝刘邦,就是这样降临人间的。
以世俗之理看,此情此景颇有些不堪,太奇特了,太不是人类了。但从此,刘邦的身世便和龙连在一起了。当时的人对刘邦能立国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这个刘邦,是神是龙种,而不是人。
我们把《史记》中涉及刘邦传奇经历的文字梳理一下,还可以寻到一些与此互相印证的文字:其一,刘邦“常从王媪、武负贳酒”,喝醉就在酒馆躺下,“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其二,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直白而言,即刘邦有异相,高鼻梁,前额突起,有一副漂亮的胡须,“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其三,刘邦丰西泽纵徒后,在逃往芒、砀山的路上,拔剑斩了一条巨蛇,后面跟来的人看见一个老妇人坐在路边哭泣说,她的儿子是白帝子,变成一条蛇在路中间玩耍,结果被赤帝子杀了。另有传说曰:刘邦押送犯人去修皇陵,走到芒、砀山泽时人已跑掉大半。晚上他喝得大醉,解开民夫身上的绳索,对他们说:“大伙都逃命去吧,我也躲藏起来!”有一部分民夫见刘邦很仗义,愿意追随他。刘邦一伙人准备逃到芒、砀山隐藏起来。走在前面的人突然禀报说,前边有一条大蛇挡住道路。刘邦即刻走上前去,拔出宝剑。白蛇道:“我乃白帝子,愿和你一起诛灭暴秦,平分江山。”刘邦不答应。白蛇对刘邦说:“你斩吧!你斩我头,我乱你头,你斩我尾,我乱你尾。”一股力量涌上刘邦心头,他手起剑落,将蛇斩为两段,继续前行。突然有一老母啼哭:“我儿乃是白帝子,在此化蛇挡道本是讨封而来,却被赤帝子杀了。”说罢突然无影无踪。据说,刘邦所斩白蛇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地上长出一片红草来,于是后人称这个地方为红草坡。为了纪念汉高祖斩蛇起义这件事,汉文帝时人们在芒砀山紫气岩前建了高祖庙,在庙前立了汉高祖斩蛇碑。后来碑文残缺不全,后人多次修复或重建。明朝隆庆五年(1571年),永城知县左思明重新修庙、立碑。清代归德知府赵瑗在《汉高祖斩蛇碑》中写道:“中原竞逐鹿,一蛇阻中谷。挥剑白帝终,蛇母秋郊哭。”清朝诗人练贞吉则写道:“沛公夜过芒砀路,白蛇挡道撄其怒。剑杀飞动溅血红,蛇本无知身死误。王业何曾关此蛇,事出偶然非有故。”明代所立汉高祖斩蛇碑因字迹漫漶,在1982年复制之后,重立于斩蛇处。
其四,秦始皇曾说:“东南方有象征天子的一团云气。”刘邦藏身在芒山和砀山一带的山泽岩石之间,吕雉从几百里之外的丰邑来找他,每次都能找到。刘邦感到很奇怪,问她原因。吕雉说,你住的地方,天上常有云气,看着云气来找你,都能准确找到你。
其五,公元前205年四月,项羽把刘邦打得大败,汉军四处逃散,士卒十余万人都掉进睢水,睢水被堵塞都不向前流动了。正在这个时候,狂风从西北方向刮起,摧折树木,掀毁房舍,飞沙走石,刮得天昏地暗,白昼如黑夜,向着楚军迎面扑来。楚军大乱,汉王刘邦乘机逃生。
这些情节太详细了,使人不得不相信刘邦异于常人。这场造神运动刘邦自己该负多大责任,实在说不清楚。中国古代社会的思维模式就是如此,皇帝是“真龙天子”,所有围绕皇帝的话题,不论情节如何怪诞,没有多少人提出质疑。实际上,也根本无法质疑,因为许多事并不透明,信息没头没脑,云山雾罩,从何质疑呢?在古代,皇权的获得不是与透明度有关,不是和能力相连,而是靠刀和枪去争夺,用血和泪去奠基。从某种程度讲,不止一个刘邦如此,中国古代帝王,都把自己和龙联系在一起,都视自己为真龙天子,具有天然的权威。
后来的朱元璋,家境连刘邦也不如,身世更令人唏嘘。但在神化自己的路上,却和刘邦迈着同样的步伐。
朱元璋,幼名重八,后改名兴宗,参加起义军后再次改名,名元璋,字国瑞。朱元璋在明朝诸帝中,是寿命最长的。元天历元年(1328年),他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卒于南京。在中国历史上实现大一统的君主中,朱元璋是唯一一位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
出身社会底层的朱元璋,没有任何家族背景。因此,他登基之后,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借助神灵神化自己。于是,社会上流传着一些关于朱元璋的故事。据说,在朱元璋出生之前,他母亲陈氏在田地里干活,由于疲惫至极而睡去。梦中一道士给她吃了一粒仙丹,过了不久陈氏干活的时候忽然觉得就要临盆了。她连忙往家赶,但是,走到半路的时候再也支持不住,就在山坡下的二郎庙里生下了朱元璋。朱元璋诞生的时候,整个庙里面闪着红光,映得附近的山岭也呈现出红色。而当陈氏把朱元璋抱回家之后,街坊乡亲们发现朱元璋的家里也是一片红光。起初,人们还以为朱家起了火,就连忙拿着救火的工具跑了过来。等到了近处一看,才知道是红色光芒。就是朱家人自己,一年之中也经常发现家里有红光闪烁。从此,人们认为朱元璋非同俗人凡胎。
但只神化出身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神化。为此,朱元璋撰写过一本《周颠仙人传》,其中说,周颠面见朱元璋,唱道:“山东只好立一个省。”然后用手画成地图,指着朱元璋说:“你打破一个桶(统),做一个桶。”朱元璋西征九江,行前问周颠:“此行可以吗?”回答说:“可以。”又问他:“友谅已经称帝,消灭他怕不容易。”于是乎,周颠仰首看了一会儿天,然后说:“上面无他的。”又说十年之后,一次朱元璋害了热病,几乎要死。这时赤脚僧觉显送来药,说是天眼尊者和周颠仙人送到。朱元璋服下后,晚上病就好了。
与真实的情况相比,此情此景,也许让人难以置信。但这个传说流传的范围极广,传播者也津津乐道。这就使朱元璋的出身高贵起来,“君权神授”嘛,朱元璋与一般的穷苦人不同,他做皇帝是上天的旨意。
你也许觉得古人天真幼稚,实际上任何人在科学技术落后、知识文化贫乏、生活困苦无助的环境下,都会特别看重超自然力的事物,何况又有人千方百计造势呢。人们具有这些不科学的观念,对统治者而言是求之不得的绝好条件,最少,麻痹的大众不会生出反叛之心,有利于统治政权的稳固。
其次,推让皇位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的时候,虽然往往流血漂橹,但领袖们多会玩弄一下“禅让”的把戏。所谓“禅让”,就是古代在位的君主自愿把领导权让给更贤能的人。这样的时期或者有过吧,反正言之凿凿的学者不少。据说“禅让制”是从尧、舜、禹开始的——尧禅让给舜,舜又禅让给治水英雄禹。权力嬗递而能不流血,古代的“禅让制”真称得起伟大的创造。不过,平心而论,后人已经使“禅让”成了掩人耳目的政治云雾,成了遮盖鲜血的绚丽迷彩。“禅让”掩映下的暴力戏剧一直都在上演。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建立魏朝;公元265年,司马炎又逼魏元帝曹奂禅让,建立晋朝。一个剧目接一个剧目,煞是好看。
但禅让者与接受者,似乎多是同一战壕的战友,比如曹丕是汉朝的丞相,司马炎是魏元帝曹奂的相国。像刘邦、朱元璋这样毫无政治背景的平民皇帝,逼迫前朝帝王“禅让”的机会是很小的,只能凭武力夺取政权。
不过,体现自己靠天命、靠德行得天下的招数远非“禅让”一途,还有在权力面前故作谦让状这出大戏。
楚汉之战,进行了一百多次大小战斗、历时近五年,最后以项羽自刎乌江而结束。刘邦封韩信为楚王,称王淮北,都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封彭越为梁王,都定陶台。公元前202年正月,楚王韩信组织诸侯及各军团将相联名奏疏,请刘邦晋位为皇帝。上疏之前,韩信有个讲话,阐述了上疏的意义:“汉王自斩蛇起事,率义师西灭暴秦,东亡逆楚,仁义布满天下。现天下已定,我等也被分封为王。俗话说天下不可一日无主,我想与众位联名上疏,尊汉王为皇帝,不知大家意下如何?”诸王听韩信这么一说,都抢先表态,赞许这个决策。韩信见状,立马找来文吏,令其修成疏章,诸王分别签字加印,送往汉王行宫。
汉王刘邦认真阅读了奏疏,见其中写道:“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故衡山王吴芮、赵王张敖、燕王臧荼昧死再拜言大王陛下:先时秦为无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