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在大学里,一般情况下,有的学生刚毕业就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得到一个比别人大的机会成本。由于不舍得放弃,就不得不背着机会成本大的包袱,“守”着那份好的工作,成为一个辛辛苦苦的中产阶级“白领”。而那些不太出类拔萃的学生,刚毕业由于找不到好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因此其机会成本很小甚至等于零。这样,他们不得不冒险,结果,这些并非一流的学生中却涌现了一批一流的成功人才,大企业家、大政治家也大多出自其中,他们反过来去雇用那些当年在大学超过他们的一流人才。这些就是一流学生为机会成本所付出的代价。
同样,在职场中,这种机会成本也是广泛存在的。最典型的就是在你选择跳槽时的机会成本。如果跳槽,则意味着你放弃原来企业的所有升职和加薪的机会,而新企业能否在这上面对你有所补偿,很多情况并不明朗。因此,跳槽前,一定要对自己的岗位变动情况有所分析和了解,盲目跳槽或许就会丧失很多机会,而这些机会自然也不会重来。
职场中有很多跳槽不算“成功”的例子,主要的原因是跳槽之后得到的收益不如机会成本大。
金先生在一家大型的外企工作了3年,职位是产品主管,目前的薪资是每个月8000元左右。时至年末,有一家规模稍小的民企来“挖”他,承诺的薪资是每月1万元。但是,原来的单位马上要发年终奖了,每年的年终奖金3~5万元。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金先生果断拒绝了民企的邀请。因为,一旦入职了民企,虽然每个月薪资涨了2000元,但是却损失了年终奖,机会成本要比收益高得多。
关于年末跳槽的机会成本,我们曾经做过专门的计算。一般来讲,年末跳槽有如下成本:换工作的时间成本损失,年终奖的成本及适应新工作的成本等。综合来看,年末跳槽的机会成本大约是4个月的工资。
当然,职场中的机会成本,不仅仅表现在跳槽、离职方面,还有很多方面都存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机会成本。例如,你周末加班时放弃了做兼职的机会,努力工作时放弃了闲暇带来的满足感等。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想要在职场中获得最大利益,就要懂得取舍。有舍才有得,才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收益最大的事情上。如果你总是希望能名利双收,那不仅是痴人说梦,更可能让你在职场中得不偿失。
那么,面对职场中难以取舍的机会成本,应该怎样选择才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呢?我们不妨采用以下3个原则。
(1)选择最重要的事情
最重要的事情或许在现在看来并不那么重要,但却可能在你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选择最重要的才是最聪明的,这就需要搞清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也需要你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选择最急需的事情
在职场中的一个时期内,我们总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那么,什么能够帮你解决问题,什么是你最急需的,那么它就是你应该选择的。
(3)选择最想要的事情
或许我们想要的东西很多,也就是欲望非常多,但是,必须强制自己选择一个最想要的,只有这样你才能甄别出内心真正的需求,不至于最终后悔。例如,如果你本科毕业工作几年后想再度进修,是选择在职读MBA(工商管理硕士)还是脱产读硕士?哪个是你最想得到的,那么它给你带来的满足感也会最大。
在面临权衡取舍时,相信以上3个原则会帮你做出正确的、符合利益最大化的抉择。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在职场中会面临很多的选择,有选择就需要计算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一个对于任何人都很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因此,在做出决策前,我们一定要好好计算机会成本,再做出相应的行动,这样才能获得最大收益。
3.职场中“伤不起”的沉没成本
一次,一位高尔夫球员赢得了一场球赛,拿到奖金的支票后准备驱车回俱乐部。就在这时,一位年轻女士走到他面前,悲痛地向他表示,她自己的孩子不幸得了重病,因为无钱医治正面临死亡。这位高尔夫球员二话没说,在支票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将它送给了年轻女士,并祝福她的孩子早日康复。
一周后,高尔夫球员的朋友告诉他,那个向他要钱的女子是个骗子,她不但没有病重的孩子,甚至都没结婚呢!这位高尔夫球员听后惊奇地说:“你敢肯定根本没有一个孩子病得快要死了这回事?”朋友给了肯定的回答。高尔夫球员长长出了一口气,微笑着说:“这真是我一个星期以来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为什么这位高尔夫球员明明被骗走了一张支票,表现却是如此的“淡定”呢?因为无论是不是被骗了,他签的那张支票都是已经支付、无法回收或者被补偿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那张支票是这位高尔夫球员的“沉没成本”,是不能再回收的成本。
在经济学中,“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要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还要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并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沉没成本”。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经常会用到沉没成本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
沉没成本(Sunk Cost):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就有关于“沉没成本”的故事。西汉时期有个读书人朱买臣,家境贫寒,但他仍然坚持读书。几年时间过去了,他的妻子实在受不了贫寒的生活,决定离开他嫁给一个家境比较殷实的人。
几年后,朱买臣出人头地,做了太守。当他衣锦还乡时,很多人挤在街道两旁,他的前妻也在人群中。当她看到朱买臣穿着官服、戴着官帽,威风凛凛地走过来时,她不禁为以前离开他而自责,主动上前要求和朱买臣复婚。朱买臣叫随从端来一盆水,泼在地上,对前妻说:“泼出去的水,是再也收不回来了。”
后来,“覆水难收”就被用作成语,比喻一切都已成为定局,不能更改。其实,这里的“覆水难收”就是一种沉没成本。
再如,你购买了一个手提包,已经付了款并且不能退货。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你突然不喜欢了,此时你付的钱已经不能收回,手提包的价钱就是沉没成本。
此外,在西方国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一瓶牛奶不小心被打翻了,此时最要紧的就是忘记它,专心做下一件事情。因为牛奶已经流光了,无论怎样后悔和抱怨,都没有办法再取回。如果事先想一想,加以预防,那瓶牛奶就不会被打翻;但是打翻之后,如果还为它劳心费神,分散精力,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著名诗人泰戈尔的诗提到:“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泪了,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了。”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讲的也都是沉没成本。
同样,在职场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沉没成本。职场人士所经历的、投入的、失去的、错过的,其实都是沉没成本。例如,单位做的一个项目,已经投入财力和精力,结果不尽如人意,是继续做下去,还是选择放弃?从事管理,如果下属是你一手提拔的,但目前业绩不佳,是继续留用还是另请高明?再如,你不小心得罪了人,这个人和你的关系闹僵了,再怎么努力弥补也挽回不了了……这些都是职场中“伤不起”的沉没成本。
现实的职场中,很多人投资的人脉、项目等经历了一段时间后,便感觉进入两难境况,不知该坚持下去还是果断放弃。有人说坚持才能胜利,有人说该放手时要放手,如何判断这些投入是否已经成为沉没成本呢?这时候,应该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
(1)能不能继续坚持
从长远方向看,要看这件事情是否符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如果方向正确,遇到的并不是致命问题,只是前进道路中暂时的困难,就可以坚持下去。
相反,如果当时的决策原本就是“拍脑门”决策,或是客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是遇到不可抗拒力,已无力挽回,就应该壮士断腕,毅然结束。否则,就会产生南辕北辙的负作用,永远达不到目标。
(2)值不值得继续坚持
有时候水已烧到99℃,再坚持一下就开了,也就是说在付出较小代价就能突破时要坚持下去。此时,需要结合经验、胆略、直觉做出正确的判断,坚持下去就会获得利益最大化。
但是,很多时候,为了做成某件事,投入的成本超过预期的收益就得不偿失了。在此时,沉没成本的多少已失去意义,100元和100万元都是一样的,这时就需要坚决止损,放弃这些项目或事情。
相信以上两条原则可以帮你判断沉没成本,那么,如何面对这些沉没成本呢?大多数经济学家们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作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例如,你购买了手提包,就算你不喜欢,也不能再退货了,与其思考这个手提包值不值,还不如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同样,在职场中,你花费的时间、精力都是不可以回收的,与其为过去的事情烦恼,还不如把握好当下,为未来的失业做好准备。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面对沉没成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要想尽办法尽可能降低损失
一些职场人士在失败后往往会很不冷静,急于甩手,眼不见心不烦。这样往往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2)要善于总结所失所得
付出总不是白费的,至少要“吃一堑长一智”,下次能够避免更大的损失也是好事。
事实上,不计沉没成本也是反映了一种向前看的心态。对于整个职业生涯来说,我们以前走的弯路、做的错事、受的挫折,何尝不是一种沉没成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总想着那些已经无法改变的事情只能是自我折磨。
李先生是一个单位的策划部经理,他为人非常豪爽,并且非常喜欢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陈先生也是这个单位的一个小领导,但是经常向同事借钱。半年之前,陈先生向李先生借了5万元,理由是买车急用,李先生非常痛快地就答应了。一个月后,陈先生拿着自己凑的和借来的钱买了一辆十几万元的车,并承诺很快会把钱还给李先生。但是,让李先生想不到的是,陈先生没多久就离职了,以后李先生再给他打电话也不接,陈先生就这样人间蒸发了。
从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李先生借给陈先生的5万元是沉没成本,这些是无法回收的。与其抱怨这件事情,不如总结经验教训,把眼光向前看。
总体来看,沉没成本是我们在职业生涯中不可以避免的代价,每个人在职场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我们应该承认现实,把已经无法改变的沉没成本视为经营职业生涯的“坏账损失”(企业确定不能收回的各种应收款项)。忽略沉没成本,总结经验教训,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这样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4.哪些职场投资是高附加值行为
老耿是一家投资咨询公司的资深研究员,在业内也小有名气。他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完成工作任务,唯一的遗憾就是工作好几年了,工资却一次都没有涨过。
有一次,单位和电视台合作,需要一名上镜的人选。领导选来选去,找老耿谈话:“这份重要的工作非你莫属了,你是咱们单位的门户。”老耿心里却想,给我安排了这么重要的工作,却不给我涨工资,我才不去呢。于是,他找借口说不去。领导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再三要求老耿去试镜。没想到两个人越谈越僵,老耿最后说了一句:“非让我去上镜,我宁愿辞职。”领导最终没办法,找了经验不足的小刘去试镜。
虽然小刘年龄比较小,但是他明白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于是,他准备得非常充分,在节目上表现得非常得体。不久之后,小刘在电视上的评论就受到了国内观众的追捧,小刘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业内的知名人士。单位领导非常高兴,给小刘涨了工资。而这时的老耿,一边哀叹当时没有抓住这个成名的好机会,一边觉得自己和领导没法相处了,提交了辞职申请。
为什么老耿和小刘在上电视节目这件事情上,最终的结果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原因在于在电视台上镜,是一种比较高端、能够带来很大影响的行为,用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就是“高附加值”的行为。
附加值:附加价值的简称,是指在产品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即附加在产品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
对应附加价值的概念,产品附加值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通过企业的内部生产活动等创造的产品附加值和通过市场战略在流通领域创造的商品附加值。
相应的,“高附加值”是指投入产出比较高。例如,一些产品由于其技术含量、文化价值等比一般产品要高出很多,因而市场升值幅度大,获利高。一般来说,“高附加值产品”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概念,它应当是投入少、产出多、功能价值比较合理得当的产品。而且,高附加值产品也不能等同于高科技、高消费、高档次产品,后者只有成为高效益产品时,才能称高附加值产品。
现在是品牌化生存的时代,没有品牌,普通的产品就很难能有高的附加值。例如,在超市买普通的白酒一斤只要十几元,但是品牌的高档白酒,如茅台、五粮液,动辄价格上千元。为什么这些白酒的成本相差并不大,但是价格会有这么大的差别?主要的原因在于,当茅台、五粮液等成为奢侈品的代名词时,品牌本身就已经超越了白酒本身的功能价值,也就具备了超出本身的附加价值。
同样,在职场中有些行为往往也具有高附加值,即投入产出比很高。例如,去电视台上镜这份工作,就是高附加值的行为。因为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等成本,得到的回报却不仅仅是薪酬,还有名声等无形资产。小刘正是牢牢抓住这次有高附加值的机会,迎来了领导给他的加薪。
如果把职场看作一场投资,那么这种投资包含学历投资、经验投资和人脉投资等,认真分析投入产出比,就会发现,投资中有的是沉没成本,有的是可回收成本,有的则是具备高附加值的投资。那么,哪些职场投资是高附加值的行为呢?下面来盘点一下。
(1)学历投资
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个人拥有的专业知识是个人最重要的资产之一。现代企业在寻找高级人才时,研究生学历已成为基本条件,其中国外知名学府的学历较为热门。另外,跨领域的学历,尤其是理工背景的MBA是诸多单位当前的最爱。
(2)证书投资
权威的数据统计显示,有职务相关领域证书者,将优先获得面试机会。因为认证制度除了能检测求职者的专业能力外,也可以展现求职者对于该行业的认同与投入程度,为企业后续的用人、育人与留人策略提供更好的基础。可见证书也是提升职场人士专业价值的优良资产,可以给职场人士带来高附加值。
(3)工作经历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