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一年后,大队安排小洁、小清、枝子、小华到村小学当教师。大队领导要求她们除了教好语文、数学等课程外,主要是普及普通话。
在农村当小学教师是个很荣耀轻松的工作,对知青来说更是如此。她们很高兴,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知青们主要是教一年级小学生,因为普及普通话要从小开始抓。当地的土话很令人费解,如:“吃饭”叫“逮饭”, “天黑了”叫“天墨黑墨黑”,“大腿”叫“大忒”……为了纠正这些土话,知青老师不仅在课堂上教普通话,还要求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用普通话交流。知青小华还利用和同学见面对话时检查普通话,有时她特意问同学:“你吃饭了吗?”有的同学刚要说“逮”字,一咬舌头,把“逮”字咽了回去。半年以后,普通话基本上普及了。以前上课老师提问,发言的同学很少,多数同学怕说出土话,老师一纠正,让同学们笑话。学会普通话以后,上课发言的同学多了,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了。
以前小学没有音乐课和美术课。经知青老师提议,大队领导同意,开了这两门课程。尤其是音乐课,同学们很喜欢。小清和小华在学校是文娱宣传队的,有音乐方面的特长。小清兼音乐老师,她教同学们唱《北京有个金太阳》、《大海航行靠舵手》等革命歌曲。这些小学生以前只在广播里听到过这些歌曲,老师教他们唱,而且还学会了,都很高兴。放学时他们还都唱着歌回家。
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小清和小华组织小学生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并排练了样板戏《沙家浜》中“十八棵青松”的选段,还参加了公社的文艺汇演,并受到了当时领导们的好评。
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枝子和小华还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到学习较差的学生家走访,了解其家庭情况和学生在家的表现。她们还和家长签订“共同帮学”协议,减轻学生在家的负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们很喜欢这几位年轻漂亮,能说会唱,又爱护他们的知青老师。他们经常把家里好吃的水果偷偷地送给知青老师。赶上节假日,有的学生家长还请知青老师到家里做客。
两年后,由于工作需要,知青老师陆续调走了。临别时,同学们围住老师,拉着她们的手不放,痛哭流涕。他们舍不得这些教了他们许多新东西,让他们的眼界开阔,看到外面大千世界的知青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