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现代化,冶金工业是非常重要的——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翁宇庆教授的发言
刚才好多老领导和院士都讲了匡迪很多特点,我是很有体会的。人的一生有些事情不能自己选择,虽然大学专业可以选择,但一旦你毕业了以后,你工作几十年,不像现在可以跳槽,我们都是组织上分配的,分配你到大学教书,分配到工厂办公室。人的一生中,往往不知道自己最后会干什么,你可能最后搞政治,也可能搞管理,也可能搞技术,也可能搞经济,匡迪同志他都搞了,都是专家,而且都是水平很高的。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也当了两年冶金部的副部长,我当副部长的时候就挨了一顿批评。当时有人说,你还带什么研究生啊,都当部长了,你最好别带研究生了,我当副部长带了四个博士生,我当时想,朱镕基能带研究生,徐匡迪能带研究生,为什么我就不能带研究生?我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工作,尤其咱们搞技术出身的,搞工程出身的,一旦丢了技术,像刚才张老(张寿荣)讲的当官的去喝酒、抽烟、应酬,过几年啥都不是!当部长我也有感受,要了解宏观,但你要没有微观的基础,几年以后宏观也是虚的,一大堆的数据报给你,但你不理解这个数据的含义是什么,它前后连贯起来有什么发展。特别是你站在战略的领导位置上,站在中央省部级领导位置上光听下面汇报,说好说坏你不能判断,也不可能真正知道实际情况。我现在的体会就是那样,如果你真的把微观都丢了,你的宏观也是没有基础的,而匡迪就把住了这一点,这给我的印象很深。
有一次到上海去,因为我跟上钢的几个人比较熟,大家就想聚一聚,后来匡迪非要来参加,那次是我们第一次在上海见面。我到上海去的时候接待处长把我在机场截住了,当时我很吃惊,因为我一来到上海都住宝钢,后来接待处的人说你要不住到衡山我交不了差,匡迪当市长了,要把你当客人接待。其实我们见面就是谈技术,谈宝钢,以及上海钢铁工业的改组问题,但是我觉得匡迪对情况非常熟,不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他很有独到的见解。上海宝钢与上钢的联合我觉得匡迪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要是没有匡迪市长可能联合不好,而且没有匡迪当市长的话我估计宝钢在上海也会被赶出去。
宝钢的面积比澳门还大。因为刚才讲的六大支柱产业,当时有的市领导希望把钢铁弄走,就是徐市长坚持要搞。现在大家不赶宝钢了,我们还得感谢。现在来看,宝钢对上海有很大贡献,也使上海大学的冶金能够保得住,如果说宝钢没了,上海大学冶金可能也很困难。
今天宋院长讲了咱们搞冶金搞了那么多年,到现在不是很多人能够理解冶金,特别是现在招生很困难,都去学计算机,学金融,即使选择工科的学生也不学冶金。事实上我认为冶金是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很重要的工业,但是很多人不理解冶金,现在招学生很困难。我体会到钢铁正处在非常重要的十字路口,现在钢铁的自主创新要是上不去,钢铁强国就达不到,而自主创新要上得去,人才问题是很难解决的,现在主要是人才来源很难。
另外一方面,我们的企业也不理解这一点,现在1000万吨级的钢厂跟过去200~300万吨的钢厂不是一回事。200~300万吨的钢厂可以买技术,可以买装备,1000万吨的钢厂不能老去买,特别是你的技术和你的产品不是跟人家学就能学得来的,我觉得1000万吨的钢厂如果没有自己的特点早晚有几个要分化,最后走下坡路。我统计了一下,500万吨级以上的钢厂今年17个了,想成为1000万吨级钢厂的有13个,但是真正能够形成1000万吨级的钢厂,能够生存下来,有战斗力、持续力,能够站得住,主要问题是如何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和系统。所以说现在钢铁科技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企业是有钱了,老板也愿意投钱,但是把这个钱投到什么地方,由什么人来干,刚才我跟柯老(柯俊)还在商量这个题目。现在在冶金领域或者在钢铁材料领域需要帅才,需要在座的老专家,需要在座的年轻同志把这个梯子搭起来。北科大校长也在这儿,我担心北科大现在搞钢铁的不多了,王老师那儿冶金学院还可以,材料方面没有了,基本上973没有题目就没有多少老师研究钢铁材料了,东大也是这样。其他几所大学,我看重大还有一点,也不多了,昆明大学我最近也去看了,马鞍山的钢院也不多了。要把真正所谓钢铁强国维持住,真正搞上去,我觉得难度还是很大的。
今天这个首发式既对过去做了肯定,又对未来有一个启示。从事业来讲我觉得还需要一支后继队伍,徐(匡迪)教授今天把上海大学请来了,把几所大学都请来了,大家一起在这方面做好工作,发展冶金和钢铁材料的基础就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