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百无聊赖的江湖上多出了一个激起人们久违兴趣的新鲜传说,说是惩恶扬善的“正义大侠”冯平替武林除害,杀了江洋大盗寇林才。然而关于这位嫉恶如仇的冯平是何时、何地、如何杀得寇林才的问题鲜有人问津,倒是那号称“万贯贼”的寇林才这大半辈子所劫掠的大量金银财宝下落何处却为众人所津津乐道。有的人说,冯平在杀寇林才之前,对其实行了酷刑,逼迫他说出了财宝的下落,从而将此不义之财占为己有;也有人认为,寇林才之所以被杀是因为其同伙儿的出卖,要知道凡是干劫掠财货此等勾当的人,谁人不知隐蔽自身的行踪,怎会被行走光明正道的冯平逮了个正着呢?而寇林才的同伙儿暴露了寇林才的行踪,借那爱管闲事的冯平之手将其铲除,所谓“借刀杀人”,同时自己也可以带着金银财宝消失在大众江湖的视线里,从此隐姓埋名坐享荣华富贵。这是两种最为主要的说法,非常典型地代表着“若想引起话题就得在观念上分庭抗礼”的道理观点。其实,除了上述的两种说法外确实不缺乏更多七拼八凑的猜想与光怪陆离的说道。其实,如万马奔腾之势的千奇百怪的说法也都是取法于上述两个版本,先是略微改动的彼此试探,接着你来我往地议论纷纷,最终图着快活失去矜持如脱缰野马,添油加醋合谋编制而成的。不久之后,种种猜测的说道由于没了乐善好施的音信而最终化为不得而知的沉寂,平凡空虚的生活依然照旧,人们不再谈论这件事情了。
一波已平,一波又起!不足一年的时间,“正义大侠”冯平被一伙儿江湖重犯追杀的消息不胫而走。舆论一时间又炸开了锅。民众得知音讯的几天之后,这个在人们口中盛名天下的冯平却在热闹非凡的集市被杀,区别于最后致命的那一刀,他的身上全是未愈合的刀伤。如此残忍的景象让人不忍直视。说归说,说还是要说!各种猜测的说道又再一次地掀起了层层舆论的巨浪,并且这一次人们谈论的内容真是天马行空,失去了任何现实的根据。不仅如此,更有好事者以舆论各种猜测的说道为蓝本,构思成了一部论述武林趋名逐利又有爱恨情仇的江湖故事,写得是有板有眼,活灵活现。是的,没错,正是各种杜撰的书籍出现,一位当时较有文笔的文人吴为仁,将这些本子集中起来编著了一本叫做《客侠冯平传》的书,更是第一次构建了不为官方认同也不为官方所知的江湖门派体系。这本集大成的书很快被略懂文墨的闲人抄录并互相抄录,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凭本子的说书先生视之如家当珍宝,声色并茂地对醉心于听故事的百姓讲述本子上的千回百转的精彩内容,还外加一些自己的想法评论,以此谋生。《客侠冯平传》这本书一时间成了妇孺皆知又纷纷传说的本子。
这个奇怪的景象发生在江浙行省,家家户户完全沉浸在本子的故事内容里,更有甚者由于对本子里面内容的理解不同而互相争吵。然而,那人人口耳相传的关于武林江湖之中明争暗斗的黑暗面,被毫不知情的官府道听途说得知了。当时,一位不详姓名的当地知州误以为此时社会当真一片乱象,于是奏请上级达鲁花赤,商量大计。即日,官府贴出了通牒告示,根据人们所描绘的相貌特征,像模像样地画出了寇林才的肖像图,悬赏给予情报的百姓缉拿要犯寇林才并加强了对来往人流的盘点。百姓围观一看深感此事当真,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于是给出了另一个版本的说法:寇林才在冯平的君子剑下死里逃生,出于报复,便伙同自己的兄弟一路追杀冯平,一代大侠终于是由于自己没有斩草除根而最终赔上了身家性命,如此一来不禁使人扼腕叹息啊!
道听途说,善听善信!且说那个糊涂的知州不久听说寇林才被冯平所杀,不由地对侠客冯平心生敬仰之情,想要亲眼目睹这位人称“正义君子”的大侠。既然寇林才已经被正法,这个知州正欲走马告知达鲁花赤,之前的通牒告示应当揭了,但是临行前却得到安插在大街小巷查探情报的小斯们的总汇报,说是寇林才没有死,还杀死了“正义大侠”冯平。事关重大而且证据确凿——江湖之事江湖知晓,这位知州一听,怒发冲冠,誓言一定要将寇林才捉拿归案并将赃款收归国库,于是命令手下一方面提高告示上的悬赏赏赐,另一方面关注关于赃款动向的江湖消息——那是破案的关键。围观新的通牒告示的百姓人人拍手叫好,奔走相告。正所谓众志成城,官民一条心,即使是天涯海角也要将那伙贼人拿下。当然,人们同时也更加相信了这段江湖佚事应当是最后更新的一个版本。至于说,在此之后流传的《客侠冯平传续》到底是谁人笔墨已经无从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