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是一种生理现象,是维持生命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现代生理学认为,在睡眠时,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减慢,处于休息、恢复和重新积累能量的状态。人体的思维功能、逻辑功能、智力发育、智力生长水平的提高,以及生长激素的分泌都是通过睡眠来实现的,因此,拥有一个良好睡眠,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什么是睡眠
睡眠的确切定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着不同的内涵。
最初法国学者认为:睡眠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需要,使感觉活动和运动性活动暂时停止,给予适当刺激就能使其立即觉醒的状态。
后来人们认识了脑电活动,认为:睡眠是由于脑的功能活动而引起的动物生理性活动低下,给予适当刺激可使之达到完全清醒的状态。
而经过近些年的研究现代医学大致认为: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睡眠是恢复精力所必须的休息,有专门的中枢管理睡眠与觉醒,睡时人脑只是换了一个工作方式,使能量得到贮存,有利于精神和体力的恢复;而适当的睡眠是最好的休息,既是维护健康和体力的基础,也是取得高度生产能力的保证。
睡眠是指大脑为了将刺激和刺激联结分配固化给相应神经细胞(重整信息)的需要,把兴奋点(注意)暂且转移到原先兴奋强度较弱的神经细胞,并由那些神经细胞接管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而原先接受处理内外刺激并做出反应的兴奋度较高的神经细胞因防止没有经过深加工的刺激联结相互干扰(信息过载),(也可以理解为生化能量有限而醒着时这些神经细胞以接受和处理刺激,创建和调用刺激联结为主,睡眠时以整理、过滤和固化刺激联结为主),必须大部分屏蔽内外刺激对这些神经细胞的作用的必要的生命过程。
精神疲劳体现为待处理或固化的刺激联结过多,人本能的对刺激联结储存的不安、紧张和焦虑,睡眠起到消化这些刺激联结的作用,这就表现为缓解疲劳。
而睡眠质量不高是指屏蔽度不够或睡眠时间不足以充分消化刺激联结的现象。嗜睡则是病态的过多过久屏蔽。这些都是神经控制不足的表现。在睡眠中由于主动性活动减弱,人的体力也得到相应恢复。
睡眠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愉快状态,通常发生在躺在床上和夜里我们允许自己休息的时候。与觉醒状态相比较,睡眠的时候人与周围的接触停止,自觉意识消失,不再能控制自己说什么或做什么。
处在睡眠状态的人肌肉放松,神经反射减弱,体温下降,心跳减慢,血压轻度下降,新陈代谢的速度减慢,胃肠道的蠕动也明显减弱。
这时候看上去睡着的人是静止的,被动的,实际不然,如果在一个人睡眠时给他作脑电图,我们会发现,人在睡眠时脑细胞发放的电脉冲并不比觉醒时减弱。这证明大脑并未休息。正如一座夜间的蜂房,外表看上去蜜蜂都已归巢休息,但实际上所有的蜜蜂都在为酿造蜂蜜而通宵达旦地忙碌。
睡眠是高等脊椎动物周期生出现的一种自发的和可逆的静息状态,表现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意识的暂时中断。正常人脑的活动,和所有高等脊椎动物的脑一样,始终处在觉醒和睡眠两者交替出现的状态。这种交替是生物节律现象之一。
觉醒时,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敏感性增高,并能做出有目的和有效的反应。睡眠时则相反,机体对刺激的敏感性降低,肌张力下降,反射阈增高,虽然还保持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可是一切复杂的高级神经活动,如学习、记忆、逻辑思维等活动均不能进行,而仅保留少量具有特殊意义的活动,例如,鼠叫可唤醒沉睡的猫;乳儿哭声易惊醒乳母等。
除了周期性这一特征外,睡眠还有可逆性和自发性。前者指睡眠状态能被外界或体内的较强刺激所唤醒;后者则表示睡眠的发生是内源性的,尽管它有时在一定程度上受环境和一些化学因素的影响。
以上3个特征有助于区别睡眠和其他睡眠样状态,如冬眠主要由外界环境温度降低引起,昏迷和昏睡则表现为睡眠状态的不可逆性。
催眠是由暗示所诱导的睡眠样状态,被催眠者的意识并未丧失,但其行为受催眠者的暗示所支配。
有人研究,在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地出现梦,并伴有独特的生理表征,有人认为梦是独立于觉醒和睡眠之外的第3种状态。其实这3种状态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如长时间觉醒会导致“补偿性”睡眠和梦的增加。
睡眠从来就是人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因为人的生命约有1/3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并且睡眠可以恢复精神和解除疲劳。
自20世纪初,借助脑电图的分析,发现睡眠时脑电活动呈现特殊慢波。1952年又有人发现睡眠过程中经常发生短时间的、快速的眼球运动,并伴有快速低幅的脑电波。这一重要发现导致睡眠研究的蓬勃发展。
已经证明,睡眠是大脑的主动活动过程,而不是被动的觉醒状态的取消;脑内许多神经结构和递质参与睡眠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开展了梦的生理学研究以及临床睡眠紊乱症的鉴别诊断和治疗等)。
但至今对睡眠的起源、发生和发展的机制,时相转换的生理基础,以及睡眠如何消除疲劳等重要问题仍然不甚了解。
2.睡眠与人体免疫
一位大学生考试前连续两天彻夜不眠,突击应付考试,在第三天突然患感冒病倒了;夜班工人开始上几个夜班后,也患了流感;手术患者在医院一夜被叫醒四次,只有回家后好好地睡一宿才能开始恢复。
这些情况仅仅是巧合呢,还是睡眠不足的确导致疾病?尽管睡眠研究者对此很感兴趣。睡眠究竟是如何影响人类健康并导致疾病?要弄清这个问题,他们仍感到困难重重。
如今,这方面的新发现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睡眠的最终作用也渐露端倪,尤其是睡眠与免疫系统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更有昭然若揭之势。实验结果显示,免疫系统在睡眠期间可得到某种程度的修补,并转而对睡眠起调节作用。
睡眠分为REM睡眠,表现为眼球快速运动并伴有梦境,以及较长时间的非快速眼动睡眠。目前,我们对两种睡眠的了解还不够全面,但一般认为,REM睡眠对大脑起某种恢复作用,而对于非快速眼动睡眠则知之甚少。
睡眠有很多目的,很明显,动物的睡眠能调节体温,理顺记忆并加强免疫系统。但是,大多数研究只把睡眠作为一种大脑现象来研究,而忽略了身体的其他部分。其实,细胞、器官、激素及末稍免疫因子也可能会像大脑那样,存有分子生物钟,对睡眠与觉醒的循环起着帮助作用。
睡眠因子是一种能引发睡眠的分子。它们白天在血液中积蓄,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使人体感到困倦。这些睡眠因子应该只是引发睡眠的机制之一。其他因子可能在感染时起作用,比如炎炎夏日,或是感恩节丰盛的晚餐后。尽管睡眠因子机制各不相同,但它们之间可以相互作用,采长补短。
科学家曾将两只大鼠放人相同的环境中,只允许其中的一只睡觉。直到第二个周末,两只鼠之间才出现了显着的差异,被剥夺睡眠的大鼠开始暴食,却一天天消瘦,不愿意做更多的活动。
又过了一周,那只被剥夺了睡眠的大鼠丧失了体温调节能力,死掉了。
之后,研究人员试图对类似试验中许多被剥夺睡眠的大鼠的死因进行探索,但没有发现任何问题。这些大鼠的器官、血液、尿液似乎都正常。这些鼠类就像癌症患者一样,或因化疗或因疾病折磨,身体已经瘦弱不堪。
是什么物质具有毒性呢?在进行了血液培养之后,发现这些大鼠原来死于血液的细菌感染,这些细菌是大鼠每天都能接触到的一种菌类,正常情况下不会导致疾病。
奇怪的是,这种感染并未破坏组织,这表明大鼠的免疫系统并未对细菌采取积极而有效的反击。
一些研究表明,参加考试的医学院学生,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的陪护人员,以及居丧的人的淋巴细胞计数,即抗感染的T细胞和B细胞,都有所减少,并且其他免疫细胞也减少了。这就是说,那些精神产生危机的人,可能会因睡眠不佳而使免疫系统受到抑制。
正常睡眠中免疫系统起何作用?目前有一种理论认为免疫细胞参与构造了睡眠因子。
早在1980年,科鲁格博士曾经帮助鉴别了人类肠线上的这类睡眠因子。他说,在白天,叫做巨噬细胞的免疫细胞帮助肠线菌消化,并使许多微小的蛋白质透过细菌细胞壁释放出来。这些蛋白质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大脑。把它们注入动物的大脑,这些蛋白质会产生深度持久的睡眠。另外,科鲁格博士说,巨噬细胞还可以刺激分泌细胞因子,注射入动物的大脑后,也可导致睡眠。
这些发现也可以解释人们生病时的嗜睡,科鲁格博士说,那些活跃在血液和淋巴中的细胞因子和其他免疫细胞,可能对大脑产生影响,在感染持续的同时,导致睡眠。
作为研究睡眠与免疫系统这一领域的先驱,科鲁格博士将他的观察融入了睡眠理论。大脑是由无数群用于完成特定功能的神经元组成。
但是在白天,并不是每个群落都起作用,如果得不到刺激,那些神经元群落就会失去联系。在睡眠期间,大脑释放出细胞因子,它们以特殊的方式诱导各神经元群落发射信号,维持细胞因子与各神经元群落之间的联系以备将来使用。
当大脑的一些区域处于睡眠状态,另一些区域是觉醒的,科鲁格博士说。许多这类神经元群落的集合作用,导致科学家们所谓的非快速眼动睡眠,此时无梦境出现。
上述研究对人类某些病症具有重要意义。慢性疲劳综合症很可能与大脑内细胞因子被异常唤醒有关。癌症患者和移植手术患者易于造成血液细菌感染,他们的血液状况与被剥夺睡眠的大鼠类似。
在某些情况下,对住院病人整夜测体温和采血样弊多于利。而艾滋病患者在白天会感到疲劳无力,是因为他们受损的免疫系统妨碍了正常睡眠。
近期,对艾滋病患者以及睡眠的实验表明,除大脑以外还有其他的因素能帮助调节睡眠,健康入睡眠时,δ睡眠波强度整夜起伏波动,达科博士说。另外,还有一种叫做肿瘤坏死因子的细胞因子也同步波动。
达科博士说,爱滋病患者体内没有这种同步波动,或许就是因为这个,病人白天感到疲惫。
但是,实验又提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他说。为什么健康人血液中,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会出现涨落呢?这表明免疫系统整夜都在阶段性活动。但又是什么促发其阶段性活动的呢?
“我们询问了胃肠病专家,看是否能得到什么启示。”达科博士说。他们有一个答案。大约在每天最后一餐之后4个小时,即睡眠刚刚开始时,需要经常保持无菌的小肠开始有规律地收缩蠕动。慢波蠕动由胃的底部开始,经90~120分钟,通过整个小肠到达小肠与大肠的接合处。肠线菌也被从小肠推送到结肠,结肠是处理这些细菌的器官。
结肠壁整夜都在有规律地蠕动,搅拌细菌。大约持续90~120分钟,正好与大脑两段睡眠的间隔期相符。
这可能只是一种巧合,达科博士说,但也可能意味着,睡眠因子以同步波动到达大脑。伴有梦境的REM睡眠,对于一个健康的大脑可能是必要的,“但是,据我们所知,非REM睡眠(非快速眼动睡眠)对于胃肠的健康也是必要的。”
3.睡眠与人的性格有关
性格是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事实上,每个人的性格都具有双重性:既有向外界显示的一面,还有真实却深藏不露的一面。
(1)睡姿与性格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在清醒时,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故不会表露出其秘密的那一面。但他的睡姿会从某种程度上展示出其不为人知的一面。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睡姿与性格的联系,你可以测测自己到底是什么类型的人:
胎儿式:
这种姿势向一侧卧,双腿和身体卷曲,怀中可能抱着枕头之类的物品。习惯这种睡眠姿势的人,在生活中往往缺乏安全感,渴望得到保护,他们只与那些自己非常信任的人保持关系,在生活中他们既不愿置于困难处境,又不乐意追求乐趣。
跪卧式:
这种姿势一般见于儿童,成人也有,成人在这种姿势一般入睡有困难或是希望夜晚尽快结束,以便快些回到白天紧张的工作生活中去,折中跪卧式姿势看起来就像用背抵抗黑夜一般。
半胎儿式: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姿势,习惯于这种睡眠的人对生活环境的判断力很强,他们通常有较强的自制力和安全感,这种姿势可以不改变体态就从一侧转向另一侧。
仰卧式:
习惯于这种姿势的人,一般无论在日间还是在睡眠中都感到自己自由自在。这种人通常在儿童时代在家庭中都是关注的中心,他们有安全感、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他们往往对一切事物坦率公开,既乐意帮助别人,也乐意接受别人的帮助。
侧卧式:
睡眠中脚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两只脚跟交叉姿势反映一个人性格急躁,在生活中处事缺乏灵活性,与他人关系很难相处。
侧卧重合式:
这是半胎儿变种。腿、膝、脚多完全重合在一起,习惯这种姿势的人,一般生活中包车相当的一致性,善于处理生活中各种关系,他们能尽量按照他人的要求去做,因而能得到别人的好感。
卷曲式:
习惯于这种姿势的人把被子完全裹在身上,整夜都把双手紧紧靠在胸前,这表明他们往往十分胆怯,害怕面对生活中的矛盾和困难。
俯卧式:
这种姿势像是要占据床上的全部位置,保护自己不受惊吓,习惯脸朝下俯卧睡觉的人,一般生活很有规律,在出现意外时,往往大惊小怪,在和人约会及各种活动中医向准时,他们讲究清洁和准确性,很注意各种小节。
需要说明的是,睡姿与体形、性格可能有某些关系,但并非绝对,诸位大可不必耿耿于怀、对号入座,权当作是件趣事听听罢了。
(2)睡眠时间与性格
除由睡姿可以看出人的性格外,心理学家们经过深入而大量的研究还发现,每个人每天需要的睡眠时间,除了与人和年龄有关外,与其性格特点也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睡眠时间短的人,性格大多外向。胸怀宽广,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大多为实干型的人。这类人多是在学习、工作上孜孜不倦,有雄心壮志,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的人。爱迪生为此类型的代表。
睡眠时间长的人,性格则多是内向型的,这类人对工作小心谨慎,兴趣广泛,善于思考,对事物有独立的见解,属于思维类型的人,多富于艺术创造性。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便是此类型的代表。
(3)从一个人与睡枕的关系看性格
从一个人与睡枕的关系也可以多少看出他的性格:
拥抱型。俯卧,双臂环抱枕头而睡,表明需要很多感情,对他人也是感情丰富。
躲藏型。用枕头盖着头睡觉,表示喜欢一个人独处,且极为重视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