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会羽季父左尹项伯素善张良,夜驰见张良,具告其实,欲与俱去,毋特俱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不可不告,亡去不义。”乃与项伯俱见沛公。
【译文】适逢项羽的叔父、楚国左丞相项伯平时和张良交好,在夜里骑马去见张良,详细的告诉他实情,想和他一同离去,不要白白跟着刘邦一同死去。张良说:“我为汉王护送沛公,不可以不实情相告,自己逃亡不太仗义了”。于是,与项伯一同晋见刘邦。
【分析】项伯,名缠,字伯,出生于下相,战国末期的楚国贵族。他是项羽最小的叔父,早年曾杀了人,跟随韩公子张良在下邳躲避。
项伯和张良的关系一直不错,在项羽大兵压境的条件下,想和张良一起逃走,不能成为刘项战争的牺牲品。张良对刘邦忠心耿耿,实情相告。
或许项伯的暗通款曲,成为张良投靠刘邦的投名状。
但是,张良毕竟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果断地将这一重要信息在第一时间向刘邦做了通报,从此一跃而进入了刘邦阵营的主流。
本来,韩国贵公子张良根本不是刘邦集团的核心班底。刘邦最初起兵之际,主要靠的是萧何、曹参和樊哙等一批来自沛县、可以换心相待的故旧相识。张良趁着秦末大乱,也拉起了一彪人马。由于队伍规模太小,张良一直需要依附于别的大树。他最早是准备投靠韩王成的,结果半道遇见了刘邦,就中途改变了主意,决定跟随刘邦。可以说,很长一段时间,在刘邦阵营中,张良基本上处于搭不上话、是很边缘化。在“鸿门宴”之前,张良从来没有进入过刘邦的决策圈子和主流。外围的张良一直在等待机会,项伯告密让张良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在得到了项伯的绝密消息之后,张良在第一时间向刘邦做了汇报,从此,张良就成为刘邦的红人。
【原文】沛公与伯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无所敢取,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所以守关者,备他盗也。日夜望将军到,岂敢反邪!愿伯明言不敢背德。”项伯许诺,即夜复去,戒沛公曰:“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
【译文】沛公与项伯约定为儿女亲家,对项伯说:“我进入关中,一丝一毫不敢占为己有,登记官吏民众,封存政府钱库,等待将军到来。之所以把守关口,是防备其他的盗贼。我日日夜夜盼望项羽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大哥明言我不敢背弃项将军的恩德。”项伯答应传话,撑着夜色离开后又回来,告诫沛公说:“明天早晨不可以不早早地亲自前来谢罪。”
【分析】刘邦感到自己力量不对等,决定软化双方的对抗,于是把交好项伯选定为拉拢的突破口。他对项伯极为恭敬,以兄长的礼节约见、祝酒,结为儿女亲家。通过处事灵活的理由,诚恳地解释了项羽产生误会的事情,表明了他对项王的忠诚之心。善良的项伯完全相信了刘邦所谓的忠诚之词,充当双方和解的中介人。
【原文】项伯还,具以沛公言告羽,因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兵,公讵能入乎?且人有大功,击之不祥,不如因善之。”羽许诺。
【译文】项伯回营后,详细的把刘邦的话语告诉项羽,趁机说:“如果不是沛公率先击败关中的秦军,将军能进入函谷关么?况且人家有大的功劳,攻击他是不吉祥的事情,不如趁机善待他。”项羽答应了他。
【分析】有人认为,项伯通风报信、私见张良,是出卖项羽集团的叛徒和内奸行为。我觉得不然。
首先,项羽毕竟是项伯的亲侄子,是老项家最优秀的后代,出于血浓于水以及家族利益考虑,他也不会背叛项羽。其次,刘邦和项羽都是楚国的军队,一旦开战,诸侯联军的其他成员势必坐山观虎斗,甚至在刘项两败俱伤的时候,趁机发难,消灭楚国军队的有生力量,成为关中的真正主人。那么,刘邦项羽都是替人作嫁、火中取栗?关中现在是楚国的地盘,楚国就能领袖群伦,成为诸侯国的霸主。
再次,看在刘邦愿意交出关中的份上,项羽兵不血刃地占领关中地区,可以赢得更多的秦国人心,毕竟之前,坑杀二十万秦国降卒,让关中百姓的内心很是受伤。不战而屈人之兵,可以避免激发更大的仇恨。
最后,刘邦的军队是纯正的刘家军,都是陪着刘邦浴血奋战的同伴,大家(除了曹无伤等)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而且,狡猾的张良一定利用“项羽坑杀秦军”的事情,肆意向秦国民众营造项羽的残暴形象,号召关中百姓一起镇守坚城。因此,刘邦的军队就不会只有二十万了,而是一座坚城(咸阳)、十万刘家军加上关中百姓。
反观项羽的军队,只有部分是项羽的嫡系部队、诸侯联军没有彻底臣服项羽,甚至有临阵反水、背后捅刀子,隔岸观火的倾向。他们虽然受项羽节制,却随时可能和项羽离心离德。在“巨鹿之战”中,各路诸侯军队曾有作壁上观的先例。此消彼长之间,刘邦和项羽的力量接近势均力敌。
因此,忠厚老实的项伯绝不是一个内奸、叛徒,而是审时度势的智者。此时,避免楚军自相残杀,才是他作为楚国左尹应该有的担当和选择。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洞悉项伯对于项羽的无私情感,才能洞悉张良对于项伯的战略价值。哪有什么“内奸”和“叛变”,哪有什么“卖主求荣”和“一时糊涂”,这完全是项伯对项羽的最大关爱和帮助,是项伯对反秦事业的最大贡献和付出。
我想起了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帐下的重要谋臣——鲁肃。赤壁之战的时候,周瑜几次三番为了吴国利益(绝非嫉贤妒能),想要杀掉才智远胜于己的诸葛亮。貌似愚钝的鲁子敬,总是把周瑜的算计告诉诸葛亮,防止因为诸葛亮之死而破坏孙刘联盟、导致孙刘反目,让一代枭雄曹孟德坐收渔利、统一天下。因此,鲁肃屡次三番帮助刘备和诸葛亮化险为夷、甚至在荆州归属问题上貌似畏葸不前,绝不是因为和诸葛亮有一点点的私交,而是因为帮助刘备集团就是为东吴制造防御强大的曹操的最好屏障和政治盾牌,根本上就是帮助孙权集团。
按照封建迷信思想,鲁肃应该是项伯转世投胎的,孙权和项羽都是依托东吴势力起家的,刘备和刘邦都是依托刘家势力起家的,而且之后的事情——刘邦鸿门赴宴和关羽单刀赴会。历史场景惊人的相似,前事不忘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