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麻雀看上去并不是丑陋无比的一副坏人相。它头顶栗色的小圆帽,身披栗、褐、黑斑块相杂的羽衣,白色的脸庞镶嵌着黑色的颊斑和喉斑,加上它活泼好动,常在枝头、地面跳来跳去,还真显出几分可爱。尽管如此,人们也从未注意过它,因为它是“老家贼”。为什么人类如此敌视小小的麻雀呢?问题还得先从“吃”谈起。
麻雀是有名的食谷鸟,全年生活过程中,主要以各种农作物为食。科学家们解剖了800多只麻雀,分析它们胃中的食物,看看它们到底吃什么。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麻雀一年所吃的食物中,粮食占了一半还多,杂草种子和其他植物约占1/3。而所吃的昆虫还不到1/10。看来麻雀嗜食粮食,罪证确凿无疑。敢从人类的口中争夺食物,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愤怒。
在秋季,农作物收获的季节,水稻、小麦、高粱等农作物已经成熟,但尚未收割之际,麻雀集成成百上千的大群,栖落田间。取食粮食。俗话说“麻雀上万,一起一落上担”,就是指麻雀对田间作物的危害极大。它们落在穗头上啄食,不但吞食了粮食,而且由于啄食,使得许多已经成熟的作物种子弹落到地上,糟蹋得很厉害。
收获季节过后,麻雀仍要吃大量的粮食,它们不但在田间觅食遗留下的谷粒,而且还会到晒种场、露天粮垛等处取食。与家禽、家畜争夺粮食就更不在话下,难怪人们把它当成会飞的老鼠。
与其他食谷鸟一样,麻雀也并不是只吃素食的鸟中僧侣,有时它也会开荤,尤其在繁殖育雏期间,更以捕食昆虫为主,而且所吃的几乎都是害虫,比如金针虫、象甲、蝗虫、菜青虫等都是经常取食的种类。亲鸟在喂雏期,每天忙碌着捕昆虫,往返巢中100次以上,看来捕食的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
麻雀吃粮又吃虫,权衡利害,到底是有益还是有害呢?这个问题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争议。有人认为,麻雀主要取食粮食,虽然也吃害虫,但所占比例很小,而且,麻雀与人为邻,在建筑物中造巢,损害建筑,也传播疾病和寄生虫,所以麻雀无疑是一种害鸟;另一些人却认为,麻雀捕食害虫是有利的一面。更重要的是麻雀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麻雀为有益的猛禽提供食物,功不可没。而且,在城市鸟类日益减少的今天,麻雀对于控制城市园林害虫,消除生活垃圾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评价麻雀的功与过,应该谨慎从事。
歌舞王后——琴鸟
中文名:琴鸟
英文名:Menura
别称:华丽琴鸟
分布区域: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琴鸟是澳大利亚的国鸟,因为在求偶的时候尾巴展开后,形状十分像琴,所以被称为“琴鸟”。它只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桉树林中,有大琴鸟、华丽琴鸟和艾伯特亲王琴鸟3种。琴鸟的喙坚而直,足健善走,以昆虫、果实为食。
雄琴鸟有着异常美丽的羽毛。当它16根尾羽向前展开时,就像一把七弦琴。无论是雄琴鸟,还是雌琴鸟,都非常善于模仿动物发出的声音,而且鸣叫声非常悦耳。它不仅能模仿各种鸟类的鸣叫声,而且还能模仿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汽车喇叭声、火车喷气声、斧头伐木声、修路碎石机声、人们的号子声等。
华丽琴鸟是琴鸟的一种。雄鸟长着8对绚丽的尾羽,竖立时就像古希腊的七弦竖琴。在华丽琴鸟的羽尾中,有6支微白色的羽毛,羽枝很少;另外还有1支末端卷曲的宽羽毛,长60—75厘米。尾羽的一侧为银白色,另一侧布有很多金褐色的新月形斑纹,整个看起来就像“琴”的两臂;另外还有等长的1支羽毛,呈金属丝状,又窄又硬,微微弯曲,很像琴弦。雄鸟长约100厘米,在雀形类中,身体最长。当它炫耀时,在森林中的空地上,它就会把尾伸向前方,两条白色长羽盖在头上,而琴状羽则向侧方竖起。雄鸟一边昂首阔步,一边高声歌唱,它还会惟妙惟肖地模仿其他动物的声音。
为了炫耀自己,吸引雌鸟,雄大琴鸟经常就地取材,把林地上的废物堆成小山丘,以作为自己表演的舞台。接着,它就会在台上展尾开屏,高声鸣叫,载歌载舞。琴鸟除了求爱时表演它们的技艺之外,它还以给园丁鸟当婚宴上的“乐队”为乐。由于园丁鸟自己不会唱歌,在举行“结婚仪式”时,就会请琴鸟奏乐。
琴鸟与野鸡很相似,体形略似母鸡;通体浅褐色,喜欢在陆地行走,是澳洲鸟类中最受人们喜爱的珍禽之一。
在繁殖季节,雄琴鸟就会建造山丘,以标志它的领域,警告前来侵犯的别的雄琴鸟。在1平方公里的林间地上,雄琴鸟会建造十几个外形相似的土丘。等到土丘造好后,雄琴鸟就开始炫耀表演。表演时间一般是在清晨或黄昏。炫耀表演开始时,雄琴鸟先在树上高声大叫,好像是在招揽群众,等群众几乎到齐时,就会飞下树干,登上土丘顶部,选好位置,便开始一串洪亮的歌唱,唱到忘情之际,它的尾羽便逐渐张开并向上竖起形成七弦琴形。琴鸟的表演实际是一种求偶炫耀行为,是为了吸引雌鸟,达到交配的目的。
琴鸟的巢和一般鸟类不同,很大且出口在侧面,多半筑在悬崖峭壁人迹罕至的地方。在繁殖期内,一只雄琴鸟能分别同若干雌鸟交配。交配之后由雌鸟单独建一个大型的圆顶巢,在巢中产一枚卵,孵卵育雏,非常辛苦。差不多在6个星期后幼雏出壳,幼鸟要发育两年才能完全成熟。雄幼鸟在两岁前和雌鸟在外形上很相似,两岁以后才会长出华丽的尾羽和羽饰。
草原歌手——百灵
中文名:百灵
英文名: Braun
别称:百灵鸟
分布区域:内蒙古、河北和青海
百灵鸟是小型鸣禽,属于草原鸟类。在蓝天白云之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绿草如茵。空中常常回响着美妙的乐曲,那些乐曲连音乐家都难以谱成。那就是百灵鸟高唱的情歌。百灵鸟在从平地飞起时,常常边飞边鸣。由于百灵鸟飞得很高,人们只闻其声,不见其踪。在炎热地带的干旱沙漠或半沙漠地区,常有百灵鸟栖息。但百灵鸟并不仅仅存在于热带地区,角百灵便繁殖于开阔的北极苔原和高山上,同时遍及北美的许多地区。而近来一项调查发现,在英国繁殖的鸟类中,百灵科的成员之一云雀分布范围最广。
大多数百灵基本上为褐色,多条纹。有些在它们的体羽中(尤其在翅和尾上)有深色斑纹及白斑,通常情况下只能在它们飞行时才会见到。色彩最醒目的种类之一是拟戴胜百灵,翅上具黑白相间的斑纹,体羽为微泛粉红的浅黄色,看上去像戴胜而得其名。很明显,百灵的体羽一般呈保护色,使它们在地面活动时(特别是在孵卵时)具有很好的隐蔽性。
有几个种类的亚种其着色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表层颜色保持一致。这一点在漠百灵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经常可以看到沙色的漠百灵生活在沙漠里,而就在周围的深色旧熔岩流附近则生活着深色的漠百灵。角百灵的胸和脸为黑色,额上有马蹄铁形的黑色斑纹,最后形成向后倾斜的角羽,很漂亮。多数种类具有颇为强健的喙。有一个种类即厚喙百灵,喙形状奇特,大小与锡嘴雀的喙差不多。而其他种类如拟戴胜百灵等则具有长而下弯的喙。厚实的喙适于咬碎种子坚硬的外壳,而弯曲的喙则适于在土壤中掘食。不过事实上,有许多种类(不仅限于具弯喙的鸟)觅食时都会在地面用喙掘土以寻找昆虫,摄取种子则更为常见。
和其他许多主要生活在地面的鸟一样,百灵通常具有相当长的腿和后爪,使它们能够站稳。尽管有部分种类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立即飞走(甚至飞得很远),但许多种类倾向于逃跑,这些种类往往擅长利用地形和周围植被来为自己的撤离做掩护。有些种类则在面临威胁时习惯性地蜷伏,依靠它们具保护色的体羽来躲过天敌。不少种类的领域内没有树木或灌木,但其他衬类常常栖于树木、灌木的枝头或桩上。许多种类,包括多种歌百灵,则居于开阔的丛林地带。
绝大多数百灵成鸟以食种子为主,但它们也会摄取部分无脊椎动物,特别是在喂雏期间,动物性食物对后代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在许多栖息地(如沙漠)中,种子的供应非常有限,因而百灵的数量可能会很少,而且分布很稀疏。然而,当种子一下子异常丰富时(如在平时干旱的地区偶然有大的降雨或者农作物成熟时),便会有数十只甚至数百只百灵成群出现。它们一般为同一个种类,但混合种类也并不罕见,因为适合一种百灵的环境条件通常也适合其他百灵。
大多数百灵在繁殖时具高度的领域性。雄鸟通过边飞翔边鸣啭来维护领域以及吸引异性。许多种类,包括云雀、林百灵、草原百灵等,都具有优美动听的歌声。其中草原百灵经常在地面鸣啭,过去在地中海地区常被人们作为一种鸣禽笼养。这些鸟的辨识鸣声和警告鸣声在人耳听来也同样悦耳,并且比起其他一些鸟类(如麻雀)的鸣声来要复杂得多。
在不少地方,百灵的繁殖期与降雨密切相关。降雨期来临后,它们迅速开始繁殖,以确保雏鸟孵化时能赶上草籽数量处于高峰期。在这种情况下,只可能育一窝雏,随后亲鸟迁移至其他地方,当然也可能留在原地等待下一次降雨。而温带地区的种类经常在一个繁殖期内育2—3窝雏。
几乎所有种类都筑地巢,有时在露天,但一般至少部分隐藏于植被中。少数种类,主要是最炎热的沙漠地带的种类,直接营巢于灌丛中的地上,那样,空气的流通可使巢的温度略为降低。正午时分,亲鸟有时会长时间站在巢上为卵遮阴。
在炎热干旱地区,百灵的窝卵数常常很低,如在东非赤道附近繁殖的白颊雀百灵一窝只产2枚卵。而在温带繁殖的种类,如云雀、林百灵和在欧洲繁殖的凤头百灵,窝卵数经常可达到4枚、5枚甚至6枚。据描述,少数沙漠种类会在巢(一般筑于斜坡上)较低的一侧下面用石子筑一道扶壁。有人认为这样做可使巢在遇山洪暴发后能尽快变干,但它们筑这道石壁更可能仅仅是为了挡风。
雏鸟在出生的前几天总是会得到一些昆虫食物,然而许多种类在雏鸟孵化一两周内(那时雏鸟还不会飞,距离离巢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便将它们的食物转变为植物性食物。这一突然的变化使雏鸟在离巢时羽毛质量相当低。但在迄今所研究的百灵种类中,都会出现后幼鸟期的全面换羽。其他大部分雀形目鸟在后幼鸟期只脱换躯体羽毛,而将在巢中长成的翼羽和尾羽留至第一次繁殖后脱换。百灵这种换羽模式的好处是可节省亲鸟的精力,因为如此一来,亲鸟在育雏过程中便无需提供额外的食物来保障雏鸟长出高质量的羽毛。相反,雏鸟可以在开始独立生活后自己慢慢地积蓄换羽所需的营养和能量。
有数种百灵被列为受胁种类。其中处境最严峻的是拉扎云雀。这一种类仅限于佛得角群岛的拉扎岛,营巢区域为一块面积只有数平方千米的火山平原。1990年,那里总共有拉扎云雀250只。但这种鸟只在有降雨时才繁殖,所以会出现有一段时间无繁殖机会的现象。1998年,在对该岛进行调查中时发现,这种鸟仅剩92只。人们对拉扎云雀采取了保护措施,不过由于在大普查中发现岛上有猫,因此这一种类的前景也许并不乐观。拉扎云雀的雌雄鸟在喙的大小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可能是为了能够在它们的领域内占据更广阔的生态位。
其他各受胁种类均生活在非洲大陆上,分布范围都很有限。其中一个种类——阿切氏歌百灵,栖于索马里西北部的内陆腹地,自1955年以来未曾发现过。但这种鸟极为隐秘,所以不能认定已经灭绝。
筑巢高手——织雀
中文名:织布鸟
英文名:weaverbird
别称:织巢鸟
分布区域:非洲热带和亚洲
织雀以其独特的筑巢行为而著称。繁殖雄鸟所筑的巢堪称动物界最精致的巢之一。有些巢是它们的共栖场所,为集体通力合作的结晶。
大部分织雀所筑的巢都具有本种类的特色。不同织雀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巢的大小、所用巢材、编织工艺和入口通道的长度方面。
织雀的巢材有细草(如在黑脸织雀中)、粗草(如在大金织雀中)、苔藓(如在绿头金织雀中)或叶柄(如在红头编织雀中)。入口通道在眼斑织雀中可长达半米,这种鸟为食虫类,倾向于单独营巢,两性着色相近。在多配制种类中,如南非织雀,雄鸟会换上鲜艳的繁殖体羽,喜欢成小群营巢;不过也有像黑头织雀那样成大群繁殖的,数百个巢筑在一起。
在织雀科最大、也是分布最广的属织雀属中,大部分种类会从草的叶片或棕榈叶的边缘部分撕下一条条细叶带,然后用锥形喙当梭用,将它们编织成紧凑的肾形结构,悬于树枝或棕榈叶的末端,入口在底部。具体筑巢时,先将少量的叶带在枝上打结,然后雄鸟用脚抓住这些叶带将自己吊在枝下的半空中,用喙编织成一个圈。接下来雄鸟栖在圈上,将圈的一面织成巢室壁,另一面织成巢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