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的卵主要产在莺科鸟类的巢里,借巢生蛋,让母莺代孵其卵,代哺其子。当到了生殖季节,杜鹃就把蛋产在柳莺等鸟的巢中,然后这个自私的母亲就像那些弃婴者一样,迅速地隐匿起来。这是因为莺科鸟与杜鹃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一是二者卵的大小、形状、颜色相差不多,二是孵化的条件相同,大约两周即可育出,三是雏鸟相似,巢内哺育期均为半个月,四是莺科雏鸟食量大,杜鹃的雏鸟吃得也不少。由于这些相同之处,雌杜鹃一代代便形成了这种“寄生”的绝技。它将卵先产在地上,然后用嘴衔到两三个莺科的鸟巢里,有时—个巢里只放—个。而小杜鹃,总比它“义母”的儿女早几天来到世上,它出世时,干姐妹还睡在卵壳里。小杜鹃有好动的习性,出壳就乱蹬踏,两爪抓住巢底,用头将尚在孵化的卵拱出巢外,自己独占鸟巢,这样一来,莺科的雌鸟就误认为它是自己的儿女,将它喂养大。到了小杜鹃快要会飞离巢时,它的亲生母亲会不误时机地赶来,落在附近的树枝上,一声声地叫起来。小杜鹃听到这种叫声,本能地知道亲生母亲在召唤它,便纷纷闻声飞过去,随着雌杜鹃一起飞走。
杜鹃鸟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大杜鹃、中杜鹃、小杜鹃、四声杜鹃及八声杜鹃等。
大杜鹃又名“郭公”、“布谷”,体长约32厘米,翅长约21厘米,分布于非洲、欧亚大陆及东南亚各地。中国除台湾省外,各地均有分布。它们喜欢在栖息于开阔的林地中,特别是在近水的地方,常能看到它们的踪影。它们喜欢在早晨鸣叫,每分钟鸣叫24—26次,连续鸣叫30分钟左右才休息一会儿。大杜鹃性情胆怯,常隐伏在树叶间。平时仅听到鸣声,很少能见到它们飞行急速,在停落前常会滑翔一段距离,捕食鳞翅目幼虫、甲虫、蜘蛛、螺类等。它们食量很大,对消除害虫起着一定的作用。
中杜鹃的体型略小,身上的羽毛多为灰色。与大杜鹃及四声杜鹃的区别在于胸部横斑较粗较宽,鸣叫声也不同。
小杜鹃是体型较小的灰色杜鹃。腹部有横斑,上体为灰色,头、颈及上胸为浅灰色,下胸及下体各部为白色并具有清晰的黑色横斑。与大杜鹃相似,栖息于森林覆盖的乡野之中。
四声杜鹃体长约30厘米。从外形上看,尾部宽阔的黑色次端斑是其区别于其他杜鹃最显著的特征,飞形时尤为明显。叫声更具特色,四声一度,听起来就好像在说“光——棍——好——苦”,很是可爱!它们常边飞边鸣,和其他杜鹃类似。除西部干旱地区及高原外,其他大部分地区都有繁殖,冬季迁往我国南方越冬,在海南岛为留鸟。
八声杜鹃是体型偏小的灰褐色及棕色杜鹃。成鸟的头部为灰色,背及尾部呈褐色,胸腹为橙褐色。亚成鸟的上体为褐色并具有黑色横斑,下体偏白而且有很多横斑,与栗斑杜鹃相似,但无过眼线。
棕腹杜鹃体长约28厘米,外形与日本松雀鹰的雄鸟十分接近,大小也差不多。但通过不具利钩的嘴和弱小的爪子就可以将其与松雀鹰区分开,颌部有黑斑也是其明显特征。幼鸟的羽毛多为褐色,下体有深色纵纹。栖息于森林等环境中。在我国东部及西南部繁殖,冬季迁往南方越冬。
小鸦鹃在我国南方分布广泛,为留鸟。体长约42厘米,除背及两翅为红褐色外,其余部分均为黑色,肩和翅上有浅黄色的羽轴。幼鸟的头、颈、下体都为浅棕色,且具褐色条纹,翅膀和尾也满布深色横纹。栖息于山边和低地的灌丛、芒草丛中,主要以昆虫和其他小动物为食。非常机警,受到惊吓便会迅速钻入草丛深处。
和其他鸟类相比,杜鹃一直受到文人的喜爱。在我国,杜鹃除了自己的本名外,古诗人还冠之以子规、啼鹃(啼鸟)、蜀鸟(蜀魂、蜀鹃)、杜宇等别称。我国古代诗歌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在这条璀璨的诗河里,有相当一部分诗篇为托物寄情之作。所托之物也是不一而足,妙趣横生。杜鹃鸟也就成了古代诗人所钟爱的所托之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下面这个传说了。
据说,周朝末年有个蜀王名叫杜宇,号望帝。在他死后,魂魄化为啼血的杜鹃鸟。而这种鸟啼声悲切、凄厉,就像是一个远离故国的人在思念家乡的时候发出痛苦的啼哭一样。于是,杜鹃就和思国、思乡、思人所产生的愁怨伤痛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某种意义上,杜鹃鸟是文人抒发自己心中痛楚感情的寄托。在古代的楚辞、唐诗、宋词、元散曲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杜鹃鸟的身影。如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就表现了他失落悲伤的情绪。
鸣声悦耳——黄鹂
中文名:黄鹂
英文名:Oriolus
别称:黄路子
分布区域:除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屿以外的东半球热带地区
黄鹂是一种鲜艳亮丽的鸟,雄鸟身上覆有大片夺目的黄色、红色或黑色。然而,尽管色彩绚丽,却很少见到它们的身影,原因是黄鹂往往栖于森林或林地的树阴层。不过,悠扬清脆的歌声和鸣叫常使观鸟者们在瞥见一抹金色或红色之前便已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黄鹂的大洋洲亲缘种裸眼鹂着色具隐蔽性,为绿色和灰色,但成群的习性使它们更容易被发现。黄鹂与新大陆的拟鹂并没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后者属于一个完全不同的科:拟鹂科。
所有黄鹂在形状和体型上都颇为相似。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的岛屿上种类最多样化,体羽颜色也最为丰富。非洲的黄鹂,羽色几乎均为黄色和黑色(只有一个种类为黄色和橄榄绿色)。相比之下,澳洲黄鹂的羽色从黑鹂的全黑(尾下覆羽为栗色)、朱鹂的朱红色和黑色到裸眼鹂的暗黄绿色,显得丰富多彩。多数种类为定栖性鸟,有些种类为寻觅果实会进行大范围活动,少数为真正的候鸟。金黄鹂冬季从欧洲迁徙至非洲的非繁殖地,另有中亚的种类在印度越冬。
所有种类都见于森林或林地,并限于在树上觅食,只有金黄鹂和东非黑头黄鹂在地面觅食掉落的果实或在草丛觅食昆虫。黄鹂是少数食大量毛虫的鸟之一,它们在树枝上将大的昆虫摔死,将毛虫剥皮。
绝大部分黄鹂为独居,或成对、成家庭单元生活。在非洲,非洲黄鹂、东非黑头黄鹂和绿头黄鸸偶尔会加入混合种类的觅食群体,和其他鸟一起徐徐穿过森林或林地。当单独觅食时,黄鹂经常在果树之间或其他食物源之间做1000—2000米的长距离飞行。而食果习性也使黄鹂会与人类产生矛盾,因为它们会进入果园觅食樱桃、无花果或枇杷。
裸眼鹂比黄鹂着色暗淡,体更沉,行动也相对较笨拙。与黄鹂微弯的喙不同,裸眼鸸的喙短而结实,末端具钩。它们的群居性比黄鹂突出,经常结成嘈杂的小群,多时可达30只。它们在森林中不同的树上到处觅食繁盛的果实。裸眼鹂会给桑葚和无花果等果实经济作物带来损失,与人类利益发生冲突。
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些岛屿上,当地的黄鹂和吮蜜鸟在体羽方面惊人地相似,简直难以区分。同时,它们在生态习性上也相近,在同一棵树上觅食果实时,体型相对较小的黄鹂通过效鸣(模仿对方的鸣声)来避免遭到体型较大的吮蜜鸟的攻击。
许多黄鹂由于生活在森林树阴层上层,行踪隐秘,因而人们对它们的繁殖习性知之甚少。事实上,有几个种类的巢和卵至今都还未被发现过。研究最详细的种类之一为欧洲的金黄鹂,这种鸟占有大片的领域,基本上为单配制,但会有多达4只雄性协助者帮助营巢。
在非洲的黄鹂种类黄鹂的巢为杯形巢,很深,由草和须地衣等质地优良的巢材精心编织而成,悬于树枝下面,末端有几分像吊床。衬材为更柔软细密的材料。特别是那些用须地衣筑成的巢,常常有巢材垂下来,使巢变得隐蔽中,巢更多地位于树的内层,很少筑于树阴层的外缘。在北方种类中,雌雄鸟共同筑巢并分担孵卵和育雏之责。而在所研究的少数热带种类中,孵卵基本由雌鸟完成,雄鸟负责提供食物。
裸眼鹂的巢比黄鹂的巢浅而薄,筑于树阴层长树枝末端的树杈处。巢材为细枝和草,不像黄鹂那样精心编织成巢。
有3种黄鹂被认为全球性受胁。淡色鹂仅见于菲律宾的吕宋岛,那里的森林破坏严重威胁着这种鸟的数量。白腹黄鹂限于西非外海的小岛圣多美岛上,它们的森林栖息地面临被可可豆种植业蚕食的危险。而繁殖于中国南部小片常青阔叶林中的鹊鹂则受到来自木材砍伐的压力。
森林一枝花——寿带
中文名:寿带
英文名:Asian Paradise—Flycatcher
别称:白带子、长尾巴练、练鹊、三光鸟、绶带、一枝花、赭练鹊、紫长长尾、紫带子
分布区域:土耳其、印度、中国、东南亚、巽他群岛
寿带个头中等,体长22厘米。雄鸟体更长,有两种色型,它的头闪辉黑色,冠羽特别明显。雄鸟很好分辨,一对中央尾羽在尾后特形延长,长达25厘米。雄鸟有两种色型,和紫寿带不同,虹膜褐色;眼周裸露着蓝色的皮肤。雄鸟还长有蓝色的嘴,嘴端黑色;脚为蓝色。在土耳其、印度、中国、东南亚及巽他群岛,都分布着寿带。我国的华北、华中、华南及东南的大部地区,是寿带的繁殖地。寿带一般常见于低地林,地区性高可至海拔1200米。白色的雄鸟飞行时显而易见。通常从森林较低层的栖处捕食,常与其他种类混群。
春天,在山村附近的小树林里飞来一些极为漂亮的小鸟。它们的头蓝黑发亮,一簇飘逸的冠羽不时耸立张弛,腹部的羽毛明亮耀眼,背部紫栗色的羽毛闪着金属般的光辉。雄鸟的中央尾羽更为修长,超过了体长的四五倍,似两根飘带绚丽多彩。在茂林绿丛中宛如仙女下凡,又好似一朵飘动的鲜花,故有林中“一枝花”之称,它的名字叫寿带。
“寿带”是和乌鸦、喜鹊等属于一个科,叫红嘴蓝鹊。这种寿带的鸣叫声清脆、圆润而急促:“嗒嘀,嗒嘀,嗒嗒嘀”又似在询问“你找谁——你找谁?”小树林就像一个大舞台,雄鸟们在一起表演合唱、独舞,时而雌雄合璧表演双舞、对歌,一直到它们选定配偶后,林子才静寂一些。打那以后,这片林子里只能见到一对“一枝花”了,偶尔看见它们飘然而出,在草甸上衔起一根草,悠然地入林而去。它们在不高的小树枝杈上搭起了精致的巢,外形似一只酒杯,简直像一件工艺品。巢口遮着干苔藓,巢中还产上4枚指头大、乳白色的卵,卵的一端有紫色的斑点,晶莹得可爱。寿带非常机警,在产卵和孵化初期若受到人和其他动物惊扰,它们就会放弃巢舍卵而去,另建新家。
寿带喜欢在小乔木林中生活,有时站在枝头远望,有时在林中穿飞,飞时长尾摇曳、飘荡,惹人喜爱,不善长飞,仅短距离即止。它们以昆虫为食,而且在空中追捕,从不在地面取食,捕虫时飞行甚速,张开它那蓝色大嘴,露出绿色的口腔和舌头,快速将松毛虫、金龟子、蛾子捉住。盛夏,在林子边缘一群“一枝花”,其中一对父母,带4只小鸟。它们像燕子一般,张着扁平宽阔的嘴,翩翩飞舞着,兜食小飞虫。
随着岁月的流逝,“一枝花”将变得浑身羽毛雪白,只是头还是那么乌黑发亮,仍有长长的白色尾羽,所以人们称它们为“寿带鸟”。
鸟中高音——云雀
中文名:云雀
英文名:Alouette
别称:小云雀
分布区域:外贝加尔、朝鲜、日本、北非、伊朗及印度西北部、西伯利亚;中国新疆西北部、东北地区
云雀是一种鸣禽,除了角云雀原产于新大陆外,其他种类的云雀
在旧大陆地区分布较广。云雀种类繁多,全世界大约有75种。云雀中等体型,身长达18厘米。云雀的喙由于种的不同,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有的细小成圆锥形,有的则长而向下弯曲。云雀还长有长爪,有的爪子很直。云雀的羽毛颜色像泥土,有的则呈单色,有的上面布有条纹。雄性云雀与雌性云雀的相貌极其相似,身长13—23厘米,体上长有灰褐色杂斑。云雀顶冠及耸起的羽冠有细纹,尾分叉,羽缘白色,在云雀飞行时,人们可以看到它后翼缘的白色。云雀飞到一定高度时,稍稍浮翔,又疾飞而上,直入云霄,故得此名。
云雀是鸣禽中少数能在飞行中歌唱的鸟类之一。所有的云雀都会发出高昂悦耳的声音。雄鸟在向雌鸟求爱时,会唱起动听的歌曲,在空中自由飞翔,以得到雌鸟的青睐。有的雄鸟会响亮地拍动翅膀,以吸引雌鸟的注意。云雀的鸣声活泼悦耳,它们经常在高空振翅飞行时鸣唱,然后漂亮地俯冲回到地面。大多数云雀生活在草地、干旱平原、泥淖及沼泽中,主要以昆虫和种子为食。云雀正常飞行起伏不定。警惕时会下蹲。
云雀在欧洲至外贝加尔、朝鲜、日本及中国北方繁殖,在北非、伊朗及印度西北部越冬。但是,在我国的华北、华东及华南沿海地区的冬季,云雀也较为常见。
日本云雀与别的云雀不同,其体上棕色的小覆羽构成成独特的三角形“肩”斑,长有白色的眉纹,绕过棕色的耳羽,与白色的半颈环及喉相连。日本云雀的下身白,胸部有近黑色纵纹。与凤头百灵相比,其棕色较浓且羽冠较短。日本云雀飞行时,露出白色的后翼缘,且叫声完全不同。日本云雀长着深褐色的虹膜,浅黄的小嘴,嘴端呈深色,还长着橘黄色的脚。它喜欢在高空鸣叫,尤其是在被赶时会发出短促紧急的鸣叫声。繁殖于日本,部分日本云雀在我国南方越冬。也有的在我国华南、华东沿海及香港地区越冬。
另一种云雀是小云雀。小云雀体长16厘米,体羽呈褐色,像鹨。它长有浅色眉纹和羽冠。但是小云雀又与鹨不同,它的嘴较厚重,飞行较柔和,且有多种多样的飞行姿势。小云雀与歌百灵也不同,它的翼上不呈棕色且飞行姿势有所不同。小云雀与云雀、日本云雀的区别在于,其个头较小,在飞行时后翼缘露出的白色较少,且鸣叫声也不同。它的虹膜是褐色的,嘴角质色,脚呈肉色。在地面或向上飞行时会发出高音的鸣声,叫声为嘁喳声音,听起来很干涩。小云雀栖息在长有短草的开阔地区。与歌百灵不同的是,小云雀从不停栖在树上。
家贼——麻雀
中文名:麻雀
英文名:Sparrow
别称:霍雀、嘉宾、瓦雀、琉雀、家雀
分布区域:中国各地
麻雀是一种常见的鸟。个头较小,体长约14厘米,雌雄麻雀在形、色上都非常接近。麻雀长有圆锥状黑色的喙;跗跖为浅褐色;头、颈处颜色为深栗色,背部栗色较浅,有黑色条纹。麻雀脸颊两边各一块黑色大斑,这是麻雀区别于别的鸟的最明显的特征。麻雀肩羽有两条白色的带状纹。尾浅褐色,呈小叉状。麻雀幼鸟喉部呈灰色,随着麻雀幼鸟年龄的增大,喉部的颜色会越来越深,逐渐变成黑色。幼鸟雌雄极不易辨认,成鸟则可通过肩羽来加以辨别,雄鸟此处为褐红,雌鸟则为橄榄褐色。对于麻雀人们似乎再熟悉不过了,虽然它与燕子、喜鹊一样,都是我们的邻居,但它却没有什么好名声,被称作“老家贼”,甚至还曾与老鼠、苍蝇、蚊子一起被列为“四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