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对这种珍贵的鸟类进行保护,国际上有关动物保护方面的组织已取缔在市场上对它进行买卖,消除了猎人们可能从中得到的利益,从而使食猿雕的处境相对安全了一些。
1969年,菲律宾政府制订了一个保护食猿雕的计划。该计划允许国内外专家和志愿者对食猿雕进行考察和研究,并在位于达沃市郊的阿波山国家公园附近建立了一个饲养繁殖中心,目的是将因受伤而暂时不能释放返归自然的食猿雕饲养起来。全世界总共有14只人工饲养的食猿雕,其中的10只生活在这个饲养繁殖中心。人们希望这些人工饲养的食猿雕能够进行繁殖,从而进一步开展再引入和恢复野外种群的工作。但是,这个中心的5只雌鸟虽然有3只已经能够产卵,但这些卵均未受精。所以中心一方面正在企图使这些人工饲养的个体自然配对,另一方面也准备对未配对的个体采取人工授精的方法来进行繁殖。
对公众进行教育,使群众了解食猿雕目前所处的困境,也是食猿雕保护计划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1977年,一个从事自然保护的机构花了两年的时间拍摄了一部反映食猿雕生活史的电影。这部取名《生存与自由》的影片有英语和菲律宾语两种版本,由有关部门免费放映。虽然由于经费的限制,影片仅在达沃市周围放映,后来又在几家电视台播放过,但这部电影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同情因捕食一些家畜而遭到猎杀的食猿雕。这表明当地的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兴趣已培养起来,保护食猿雕等珍稀野生动物的自觉意识有所提高。毫无疑问,保护野生动物工作需要更加密切地同当地人民进行合作,不仅为野生动物的未来着想,而且也要为当地人民的未来着想,这样才有可能最终使食猿雕和其他热带雨林中的珍稀动物得到保护。
为了更加有效地拯救食猿雕,菲律宾政府又相继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并在1983年颁布了禁止捕杀食猿雕的法令,同时加强了对食猿雕的野外生态和人工饲养的研究工作。最近,食猿雕已经被推举为菲律宾的国鸟,成为自然保护运动的象征。
目前,菲律宾政府已经建立了一些国家公园,但令人遗憾的是仅有两处国家公园的面积大致符合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标准,其余的面积大小都不能容纳较大的食猿雕种群。而面积为500平方千米的阿波山国家公园也至多只能容纳5—10对食猿雕生活。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一处国家公园的面积达到2000平方千米,而这是使一块热带雨林能够得到较好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最小面积。
游泳天才——秋沙鸭
中文名:秋沙鸭
英文名:Mergini
别称:废物鸭、鱼鸭
分布区域:中国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省
秋沙鸭是我国特有的鸟类,数量一直非常稀少。它们栖息在东北地区树林附近的溪流、河谷、草甸或池塘里,有时候会看到它们和鸳鸯一起在水面上戏水。
秋沙鸭的体长68厘米左右,嘴细长有钩,虹膜是褐色,嘴和脚是红色。繁殖期的雄鸟头部及背部是绿黑色、与光洁的乳白色胸部及下体形成鲜明对比。飞行时,翅膀的白色外露并夹杂一些黑色。雌鸟和非繁殖期雄鸟上体为深灰色,下体浅灰色,头棕褐色,身体的羽毛有些蓬松。
秋沙鸭是天生的游泳健将,小秋沙鸭一出生就能在水中自由地活动。它们以鱼虾为主食,同时也吃水中的昆虫等。每年4月中旬是秋沙鸭繁育季节。这时它们先寻找天然树洞作为自己的巢穴,在洞的底部铺上木屑和树叶,上面再铺一层羽绒。秋沙鸭也是一种候鸟,一般在每年9—10月间飞往长江以南过冬。
由于环境的原因,它们的数量在一天天减少,目前很少能看到秋沙鸭了。2000年8月1日,它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大多数鸭都栖息在湖泊和河流岸边的草丛中、蒲苇滩里的凹地上以及堤岸近处的浅窝里或芦苇丛中的低洼处。但秋沙鸭却以天然树洞为家,作为生儿育女的安乐场所。这是秋沙鸭的精明之处,因为秋沙鸭的家在树上,这样可以避免自己的雏鸟不受天敌的侵害。
秋沙鸭在全世界有7种,我国分布着珍贵的4种:班头秋沙鸭、普通秋沙鸭、红胸秋沙鸭和中华秋沙鸭。其中,中华秋沙鸭为我国特有鸭类。这些秋沙鸭中,只有红胸秋沙鸭不在树洞中安家。
原始之鸟——麝雉
中文名:麝雉
英文名:Hoatzins
别称:爪羽鸡
分布区域: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巴西西北部
麝雉,又叫“爪羽鸡”,不仅是该洲的特产,稀有珍禽,而且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原始鸟类之一。它是中型鸟类,体长为60—65厘米,体重800克,头部为栗色,脸部蓝色,头顶长有美丽的羽冠,嘴很坚硬,近基部有锯齿,口角部的周围生有刚毛,眼睑上也生有明显的睫毛。上体主要为褐色,尾羽末端皮黄色。下体主要为皮黄色,腹部栗色。
它的原始性首先表现在奇特的胸骨上,特别是它的龙骨后部发达,胸骨前方狭,其后端与锁骨愈合。其次,它的雏鸟也与其他鸟类不同。雏鸟出壳时,身上有稀疏的胎毛,前肢第一、二指的指骨上长有两个长爪,这种长爪在它们长大以后就会消失。雏鸟能用长爪和坚硬的嘴迅速攀登树木,而它们的飞羽却生长缓慢。雏鸟也会游泳。遇到敌害时,它们常攀树或潜水逃避,危险过后重新爬回巢中。
因为除了麝雉之外,只有始祖鸟、古翼鸟等化石鸟类的翼上才有爪存在,所以可以说麝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类之一,堪称鸟类中的活化石,因此人们也称它为“史前鸟”。
麝雉幼鸟的行为与众不同,一般鸟类的幼鸟长大以后就离开亲鸟独立生活,而麝雉从出生后一直要在亲鸟的身边足足待上3年。在这3年中,至少有两年的时间,要帮助亲鸟耐心细致地照料在它之后出生的幼小的“弟妹”和守卫巢地,遇到危险还必须挺身而出掩护“弟妹”,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真可谓是“手足情深”!
一般情况下,不满3岁的麝雉幼鸟全部生活在近水的岸边,稍微受到惊吓,它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潜逃。但是,南美洲的河流里栖息着不少残暴贪婪的皮拉鱼和美洲鳄,事实上,麝雉幼鸟下水潜逃往往是见到树上的敌害而引起的,例如遇到成群的卷尾猴袭击等。这时,年龄较大的麝雉幼鸟,会冒着被凶残的皮拉鱼和美洲鳄吞食的危险,奋不顾身地引开敌害,勇敢地从大约6米高的树上跳入水中。这种不惜牺牲自己来求得家庭兴旺发达的举动,在动物世界里是十分罕见的。令人欣慰的是,绝大多数的麝雉幼鸟落水以后,都能够迅速潜入水底,避开凶鱼、恶鳄的攻击。
在强敌遍地的南美洲丛林中,麝雉是弱小“居民”。它们之所以能得到生存、繁衍和兴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中充满“手足之情”。那些“劳苦功高”的麝雉幼鸟,出生3年后已有了“接班人”。于是它们就永远离开原来的家庭,各自物色如意伴侣后开始了新的生活。
麝雉栖息于经常遭到水淹的森林中,不善于飞行,却擅长游泳。它主要以粗糙的树叶为食,也吃一些植物的花和果实等。它的嗉囊特别发达,具有强大的肌肉组织,可以像砂囊一样研磨食物,还会有牛那样的反刍现象。由于吃食太多而发出臭气,使身体带有一股强烈的臭味,所以也叫“臭雉”或“臭安娜”。
麝雉经常组成较大的群体,每个群体共有10—15个不等的成员。它们的势力范围半径为35—40米,如果一个家族越界,会很快引起家族之间的争斗。麝雉善于游泳和潜水,也能飞行,在落地时,头部和尾部一起贴地,然后抖动它的冠毛。麝雉常常在水面上方的树枝上筑巢。每窝产卵2—3枚,卵为黄白色,孵化期为28天。
美洲神话——凤尾绿咬鹃
中文名:凤尾绿咬鹃
英文名:Magnificent Quetzal
别称:格查尔鸟,爱沙尔克鸟,绿咬鹃
分布区域:墨西哥南部、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等地的森林中
凤尾绿咬鹃又被人称为格查尔鸟、爱沙尔克鸟,俗称绿咬鹃、大咬鹃,是濒危鸟类,属于《华盛顿公约》附录第一类保护动物。1872年,凤尾绿咬鹃被封为危地马拉的国鸟。在危地马拉的国旗与国徽上都有一只凤尾绿咬鹃的形象,危地马拉的货币也叫格查尔。
凤尾绿咬鹃在中美洲的神话传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玛雅和阿兹特克文明中,凤尾绿咬鹃被认为是羽蛇神的化身,象征着天国与灵魂,是一种受到尊崇的圣鸟,只有国王和高级祭司才可佩戴有这种长达一公分翡翠般的尾羽。在他们的社会中,绿咬鹃亮绿的尾羽是比黄金还珍贵的物品,严禁杀死绿咬鹃,违者处以极刑。
相传,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凤尾绿咬鹃总是唱着美妙的歌曲,殖民者入侵之后,它们就开始变得沉默。当危地马拉得到解放之后,它们又开始欢歌了。由于凤尾绿咬鹃喜欢自由,所以,如果人们捉到凤尾绿咬鹃,想进行长期饲养,是不可能的,它会在短期内死去。出于这个原因,人们把凤尾绿咬鹃看作是自由的象征。
咬鹃体长38—41厘米,它的脚趾与其他鸟类均不相同:1、2趾向后,3、4趾向前,为异趾形。幼年的凤尾绿咬鹃保留有一双原始的爪,就像始祖鸟或翼龙的爪,成年后消失。凤尾绿咬鹃又叫做“阿兹特克鸟”,是咬鹃中体型最大的,加上尾羽可长达70厘米。咬鹃是色彩鲜艳的鸟类,有着极其华丽的外表:绿色的羽毛,红色的胸部上具狭窄的半月形白环,雄性绿咬鹃还有几只如同凤凰一样平滑且长长的尾羽,是美洲最美丽的鸟类之一。
咬鹃栖息于森林地带,杂食,丛林中的昆虫、水果、青蛙都是它们的食物,也吃植物果实等。其营巢于树洞中。
每年的3—6月,是凤尾绿咬鹃的交配繁殖季节。它们以距地面20—30米高的树洞为巢。雌鸟每窝产2枚卵,卵呈淡蓝色,孵化期约17—19天,幼鸟破壳出世后,双亲哺育3周左右就能独立生活。凤尾绿咬鹃的幼鸟的翅中有一双原始爪,成年后就会消失,这一点和麝雉很相似,说明凤尾绿咬鹃也属于原始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