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共有4种雷鸟,我国有2种,均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在北美印第安神话中,雷鸟是神灵的化身,在空中具有搅动雷电之威力。据说古代印第安人以代表本民族的红白蓝三色描绘出“雷鸟”形象。在欧美的许多魔幻类游戏中,雷鸟也常常出现,是一种会以闪电打击敌人的强大的怪物。
白背大仙——拟兀鹫
中文名:拟兀鹫
英文名:Indian White——backed Valture
别称:白背兀鹫
分布区域:中国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四川、云南、西藏
拟兀鹫为亚洲特有,其爪不锋利,不能活捉猎物,头部和颈部全部裸露,这是它最明显的特征。主要吃动物的尸体,通常生活在离人类居住区较近的地方。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体型大约83—120厘米。头被黄白色状羽和绒羽;头、颈灰色,有裸露区,颈基具白色绒羽组成的翎领。上身为沙白色或茶褐色,具矛状条纹及淡色羽缘,背部呈白色,翅下具白色带。头和上颈裸露,具稀疏的黄色纤毛状羽;脖子的后面有一簇污白色绒羽;肩、两翼和尾暗黑色;下背及腰白色;胸、腹及尾下覆羽暗褐色并具淡色羽干纹。嘴灰绿色或铅灰色。脚暗绿灰色。
拟兀鹫属于群居性动物,成群栖息于开阔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冬日常到小镇和村庄附近活动,在地上或岩坡上进食。白天出来活动,晚上侧在树上休息。飞行速度一般是每小时50—55公里,速度最快的时候能达到每小时90公里。飞行的高度能达2700多米。叫声好像沙哑的抱怨声,见到尸体时发出尖厉叫声。常单独在开阔的低地上空飞翔搜寻食物,偶尔也上到1600米的荒山裸岩地区寻找动物尸体,发现动物尸体后,本来分散寻找食物的个体很快就聚集了起来,一边尖一边争抢,很快尸体便被啄食一空,当地上仅剩下一堆骨头的时候才又各自散开。通常他们不吃活的动物,除非在特殊情况下,一般也不主动攻击人和动物,在食物贫乏和饥饿的时候,也吃蛙、蜥蜴、鸟、小型哺乳动物和大的昆虫。要以动物尸体为食。
繁殖期为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通常把巢建在小镇或村庄附近高大的树上,很少在开阔的农田地区树上营巢。常常数对在一起营巢,彼此离得很近,一个巢紧挨着另一巢,曾在一棵大树上发现有15个巢,以及在一小块丛林内发现了30—40个巢。有时每对也单独建巢。在无外界打扰和破坏的情况下,巢可以多年使用。每窝产卵1—2枚,卵白色,通常没有斑点,有时被有红褐色或红色斑。由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45—52天。雏乌为晚成性,孵出后由亲鸟共同喂养大约90天左右离巢。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德钦太子雪山,山峰海拔高度都在5000米左右,有保存较完好的以高山针叶林为主的寒带原始森林。气候垂直差异很大,呈典型立体气候特征。保护区内有拟兀鹫。云南德钦县城东的白茫雪山自然保护区,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寒带原始森林区,也是云南省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很多拟兀鹫。
天国神鸟——极乐鸟
中文名:天堂鸟
英文名:Birds of Paradise
别称:极乐鸟、太阳鸟、风鸟、雾鸟
分布区域: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伊利安岛
天堂鸟,又名极乐鸟,由于它们生活的地方比较偏僻,人们平时很少看到它们,偶尔会看到它们在天空飞翔时的美丽身影,因此认为它们是住在天国的“神鸟”。
天堂鸟是体型中等型鸟类,身体外形类似椋鸟。嘴形粗短,有些则呈细长镰刀状,在头部及胸部或是翅膀上长出各式各样的饰羽,是燕雀目类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萨克森王天堂鸟身长大约22公分,却在眼睛后面长出两根长约50公分蓝白色羊齿状的旗羽,外型独特,好像三国时吕布的造形。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40余种天堂鸟,在新几内亚就有30多种。它们形态各异,色彩不同,都是非常活泼的鸟。其中,最出色的要数蓝天堂鸟、无足天堂鸟和大王天堂鸟。
蓝天堂鸟的体态非常华美,中央尾羽就像金色的丝线。繁殖期间,雄鸟有时仰头拱背,竖起两肋蓬松的金黄色饰羽;有时脚攀树枝,全身倒悬,抖开美丽异常的羽毛,嘴里不停地唱着爱情的歌曲,吸引附近的雌鸟。
无足天堂鸟,其实并不是真的没有脚,只是它们的脚稍微短了一些。一般飞行时藏在长长的羽毛里,人们看不到而已。无足天堂鸟身材娇小,典雅俏丽,尾翼比身体长2—3倍,因此又叫长尾天堂鸟。
大王天堂鸟的身材不是最大,但它们的性格却非常古怪。因为它们是典型的对爱情忠贞不渝的鸟类,无论雌雄都是这样,一旦两只鸟相恋,就会相伴终生,平时也不吵闹,也不打架。倘若其中一只突然死去,另一只鸟就会绝食而死。它们生性孤独,不愿和别的种群共同生活在一起。不过每当环境有变,它们就会高高地飞在天上,充当迁徙队伍的引路者。
天堂鸟全身长满了五彩斑斓的羽毛,并且具有硕大艳丽的尾翼,在腾空飞起的那一刻,犹如满天彩霞,流光溢彩,祥和吉利。因此当地的居民深信,这种鸟一定是天国里的神鸟,它们食花蜜饮天露,造物主赋予它们最美妙的形体,赐予它们最美丽的霓裳,为人间带来幸福和祥瑞。不过,也正是因为它的美丽为它们带来了杀身之祸,西方国家利用它们的尾羽做装饰,导致它们被大量捕杀。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当地的土著人在一边捕杀这些天堂鸟,一边对这些天堂鸟又十分尊崇。每当盛大节日庆典,土著居民们就会戴上用绚丽的天堂鸟羽毛制作的头饰,载歌载舞,多姿多彩,欢乐喜庆。在他们看来,这样会受到上帝的恩赐,会有好运。
菲律宾的国鸟——食猿雕
中文名:食猿雕
英文名:Pithecophaga jefferyi
别称:菲律宾鹰
分布区域:菲律宾吕宋岛、沙马岛、雷伊泰岛、民答那峨岛
食猿雕是菲律宾的国鸟,食猿雕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猛禽之一,体长为85—95厘米,体重3.6—4.2千克。在它的头部的后面,生有许多长达9厘米的矛状或柳叶状冠羽,当其发怒的时候,这些冠羽都高高地呈半圆形耸立起来,加上短而侧扁的巨大钩嘴和黑色的脸部,就构成了一副极其凶狠而古怪的面孔,令人望而生畏。目前仅存不到500对,主要集中在棉兰老岛的热带雨林中。食猿雕是目前世界上最稀少的雕类之一,属于大型雕类,被人们称为是世界上“最高贵的飞翔者”,有“雕中之虎”的美誉,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之中。属于大型雕类,是世界上体型最大、数量最稀少的雕类之一,目前正处在绝迹的边缘。
食猿雕生活在在菲律宾的吕宋、萨马、莱特和棉兰老等岛屿,分布比较零散,是菲律宾热带雨林地区的特产动物,因此,也被称为菲律宾雕。食猿雕不愧是森林中的霸王,它长有短而宽的翅膀和长长的尾羽,能够快速飞行,并突然增加速度,所以食猿雕特别适合在森林中活动。很多时候,它都是在树冠之中隐蔽地飞行捕食。而当它需要从一个山谷飞往另一个山谷时,它就会在森林树冠的上方采用翱翔的飞行方式。
食猿雕的生存与热带雨林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只有热带雨林才能提供它所需要的食物和营巢环境,所以随着热带雨林面积的不断缩小,食猿雕野外数量的下降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事实上,在本世纪初,热带雨林仍然是覆盖菲律宾群岛绝大部分地区的优势植被。据估计,在人类到达之前,除了吕宋、棉兰老岛的松林,沿海的红树林以及受火山、旋风干扰的一些地区外,整个菲律宾群岛都被热带雨林所覆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菲律宾国土仍有50%—70%为热带雨林所覆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重工业和农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开始对热带雨林进行开发,拉开了砍伐热带雨林的序幕。以后菲律宾热带雨林的面积逐年缩小,1971年为国土面积的44%,1976年为38%,1982年为20%,到了90年代,几乎所有低海拔地区的原始森林都被砍伐殆尽。只有高海拔地区的一些苔藓林幸运地保存下来,但这种森林中的树都比较矮,不适合食猿雕营巢,其结果必将导致食猿雕的濒临灭绝。
棉兰老岛过去拥有菲律宾保存最为完好的热带雨林,也是食猿雕种群数量最多的一个岛。但是,由于近40年的不断砍伐,棉兰老岛的森林破坏很大,被分割成许多小块。所剩无几的食猿雕也只能残存在这些小块林地中。由于种群之间彼此隔离,因而更容易受到损害。
除砍伐森林外,人类的狩猎捕杀也是导致食猿雕濒危的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食猿雕的繁殖期较长,在巢中逗留的时间也较长,这使得人们能够轻易地猎取它们。即使是在天空中翱翔的时候,食猿雕也会因为飞行速度缓慢而遭到射杀。栖息在村庄附近的食猿雕有时会捕食小猪、小狗一类的家畜,这更成为当地山区农民猎杀它们的一个借口。
科学家发现食猿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1894年,英国一名博物学家在对菲律宾萨马岛的热带丛林进行考察时,首次发现了一种性情凶猛、喜欢捕食猴子的食猿雕,采集到了它的标本,经过认真研究,于是把它命名为食猿雕。但是,从那时到现在,这种珍贵的动物却一直没有摆脱逐渐走向灭绝的命运。
从前,食猿雕曾经是热带丛林广泛分布的种类,只是后来它们的栖息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幼鸟被大批捕捉贩卖,才使它们的数量急剧减少,成为世界上最稀有的鸟类之一。据专家估计,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棉兰老岛的食猿雕尚有300只。1982年,生活在莱特岛上的食猿雕数量之少已经不能维持一个长期繁殖的种群。而由于种群隔离,萨马岛和棉兰老岛的食猿雕也不可能迁入莱特岛。1985年,分布在菲律宾吕宋、萨马、莱特、棉兰老等岛屿上的食猿雕总数已经不足3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