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员工在工作劳累之时,会产生抱怨情绪,管理者一定不能忘了在工作之余做些善后工作。比如,员工辛辛苦苦加完班后,管理者可以说些暖人心的话,比如:“辛苦大家了”、“让你们受累了”,等等。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慷慨解囊,请员工吃顿饭、出去玩玩等。中去!
优秀的管理者不用把全部精力放在抓员工的工作上,只要抽出一部分时间来做员工的善后工作,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员工自然会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中去!
8.怀感激之情,念元老功勋
人的黄金期短短二十年,员工的更新换代不可避免。新员工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提升了效率和技能,促进企业发展。这时管理者又该如何对待老员工呢?一脚踢开吗?显然不可以。
一位渔民靠打鱼为生,他每天都能够捕到很多鱼,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而这与他养的一群鸬鹚十几年如一日的辛苦劳作是分不开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群鸬鹚一天天衰老,它们的动作明显变得缓慢,捕鱼量达不到渔民的要求。于是,渔民买回了好几只小鸬鹚,在教会了它们一些简单的捕鱼技巧后,便带着它们出海,让它们和老鸬鹚一起捕鱼,学习老鸬鹚的经验。
小鸬鹚们不仅聪明灵巧,而且非常擅长学习,没过多久就掌握了捕鱼的全部本领。它们把捕鱼当成了一种乐趣,在海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本领。就这样,渔民每天的捕鱼量又开始增加。
这时候,老鸬鹚的生活却一天比一天糟糕。它们不仅得不到小鸬鹚们现在的待遇,而且面临着生命危险。因为它们发现,渔民已经开始用它们做下酒菜了——每隔几天,就会有一只老鸬鹚被宰杀。
一天,活着的几只老鸬鹚集体绝食,这令渔民感到奇怪。不过,渔民并不在意,因为他已经确定了它们的死期。然而,接着发生的事情让他措手不及。
这天,渔民仍然像往常一样带着鸬鹚出海。到了捕鱼地点时,小鸬鹚不再像以前那样争先恐后地跳下水去捕鱼。于是,渔民开始驱赶它们,但它们仍然不愿意下水。
渔民生气了,不满地对小鸬鹚们说:“你们为什么变得如此懒惰呢?我让你们吃得好、住得好,你们就这样报答我吗?”
渔民的话刚说完,一只小鸬鹚就说话了:“您对我们的确不错,但我们从老鸬鹚的身上看到了我们以后的命运。您既然现在这样对它们,以后会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对我们呢?”
聪明的管理者是不会像渔民这样的,他们懂得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内涵。
香港北角的长江大厦是李嘉诚拥有的第一幢工业大厦,也是他赢得“塑胶花大王”称号的根据地。一次,香江才女林燕妮准备开办广告公司,四处寻找办公地点。她跑到长江大厦看楼时,发现李嘉诚竟然还在生产塑胶花,不禁暗暗惊讶,且大惑不解。
因为那时塑胶花早已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再说,长江实业在李嘉诚的领导下,在地产和股市上的发展可以称得上如日中天,盈利十分可观。就算塑胶花有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来说,增之不见多,减之不见少,并没什么大的关系。
林燕妮思之再三,终于明白了李嘉诚的用心,“不外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
为此,林燕妮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长江大厦租出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仍得以被安排在大厦里干管理事宜。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
林燕妮的看法很有道理,李嘉诚确实很念旧,对那些曾帮他打过天下的老员工们,他感恩不尽。
一次,有人问李嘉诚为什么还背着老员工这个包袱。李嘉诚说:“一家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辈,我们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那人赞叹道:“李先生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在当今香港,不少老板等员工老了便一脚踢开,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厂生活,现在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包下来。”
李嘉诚急忙解释道:“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现代企业的观念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
也许有人会用“冠冕堂皇”一词来形容李嘉诚这番话,并认为他这么说不过是在收买人心。其实,我们可以不必管他怎么说,只看他怎么做。他为老员工安排出路,总是实实在在的事。不管他这么做是真心实意,还是收买人心,都对员工有实际的好处,当然也对他的事业有好处,使别人真心实意地跟着他干。但是,一般的老板只想利用员工,并不愿为员工利益着想,一有不利,就把员工当包袱甩掉。面对这样的老板,员工如何敢将日后的前途托付给他?员工就会只想为自己谋出路,有力也不愿使出来。这样对谁有利呢?不过是一损俱损罢了!
感激元老功勋、善待老员工,不仅体现了企业的人文关怀,还会更安定新员工,让他们毫无保留地将前途托付于企业,努力工作。功利地利用员工,只会激起新老员工的反感。
9.以诚换诚,留住人才
一个普通人如果做到对人真诚,就会结交很多朋友;一位管理者如果能够真诚地对待员工,那么,他就会长久得到有才之士的真心辅助。
三国时期,关羽失守下邳后,与张辽约法三章:“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等张辽转告曹操且曹操答应后,关羽这才向曹操投降。
曹操自关羽“温酒斩华雄”后,就对关羽非常赏识。如今关羽来降,曹操很是高兴,亲自到辕门外迎接。关羽下马入拜曹操,曹操“慌忙答礼”。接着,关羽说道:“我是败兵之将,承蒙不杀之恩。”曹操回话说:“我一直羡慕你的忠义,今天有幸与你相见,我的愿望终于得到满足了。”关羽随后提及与张辽约法三章的事,曹操一律答应。
入营后,曹操设宴招待关羽。第二天,曹操便班师返回许昌。关羽替两位嫂嫂整理车子,亲自护行。天黑后,曹操在驿馆歇息,将关羽与刘备的两位夫人安排在一个房间里住。不料,关羽手持蜡烛站在房外,通宵达旦,毫无睡意。曹操见关羽如此,对他更加敬重和佩服。到了许昌后,曹操拨了一座府邸给关羽居住。
关羽安顿好后,随曹操朝见了献帝,献帝封他为偏将军。第二天,曹操大摆宴席,文臣武将欢聚一堂。曹操把关羽当作客人招待,让他坐在上席。宴罢,曹操又送了些绫锦、金银器皿等物品给关羽。不仅如此,自从关羽到了许昌后,曹操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地招待关羽。另外,曹操还送给关羽十位美女。关羽毫不动心,只让她们服侍两位嫂嫂。
一天,曹操发现关羽身上的绿锦战袍已经破旧,于是赠给关羽一领合身的战袍。又一天,曹操请关公参加宴席。宴罢,曹操送关羽出府,见关羽的马很瘦,问他原因。关羽答道:“我的身体很重,这匹马载不动我,所以它总是这么瘦。”曹操立即令左右牵来一匹马。只见这匹马“身如火炭,状甚雄伟”。曹操指着它对关羽说:“你认识它吗?”关羽说道:“这不是吕布所骑的赤兔马吗?”曹操回答说是,然后将马和鞍辔一并送给了关羽。
关羽是重情重义的人。尽管曹操如此厚待他,他还是不愿意为曹操效力,并最终回到了刘备的身边。
为了留住关羽,曹操采取了以诚相待的方法。不管他是否留住了关羽,这种做法值得借鉴。赤壁之战后曹操败走华容道,幸亏守华容的关羽念及旧恩,放了他一马,否则哪会有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
西汉高祖刘邦,也是以诚留人的典型。他以自己的诚意留住了一代帅才韩信。
韩信是淮阴人。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饱受饥饿寒冷之苦。长大后,由于生得瘦弱,与母亲寄人篱下,不仅不能养家糊口,还受人欺辱,过着凄苦的漂泊生活。
后来,他持剑从戎,跟随项梁。项梁败后,他又跟随项羽。然而项羽并没有重用他,只让他在营中担任小小的郎中。韩信数次献策,项羽都不采用。于是,在汉王刘邦人蜀后,他立即逃离楚地,投奔汉王。
韩信人蜀后,仍然没有得到重用,不久,韩信等人失职,被判斩刑。与他一起失职的人都被斩首后,轮到他时,韩信抬起头对监斩的滕公说:“汉王不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斩壮士呢?”
滕公感到很惊奇,看韩信的相貌,发现他气宇非凡,就释放了他。其后,滕公与韩信交谈,发现他的确是个人才,于是高兴地向刘邦推荐。
刘邦并没有看出韩信有什么本事,可又不愿意辜负滕公的苦心,于是封韩信为治粟都尉,管理军中粮草。
丞相萧何因公务认识了韩信,也发现韩信是个奇才。
刘邦引兵到了南郑后,众将士因为很久没有和家人相聚,只能通过唱歌来表达思乡之情。不久,军中开始出现将士逃跑现象,而且越来越严重。由于韩信认为,既然丞相萧何知道自己的才能,肯定向刘邦推荐过多次,但自己始终没有得到重用,肯定是刘邦不想重用自己,于是随其他士兵一起逃离。
萧何听说韩信逃离后,还没来得及向汉王禀报,便策马亲自去追韩信。这时,有人向刘邦报告:“丞相萧何逃跑了”,刘邦一听,顿时大怒,却又不知道如何是好。
一天后,萧何前去拜见刘邦。刘邦见了萧何后,又怒又喜。怒的是萧何作为丞相竟然逃跑;喜的是萧何又回来了,不用再担心没有左右手了。
刘邦问萧何为何逃跑。萧何答道:“臣不敢逃跑,臣在追逃跑的人。”刘邦问他追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
刘邦生气地骂道:“营中逃跑的将领有十几人,你都不去追。韩信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治粟都尉,你却要去追他。你一定在欺骗我。”
萧何解释道:“将领失去了以后容易再找到,但像韩信这样的人,很难在国内找到第二个。大王如果只想在汉中称王,可以不用此人;但大王如果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之外没有人能够辅佐。希望大王能够仔细考虑。”
刘邦说:“我当然想图谋东方了,不想在此长期停留!”
萧何说道:“既然大王有这种念头,就一定要重用韩信。只有这样,韩信才会留下来;否则,韩信最终还是会逃跑的。”
刘邦说,那我就封他为将吧。萧何说,封他为将是留不住他的。于是刘邦改口说,那就封他为大将军吧。萧何说,太好了!
随后,刘邦准备召见韩信。这时候,萧何又说:“大王一向不注重礼貌。如今要封大将军,却像呼唤小孩一样,这正是韩信要逃走的原因。大王如果真心封他为大将军,就要选择一个好日子,行斋戒之礼,设置坛场。待各种礼节都完成后,才可以行事。”刘邦答应了萧何。
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后,与他谈论天下大势,问道:“丞相多次在我面前提到将军的才能,不知将军能够教给寡人什么计策呢?”
韩信答谢刘邦的知遇之恩后,问道:“如今能够与大王争夺天下的人,是项王吗?”刘邦回答说是。韩信又问:“大王认为自己的勇悍、仁德与项王比起来如何?”刘邦沉默了很久,回答说不如项王。
随后,韩信为刘邦具体分析了项羽的为人和当前的形势。他说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背信弃义,属名不正言不顺,他建议刘邦入武关以后,“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使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刘邦听了韩信的这番议论后,心中大喜,认为早得韩信就好了。
后来,在刘邦与项羽的持久战中,韩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刘邦最终能够战胜战无不胜的项羽,就是因为有了韩信这位军事奇才。
管理者在挽留人才的时候,一定要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诚意。被挽留的人才在感受到了这种诚意后,如果没有特殊原因,自然会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