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华
《农村经济创新分析》(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这部凝结了国风博士8年心血的理论专著一经问世,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关心“三农”问题的学者、专家、管理者、决策者的极大关注。
一本关于农村经济的理论著作,何以引起人们的巨大兴趣?关键在于作者在既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备丰富的实践基础的前提下,紧紧地把握住了“创新”这个永恒的时代主题。
虽然“创新”这个词语最早见之于20世纪的20年代,但是,江****同志却把“创新”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赋予了它新的含义。江****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江****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理论创新”的一个范例。他的这一“理论创新”的新思想,同时也给全国的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基于此,长期从事农村经济问题研究和农村政策研究工作的国风先生,对中国的“三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这项研究占去了他整整8年的业余时间和节假日。
国风先生的著作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迅猛发展的根本——源于创新。在本书中,作者借鉴国外创新理论的真知灼见,运用本人掌握的各种数据史实,对中国农村改革创造的奇迹,从千头万绪的农村经济问题中,概括出了制度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3个不同于过去一般学术著作中的泛泛之论的精辟结论。立意到位、认识深刻、内容充实,有很强的说服力。创新是实践的提升,实践又是创新的始点,一部好的理论专著,必然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而作者,恰恰两者俱备。缺乏实践,理论便是苍白无力的;而缺乏理论,实践也只是事物的堆砌。这是本书能够成为优秀之作的重要原因。
新世纪的前20年,我国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党中央所确立的伟大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尽管中国的农村改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原因以及农村在执行党的政策中的种种弊端,又加上全国13多亿人口大多数都在农村,所以存在的问题还是相当严重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虽然实现了平均纯收入的恢复性增长,但地区间、农户间却极不平衡,沿海许多地区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3500元以上,而中西部一些省份还在1500元(甚至更低)左右徘徊;农村还有30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有6000万人刚刚跨过温饱线,而且极不稳定;为农村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乡镇企业,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茫然不知去处;农村的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和城市的距离越来越大……所有这些,表明农村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非常艰巨。作为一位长期从事农村经济研究工作,并且始终关注“三农”问题的学者,作者是深知其中三昧的,因此,他认为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只能是治标的权宜之计,而非治本的良久之策。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作者从制度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3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的战略与策略,既有准确的宏观分析,又有中肯的微观方略,使人耳目一新。因而本书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对进一步深化农村的各项改革必将产生巨大的助推作用。
(原载《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7月4日。
作者单位是山西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