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廷刘光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一发而不可收,以汹涌奔腾之势,直指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最终取向。整个农村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包括制度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这个创新体系展开和深化的过程,就是整个农村改革全面推进的过程;这个创新体系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形成雏形的过程。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国风同志的新著《农村经济创新分析》即是站在创新理论的前沿和高度,以全新的视角系统研究分析农村经济由改革促创新、以创新求发展的推进过程和发展轨迹,进而把农村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一、关于制度创新
在农村各个领域的创新中,制度创新由于有其特殊的政策、经济和文化背景而尤为重要。生产经营制度的创新,也是农村经济制度创新的开端。如果从创新意义上分析中国农村改革,则制度创新是其他创新的前提,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一,制度创新是其他各项创新的基础,没有制度创新赖以形成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机制,其他各项创新就没有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其二,制度创新的进展和深度,决定了其他各项创新的进展和深度。无论是结构创新、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都只能在制度创新提供的环境中施展。农村改革与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农民从制度安排上成为名副其实的生产经营主体,进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才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创新,逐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体制障碍和深层次矛盾。作者的制度创新分析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揭示了中国农村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整个过程和基本轨迹。
二、关于结构创新
“结构创新分析”,主要是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经济结构的创新。农村经济结构的创新是通过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来实现的,主要解决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由数量扩张向提高质量效益转变的农业升级转型问题。
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要放手发动农民群众去实践、去创造。同时发挥引导服务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互补作用,抓住几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不断向前推进。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带动结构调整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二是加快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优质化。三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为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四是加快发展畜牧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加农民就业。五是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六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镇,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
制度创新与结构创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理论上来说,制度创新是结构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结构创新是制度创新的逻辑必然。正如农村经济的制度创新一样,农村经济的结构创新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作者对两者的内在联系及因果关系做了详细分析。
三、关于技术创新
在建立稳定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新体制后,推进技术创新应成为政府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主要政策取向。加速农业的技术创新,便成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必须把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结合起来,使技术创新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推进农业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通过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历程,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分析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得出这样的结论:创新是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共出现过3个方面的大的创新,即制度创新、结构创新和技术创新,每一次创新的出现,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现一个大的跨越。制度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三位一体,构成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体系的完善的创新机制。农民群众是农村经济创新的主体,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创新,必须充分发挥和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
(原载《经济参考报》,2003年6月18日。
作者单位分别是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