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河北省的徐水县,只一个1947年,我们打过三次。第一次打徐水出了点问题。选择的冲锋路线不好,部队在大水渠后面堆集着。前面是一片开阔地,毫无遮挡,敌人的机枪像泼水一样扫射过来,我们已经发起两次冲锋,死伤无数。这时候指挥员就应该到前沿再观察一下地形,可以改变冲锋路线,组织火力压制住敌人的火力,甚至还可以请求炮兵支援。不,什么也不管,只是一个字“冲”,或者“给我冲”,“再冲不上去,提头来见!”
团指挥所的通讯员,顺着水渠爬到二营营长跟前说:“团道长命令你们再次发起冲锋,再冲不上去,要你提头来见!”
二营长低着头,后来对那通讯员说:“回去报告团首长,就说我牺牲了。”
说完他站起来,也就是一秒钟,他就被敌人的机枪打倒了。
这时,二营的教导员爬到那通讯员身边说:“回去报告团首长,就说我也牺牲了。”
教导员说罢,也站起身来,立即也就中弹身亡。
这个通讯员吓坏了,挤在水渠后面的战士们都吓坏了……
(二)
到了最后一次打徐水,是第三次打徐水,这只是围点打援。围是围保定,打增援保定的敌人。罗历戎带领他的暂编第三军,从石家庄出来去增援保定,走到定县清风店,被我们包围了。
我们从徐水城下出发,二百五十里赶到清风店,主战场在西南合。我们到达西南合西面二里路的一个小村,忘记它的名字了。当时已经傍晚,前头枪声大作,传下来:“往后传,上刺刀!”二百五十里路,一天一夜赶到,中间不休息,就像小跑一样。到达前沿,连撒泡尿的功夫都不给,更不要说吃饭、喝水,稍事休息了。古来没有这么用兵的。
常言说,府到府,三百五。保定府到正定府,至少三百五十里。清风店在两个府的正中间。当时传达说,敌人正在构筑工事,所以要尽快突击。他构筑工事说明他走不了了,你着什么急。石家庄几乎已经是一座空城,无兵可派,保定的敌军不敢出来,难道是怕有人会增援清风店吗?莫名其妙。战后才知道罗历戎原本是我们的高级首长在黄埔军校的同学。既然是老同学,为什么不身入重围去见他一面?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难道是怕死吗?罗历戎当时已身陷重围,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时候,还不敢同他见面吗?三岁小孩都知道,我们有能力消灭他。然而,战而胜之离着不战而胜差远了,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团,投入战斗前有两千多人,一个参谋告诉我是两千三百。两天战斗后撤下来,一个很小的场院都没有站满,不足五百人。出发过后,连长在前面走,后面紧跟着就是油桃子,即炊事班。那是一次胜仗,而且是大胜仗,消灭敌人一个军。胜利以后的部队应该是欢声笑语,情绪高涨才对呀。那次胜利以后,当我们离开战场的时候,人人都低着头,不吭气,没人说话,一句话也没有呀!
多年以后,有一次,在北京,几个参加过清风店战斗的老战友,说起那场景,整个部队都低着头走路的情景,几个人都落了泪。从来人们都是描写战斗的轻松,胜利的喜悦,谁提到过胜利以后的深深的悲伤。我现在把它写下来,这是因为我要不写下来,以后就没人知道了。这篇文章,“我所经历的战争”,许多年前我就想写,这么一篇短文,我已经起草五遍了,今天决心把它定稿,抛出去。
(三)
1949年4月,我参加了解放太原的战斗。后来转业我又被分配到太原工作,然而,历次纪念太原解放的集会,我从来都不参加,说起来是不喜欢抛头露面,实际上是内心里隐藏着一个深深的历史观点,我认为太原城就用不着打。这一类的话,早就想说,是不敢说,怕犯了众怒。现在老了,说说也无妨。
攻打太原前,师部驻小店。我们团驻太原南面汾河边上的大王村。4月24日,黎明前,我随当时的五七九团一营指挥所前进到太原城下,我们的任务是攻打太原的大南门。太原的大南门,城门楼非常高大雄伟,城门洞子都填实了,炸不开。没办法,天明后才命令小店方向的榴弹炮团集中打大南门东边的一处城墙。城墙被炸开一个缺口,我们就从这个缺口处,爬上太原城墙。
我们团的一营一连是尖刀连,连长的名字我忘了,指导员叫刘子威。我带着几个宣传员作战场鼓动,紧随在一连之后。我的一个宣传员叫马维的,是从缺口往上爬时,被炮弹的气浪掀翻,滚到城下的。我怀疑是自己人的炮弹,大炮没停就命令尖刀连冲锋。当时,马维已经不省人事,他被救护队抬上担架,到了绑扎所,他醒过来,一检查,浑身上下没有一点伤。战后我们团的政治主任姬长馥,坚持给了马维处分,开除党籍,从排级降为战士。被气浪轰晕,这样的事情并非罕见。当时的人们都看过西蒙诺夫的《日日夜夜》,《日日夜夜》里面就有这样的事例。《日日夜夜》里面没有给那个战士处分,我们的马维却不能饶恕。马维后来分配在包头当工人。许多年后,在火车上我遇见了他。他是我的宣传员,见了我满肚子的怨屈,说起来没完。我说,处分你我也有责任,我不是没争,我争了,没争过。姬长馥是个貌似精明的蠢人,我有什么办法?我什么时候想起马维来,总觉得对不住他。
我登上太原城墙之后,才发现太原城墙非常厚,坚固之极。城墙上可以开汽车,此时已经挖了许多交通沟。我跳进交通沟后就伸着脖子往城里看,当时城里的枪声非常密集,就像炒豆子一样。有人拍我的肩膀,说:“姿势低点!”我回头一看是一营副营长王金月。他向西边交通沟跳过去,他劝我姿势低点,他却没有做到。他后来就牺牲在太原城头上。
进了城里,从柴市巷、帽儿巷往北推进。姬长馥喊我:“林鹏,你负责接收俘虏。”这时我注意到有大群大群的俘虏从北边街道里押送过来。我就找一个大院,把俘虏们赶进去,我对他们说:“不要乱跑,先在这呆一下,一会儿后面的部队把你们押关俘虏营……”这时候,有一个敌军的青年军官,挤过来向我敬礼。俘虏兵们穿的都是黄色的破破烂烂的军装,这军官穿着深绿色呢子军装,十分整洁,人也很精神。他对我说,“长官,我不是俘虏,不应该把我当俘虏。”
“那你是什么?”我笑了。
“长官,我是信使。”
“什么信使?”
“我是太原守军司令部的参谋人员,司令部长官派我出城去见徐向前司令。我带着有正式公文,给徐司令的信。”
“你为什么还在城里?”
“昨天晚上把信交给我,城门不能出。我要求守门的营长将我缒城,他说不敢,他要请示。等他请示完,你们的总攻已经开始了,我没法出城。”
他把一封信交给我,我见是一封表示决心无条件投降的信。司令官的名字我忘了,副司令是孙楚。因为古代有个孙楚,这名字好记。正在这时候,我们的团长杨森和政委刘国辅走过来了。我就把信交他们看,他们看了大声说:
“晚了!”哈哈一笑就走过去了。我把这封信又交还给那个军官,我说:
“这封信已经不起作用了,但是,它对你很重要。你带着这封信,到俘虏营说明情况,它可以证明你的身份。”
杨森说“晚了”这话没错,是晚了,晚了几个钟头。不过将来的历史学家们会怎样说呢?你说晚了,历史学家有可能说,不是他晚了,而是你总攻太早了。总是着急,心急火燎,迫不及待,大概就是怕太原城一夜之间会跑掉吧。也不能说,历史都是一笔糊涂账,不能吧。难道人世间就再没有一个清醒的人吗?
我们团的任务是攻打到省政府门口,当时挂的牌子是“绥靖公署”。门前有两个大地堡,正面还堆放了许多沙袋。我到达大门口时,大院里面还有枪声。我说要到院里看看,姬长馥这时也到了沙袋前,他说:“不要进去。里面是六十四军的任务,不要发生误会。”他不让进。大院里的枪声渐渐稀落,最后停止了。姬长馥对我说:“林鹏,我年轻时在太原上学,我领你逛逛太原吧。”
说着他就领着我,东拐西拐到一条街,他说:
“林鹏,这就是有名的太原柳巷。”
柳巷满街都是杂物,一队一队的面黄肌瘦的俘虏从大街上快步走过。我看见一个砖木结构的小楼起火了,我们通过时,烤得我脸生痛。地上有一个被踩扁的刺刀鞘,这东西我印象很深,一定是很多人从这里跑过来跑过去,才把它踩扁的,这是当然的。
下午3点,也许多点,我跟随姬长馥又从城墙缺口下来出城,到了杨家堡。路上姬长馥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他对这次胜利评价甚高,他说:“全华北彻底解放了。”话倒没错。我说:“将来历史学家怎么写,还不知道。”他说:“管历史干什么,咱们只管打仗。”他说的话又对了。他总是对,所以他后来当军政委。我总错,所以我永远上不去。当时我的真实想法很简单,如果晚一天总攻,这仗就可以不打,王金月也就可以不死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策!诸如此类的话,他们不知道。
面对着姬长馥这样的人,我有什么可说。
(四)
究竟仗是怎么打的,谁知道。就以1948年年底为例,先打八达岭,同傅作义的主力顶牛,毫无结果,退下来,朝北退。到了雕鹗一带,忽然一个命令,四天六百里,直奔灵寿,说是“保卫石家庄”,可并没有人进攻石家庄,就说保卫西柏坡也行,可也没有人进攻西柏坡。后来知道,只是鄂友三的骑兵团,从北京向南突进到保定南,当天就回北京了,有人却以为要进攻西柏坡。
我们在灵寿自然没事干,不几天又急行军,差不多原路返回来。在新保安包围了傅作义的三十五军。十二月底消灭了三十五军。此时四野已经入关,该打北京了吧,不,一个命令,四百多里,不休息,刮着大风下着大雪,急行军去打大同。大同又跑不了,着什么急?
怀安县境内有一段红土路。下了雪,这种土成了粘土,战士的鞋底上结成一个大疙瘩,走不动路。不时有战士坐在路边,脱了鞋,用刺刀砍自己的鞋底,“咔咔”之声不绝于耳。因为从未有这种事,所以骂着,笑着,打趣着。到聚乐堡,还没有睡一觉,又来了电报,原路返回,打北京。
1949年元月二日黎明时,我们到了昌平,我们团驻在马池口。
这能叫指挥吗?这不是折腾人吗?部队里干部战士讲怪话,骂大街……部队里至少有一半是病号。当时连个阿司匹林片也没有,硬着命挺着。说什么战略战术,英明伟大,我不佩服。我当时不佩服,过后也不佩服。各种各样的宣传品,由你瞎编,我知道,我不佩服。
1948年,这一年,我们沿着长城,从西向东,然后围绕着北京绕圈儿。到了秋后十月间,打八达岭,叫做八达岭战役。那是一系列的战斗,主力碰主力,不分胜负。新华社记者张帆写的报告文学,标题是《万里征战长城线》,其实,1948年,这一年,我们部队行军一万三千里。刘绍先政委对我说,他有日记,他逐日加过行程里数,是一万三千里。
1949年1月2日,在南口下车时,天已大亮。我看见我们部队的人们都没有正经颜色,都和土块一样。我想,这样的部队怎么打仗。我们团的驻地是昌平县马地口村。在这里所有的人都病了,我也病了,发烧,头疼,没有药。卫生员只有外科药,没有内科药。我的战友们对我说:“林鹏,你已经在炕上翻过来倒过去,哼哼了三天三夜啦,快起来吃点东西吧。”
我那年虚岁二十二岁。我没有结婚,没有子女拖累我不怕死。其实,死倒比较简单,这行军的艰苦难比死难多了。罗瑞卿、杨得志都到昌平来了,给我们师的指战员做战斗动员报告,他们慷慨激昂,部队的情况,他们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或不甚清楚。战斗力低到不可想象了,一个连队至少有一半是重病号。
不过,我没有失望,总算有了一个和平解放的地方——北京。2月末,东北野战军政治部招我们团的营以上干部参观北京。北京是个有文化的地方,给我的印象极好。人们有礼貌,商铺讲信誉,饭馆里的饭菜,又好吃,又不贵……
我有意把打太原的事,放在打北京之前,这是故意的。不是记忆有误,大概就是为了这个比较快乐的结尾吧,就此打住。谨以此文纪念无数的我的光荣牺牲的战友们,安息吧。
2005年10月1日于北京蓝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