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英、美、日、德、法等帝国主义国家肆意进入中国境内,并进行着肆无忌惮的争夺中国国土的斗争。后来,中国发起了很多反抗斗争,取得了一些成果,也得到了一些认识。天平天国革命运动后,洋务派兴起,国内著名人士首次认识到了中国知识的贫乏,因而就标新将新学,办起了许多新学堂。
李四光自幼就在父亲的私塾里面读书,长大后更是想要汲取知识的营养,于是在14岁那年,李四光毅然告别了父母,只身到武昌高等小学堂进行求学。
走进学堂,努力学习
在新学堂里,李四光如饥似渴的吮吸着新知识。
1902年的中国已经被外国人侵入太久,西方许多强大的国家都对我国的城市进行争夺、抢占,武汉也不例外。在这样一个尴尬时期,两湖总督张之洞真知灼见,极力复兴学问。在他心中,当时的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才”,所以,一定要“选真才,择时用”,而且他认为“小学为当务之急”。于是,他在武昌开办了一个高等小学堂,用来选拔、培养中国有用的人才。
李四光知道这个消息后,当然不愿意放过这次机会。于是,他告诉了父母自己的心愿。从父母口中,他得知父母早在他12岁的时候就想送他求学深造了,只是源于家中实在没有供他乘船、上学的经费。然而,这次孩子主动提了出来,父母说什么也要支持他的决定。于是,父母夜里商量好,第二天,父亲就到处奔走,向亲友借钱;母亲也连夜给李四光缝制棉袄、准备行囊。
就这样,父母就为李四光准备好了可供踏上求学路的一切。李四光不舍父母,然而,他毅然告别村庄,离开父母,踏上了追寻知识的道路。很快,李四光就来到了武昌,下船以后,他一边问路,一边赶路,很不容易才找到武昌高等小学堂的报名地。李四光激动不已,他颤抖着拿出了自己剩余不多的钱买到了一张报名表,终于,在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意外之后,李四光顺利报了名。
看着自己辛苦走过的路,看着父母为自己奔走凑集的钱,看着自己改写成功的名字,李四光心中高兴不已,充满了希望。
然而,事情并不是那么顺利,虽然李四光在入学考试的时候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但是主考官却因为李四光是一个农村穷孩子而不太愿意录取他。好在学堂中有一位张先生不舍得放弃有才学的李四光,便极力向学堂当局推荐说:“这个孩子是我老师的儿子,自小就聪明好学,读书非常用心……我们不该放弃这样的人才啊。”在张先生的保荐之下,李四光才得以最终“顺利”地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学堂。
入学后,李四光得到了学生住宿、伙食、学习用品和每月六块大洋的补给。于是,他高兴地给父母写信报喜。接着,就开始了他辛勤努力的学习生涯。学校里面开设的课程很多,包括读经、修身、算术、中文、历史、地理……,李四光把每一门功课都学得很好。
争取权利,实现留学梦
“第二高等小学学生李四光……官费派往日本留学,以资造就。”
进入学堂以后的李四光不仅努力将功课学得很好,而且还要求自己保证每次都能够取得前几名的好成绩。因为当时学堂创办人张之洞有这样一个规定:凡考试名列前茅的优秀人才,都可以保送出国留学。第一名送往美国,第二名送往英国,第三名送往日本。
然而,尽管用心学习的李四光每次都得到第一名,但是保送的名额每每都没有他。起初,李四光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只想着自己要努力学习。可是,几次落榜后,他就怀疑了。于是,李四光就向当初力保他的张先生求问。张先生也很无奈,只能如实告知:“没有其他的原因。你看送出去留学的学生哪一个不是家里面有钱有势的啊!你的父亲是一个穷苦教书人,哪能轮得上啊?”李四光听后,非常愤慨。张先生劝慰他说:“只要努力,将来也是一样可以比他们有出息的。”面对这种不公平,相信不管是谁都不能忍受,更何况年少气盛的李四光呢?就这样,一心求学的李四光离开了学堂,想要独自踏上留学道路,他心想:他们不派我去,我就自己去。只要能够读书,哪怕边上学边做苦工也愿意。可是,留学哪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呀。李四光很快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又回到学堂。谁知道,学堂被李四光的这种行为激怒了:“我们要开除你,你享受着学校的一切费用和教育,竟然想要逃走吗?”李四光毫不害怕,他据理力争:“学堂规定了成绩优秀就可以被保送出国,我每次考试都得第一名,为什么这么多次,出洋的名单上就是没有我呢?”学堂当局无理以对,但是也坚决不同意他的看法。张先生赶快为李四光争取:“李四光也是求学心切,而且学习确实优秀,暂缓追究,先不要责难,且让他再考一次,若还能够考得第一名,就考虑让他出洋吧。若是落榜,那就是他自己不争气了,到时候再除名也不迟啊。”学堂当局碍于面子,只好如此收场了。李四光安下心来,更加用功地学习,又一次考得了第一名,终于为自己争得了留学深造的机会。然而,学堂保举还是不那么心甘情愿,将本该送往美国的李四光送往了日本。
即便是这样,李四光也非常高兴了。想着父亲跟自己讲过的中华民族甲午海战失败的耻辱,看着长江岸边来往众多的各色轮船,却没有一艘可以命名“中国”,李四光心中升起了一个壮志:到日本,学习造船,我要为祖国制造属于中国的船只。
小小年纪,不小的志气。李四光只身求学,后又力争留学的权利,终于靠近了自己贡献祖国的梦想。一路走来,李四光吃了说不尽的苦,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不公平,然而面对自己的梦想,他无怨无悔、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