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情人士的眼中,李振声一直都是一位让人敬佩的、有着崇高理想和追求的人。
在家人心中,他始终都是最伟大的
“我们都不怨二哥,母亲病得很重的时候他回来住了一段时间,可是他太忙又被领导叫走了,母亲也理解,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国家的人。”
“记得有一年写调查报告,父亲每天都睡得很晚,似乎梦里也在思考,想到什么问题,醒了马上扭开台灯把问题记下来。那段时间,父亲的卧室经常在半夜或凌晨透出光亮。”
一直以来,李振声都很忘我地工作着,这也让他错过了很多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但家人并未埋怨过他。由于长期在外搞科研工作,母亲去世的时候,他还在实验室里。提起没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李振声的妹妹李永颖很理解地说道:“我们都不怨二哥,母亲病得很重的时候他回来住了一段时间,可是他太忙又被领导叫走了,母亲也理解,她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国家的人。”
2003年,李振声的妻子因脑溢血而卧床不起,病情时好时坏,大部分时间都要靠输液来维持体力。从妻子生病到去世的两年半时间里,李振声坚持每天两次到医院照顾她,风雨无阻,医院的很多人都被深深地感动了。每当病情有了好转,李振声就会将妻子接回家中,妻子的饮食起居以及一切活动护理都被他详细记载下来,护理的细致程度正如他搞科研工作一样。不久以后,由于太过劳累,李振声也病倒了,这都因为在照顾妻子的同时,他始终不放弃科研事业,依旧每天工作到很晚。
李滨是李振声的二女儿,她从小在陕西长大,1987年才回到北京,当时已29岁,一直都在李振声的课题组工作。对于父亲,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工作严谨的态度。她说:“记得有一年写调查报告,父亲每天都睡得很晚,似乎梦里也在思考,想到什么问题,醒了马上扭开台灯把问题记下来。那段时间,父亲的卧室经常在半夜或凌晨透出光亮。”在她的心中,父亲永远都是最高大的。
关心后辈,忧国忧民
“先生非常关心后辈,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人。”
“或许是天黑路不熟,李先生并没有看到我们的车停在路边的小店,于是,他们开车到了生态站,得知我们没有到过那里,就又往回找我们。当他找到我们的时候,已经是早上6点钟了。经过这件事,师母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今后一定要在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等方面下大功夫,多创造出一些看得见、摸得着、有用的科研成果,用科技来造福亿万农民。”
一提到李振声,跟随他多年的童依平就会很感慨地说:“先生非常关心后辈,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人。”
1999年5月,李振声安排童依平带着学生到100多公里之外,海拔1000多米的中国科学院生态站送小麦苗,以进行小麦加代试验。不料,天快要黑的时候,卡车出了故障,停在半路,无法前进。那个时候,手机信号尚未覆盖到那个地区,也就使得童依平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在北京的李振声突然联系不上他们,就往生态站打电话咨询,当听说童依平还未到达,送小麦的车也没回到所里,李振声便一下子意识到,肯定是车在半路出了问题。
随后,李振声连忙找了一个修车师傅,带上妻子一起开车进了灵山,此时已是凌晨两点多了。虽然北京已经进入5月份,但山里的凉意还是很浓。对于一个快70岁的老人来说,这无疑就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而且,这次妻子也跟着去了,可李振声并没有想太多,他担心的始终都是自己学生的安全。终于,他们找到了困在山里的童依平和学生们。
如今,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每次提起,童依平依然非常感动:“或许是天黑路不熟,李先生并没有看到我们的车停在路边的小店,于是,他们开车到了生态站,得知我们没有到过那里,就又往回找我们。当他找到我们的时候,已经是早上6点钟了。经过这件事,师母的身体健康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005年元旦当天,童依平与学生一起给恩师李振声拜年。期间,李振声便利用机会,精心挑选出了一些人生格言讲给他们听。学生们说:“老师将那些人生格言亲自念给我们听,每念完一条,就会对我们讲他对这句话的理解,这里面饱含着他对事业、家庭的感悟以及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正确态度。
此外,李振声始终都以一种质朴的情怀,关注着中国农业的发展,他说:“今后一定要在节约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等方面下大功夫,多创造出一些看得见、摸得着、有用的科研成果,用科技来造福亿万农民。”在家中的墙壁上,李振声贴的自律格言是“做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做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而在科研工作中,他经常想到的则是顾炎武的“以兴趣始,以毅力终”。毫无疑问,这种兴趣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也正因为有了这种让农民的日子过得更好的人生坐标,才使得李振声不懈地在枯燥的田野中守望着,奋斗不止。
提到李振声,熟悉他的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因为他们亲眼见证了李振声的努力,见证了他的成果,知道他的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
陈章良——领跑中国生物工程产业时代的典范人物
陈章良,国际上首批成功将大豆储藏蛋白的基因转入茄科植物中的科学家之一。也正因这一成就,他荣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有着“青年诺贝尔奖”之称的“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