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子然回家之后,还是忍不住把这两本小说都看完了。
良心来讲,童奇的小说,文笔很好,语言幽默。小说里处处可见文采斐然,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黑色幽默,这倒是和她平淡的外表成了反比,不知道的人,一定以为写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活波可爱古灵精怪的小姑娘,但事实上,正好相反。生活里的童奇,在陶子然看来,外表平凡,性格刻板,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不温不火,不会刻意去争取,很少有喜怒,平淡的就像一壶白开水。
不客气地讲,这本小说勉强可以算得上是用心,却并非一部优秀良心作。因为情节很空洞,很拖拉,人物的性格也很矛盾,甚至有些支线还出现了bug,这一点不像一个专业的作家写出来的东西。
陶子然有些费解,手指在键盘上快速飞舞,面前的笔记本屏幕上出现了一行行关于作家童奇的百度搜索结果。
童奇早年的经历很辉煌,从小学开始就得过数次作文大赛的冠军。初三的时候更是凭借着处女作《一路逝景》在网上一炮而红,这是一本中篇小说,寓意为一路逝去的风景,主角以一个少年之态去解剖身边的种种大人的行为,明明是该天真烂漫的年纪,却成熟老练,侃侃而谈。这篇小说引起了一些社会学者的关注,而作者更是被冠以天才之名。但之后由于写小说的关系,中考考得并不是很理想,于是被父母下令不准再碰小说。
童奇的父母都是那种思想很古板的人,童奇的父亲童成飞是一名老师。按理说,作为一个读书人,思想应该会潮流一点,更前卫一点。但实际上,童成飞却是一个看似思想开明,但骨子里充满腐朽的读书人。
童成飞平时在学校上课教学,闲暇里兴趣爱好特别广泛,画画,弹琴,二胡,毛笔字样样皆通。没事在家就喜欢下棋弹琴,舞文弄墨。童奇受他影响,对这些也很感兴趣。但童成飞坚持认为,作为一个学生,好好学习才是正道,而这些所谓兴趣爱好则都是邪门歪道。故而,他自己一边培养着自己的兴趣,但却一边扼杀着童奇的爱好。
看书被遭呵斥,画画便会撕毁。
童奇每天除了看课本之外,根本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干,不准出门和小伙伴玩耍,不准窝在沙发上看电视,甚至每天晚上七点钟就必须要上床睡觉。任凭隔壁人家客厅里的动画片声音开得老大。
童成飞为了阻止童奇看课外书,通常把自己的书都藏在书柜里。每每外出,都要锁上书房的门。
然而那时的童奇为了看书也是拼的不行,她总是趁着晚上父母睡着的时候,悄悄去书房偷出一本书,藏在枕头或者床褥下,没事的时候便趴在被窝里裹紧被子打着手电筒看。就这样小学几年,倒也把那些《赵氏孤儿》《镜花缘》《西厢记》什么的看的七七八八。
后来上了初中,住校之后,别的小孩子哭哭啼啼,但童奇倒是感觉快活了许多。她拿着零花钱去书店买书,也再不必想以前那样偷偷摸摸看,看完了还可以和别的同学交换着看,日子久了,倒也看的不少。
但或者是天生性格使然,或许是自小不曾有过玩伴,童奇一直孤僻着,没有朋友。但是在别人花着大把时间和朋友玩闹的时候,她却都用来看书了,这一点上倒也算是失有所得。
当然,关于这些百度搜索里并没有,是后来童奇的自传里写的。那些搜索里面只有一些简单的作者个人介绍,哪里人士,什么星座血型爱好等等,在陶子然看来,这些东西的意义并不大。
翻了一会儿,倒是在一个论坛上看到一些边角料。里面阐述的内容和后来童奇自传里的东西相差不大,但语气多为推理揣测之意,也不知道是哪个八卦高手这么厉害。
陶子然叹了口气,继续滑动着鼠标。
童奇自第一本书火了之后,势头一片大好,各个出版社相继约稿。但她并没有像其他的初成名作者一样,趁热推出第二本,第三本。而是真的如她父亲童成飞所言,封笔三年,直到高考结束都没有作品。之后,再出众的天才也敌不过时间的淡忘。那个当年顶着天才之名的少女渐渐被人们遗忘,书店畅销书的书架上再也看不到她的名字和作品。直到她上了大学快大四的时候才推出第二部小说《一路逝情》,简意为一路逝去的风情。或许是人随着成长,自身的感悟多了些,这本小说比第一部一路失去的风景多了不少深意,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那个夏天真的是一个热闹的假期。第二本书的大卖带着第一本书的余热,童奇这个名字火的一塌糊涂。
但很快,丑闻出现了。剽窃抄袭,捉刀代笔,这些充满恶意的词语像一盆开头一样泼到她的头上。浇灭了那一腔热情,淋湿了空气,散发着冷意。
她不擅长交友,也没有人帮她说话。没有合理的解释,没有澄清舆论的记者发布会。那些媒体尖酸刻薄的言论,没有人去反驳,这一切便仿佛坐实了一般。她就这样被判刑了。
天才陨落,这是好听的说法,更有甚至,直言指出,她就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
再后来,有人扒出童奇换了笔名在网站里写网络小说,虽然有了一批死忠的读者,但终究写出来的不过是些俗烂的毫无新意的小说,与当初相差甚远。
天才之名,就此彻底沉沦。
或许很久以后,她也忘了自己曾经是神一样的少年。
陶子然摇了摇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感叹些什么。
是惋惜,还是沉痛。
对于童奇的私人感情来说,根据对她的了解,她知道她不会去抄袭,或者代笔,但是站在公司的立场,一个商人的立场,她更关心是,童奇是不是真的能写出好的作品或者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真切的商业价值。
公司的转型计划已经迫在眉睫,她需要一次试手才能知道自己值不值得去冒险。
那么这个人选究竟该怎么抉择呢?她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