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45无人驾驶作战飞机的造价大约为1000万美元,是新一代战斗机的三分之一。它的问世并不意味着空军不再需要驾驶员,而是对坐在地面任务控制台里进行指挥的驾驶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必须具有比飞机驾驶员更加丰富的战略和战术知识。
现代攻击机有亚音速的,也有超音速的,正常载弹量可达3吨,机上装有红外观察仪或微光电视等光电搜索瞄准设备和激光测距、火控系统等;有的新型攻击机已具有垂直和短距离起落能力,如苏联的雅克36和英国的“鹞”式攻击机。
一、伊尔-2攻击机
伊尔-2由伊留申设计局设计,是“二战”期间苏军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单翼单发双座机,也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军用飞机之一。它于1939年底首次试飞,1942年装备苏军,共生产了36163架。
1943年7月7日,在改变苏德战场局势的库尔斯克会战中,伊尔-2在20分钟之内击毁了德国第9装甲师的70辆坦克。在与第三装甲师的作战中,伊尔-2在持续2个小时的攻击中,消灭了270辆敌方坦克,为地面部队的进攻扫清了障碍。
二、LaGG-3战斗机
LaGG-3战斗机是由苏联著名设计师拉沃契金领导的设计小组,在拉格-1的基础上研发而成的。它和雅克-1以及米格-3战斗机一起逐步取代老式的伊-15和伊-16成为苏联红军空军战斗机部队的主要作战机型。
20世纪30年代中期,欧洲局势相当紧张,苏联许多能为航空服务的企业都转向飞机制造业,其中包括莫斯科郊外的一家家具厂。1937年,该厂被正式命名为301航空工厂。随着飞机设计师拉沃契金、戈尔布诺夫和古德科夫三人的上任,该厂迅速蜕变为一个全新的航空公司。1939年,他们提出了自己的高速歼击机设计方案——LaGG-3。
三、米格-25“狐蝠”
米格-25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马赫数3的高空高速截击机,1967年参加前苏联航空节表演首次露面,1969年开始装备部队。该机问世以来,共打破和创造了8项飞行速度世界纪录,堪称“米氏三杰”(米格-25、米格-29和米格-31),米格-25作战最大速度马赫数2.8,作战半径1300千米。最大载弹量4000千克,机上无航炮,可挂装4枚空对空导弹。
米格-25蹲伏在跑道上,看上去像一只巨大、凶狠的猛兽。70年代初,该机曾两次飞抵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上空,以色列当即派出最先进的F-4“鬼怪”起飞拦截。相比之下,“鬼怪”显得笨拙,以色列飞行员眼睁睁看着米格-25风驰电掣地掠过而一筹莫展,就连发射“响尾蛇”导弹也难追上。
四、米-27“支点”制空战斗机
米-27为单座引擎的MiG多用途战机发展型,执行战术打击与近距空中支援任务。MiG-23制空战斗机的发展是前苏联首次尝试制造的高性能战术飞机。作为战斗机,在航空电子及性能方面,较其想与之相提并论的美国幽灵式为差。单座机型提供由座舱向外望的视野,具很少的后向可视性,以及被厚重的前挡风屏及舱罩框架阻碍的前方视野,虽然前苏联的飞行员声称他们早已习惯这种情况。
MiG-23的确有它的优点:它坚固,易于生产(代表它可廉价及大量制造),而它可变后掠角主翼可以人工设定在160、450或720等角度。最小后掠角降低起飞及降落速度,连带产生减短跑道、增加航程及续航力,且允许有较重的负载;中度后掠角提供最佳转向性能;而最大后掠角减少加速上及高速飞行的阻力,在高速及低空领域减低阵风反应及提供平稳的驾乘感。
第1种攻击衍生型是MiG-23BN,本质上是战斗机型经重新设计的前机身,较原来的为短,看似美洲虎而且很快被前苏联飞行员取了“乌特卡诺”,也就是“鸭鼻”的绰号,座舱经过改良以提供透过前方90°扇形方向的较佳下向视野,且装甲化以对抗地面炮火,而新的机鼻,不再有装载大型空对空雷达的负担,明显向下倾斜并容纳1台激光测距仪。
最初挂载硬点安置在主翼的可动部分:只能挂副油箱,且不会随后掠角改变使行进方向的平行轴向旋转。造成油箱在任务初期挂载,当需要把后掠角改至最小时,只好抛掉。航空电子装备较MiG-23BN复杂,包括多普勒雷达、无线电测高仪及装在机鼻的地形追沿雷达。装载1只激光测距/标定目标寻标器,据信为空对地导弹制导雷达。
最后一项主要改变为采用23毫米6管盖特林机炮内置于机身中线,取代战斗机用的GSh.23。
MiC-27的第一型于1974年进入前线服役,3种主要机型的生产持续至1984年。MiG-23BN为战斗-轰炸机的合成,采用许多用于MiG-23上的设备。最新的攻击型是MiG-27M型,于1984年被确认,且声称拥有激光测距仪及激光标定器以和激光制导炸弹共用。
印度机型的生产自1984年开始,印度航空器公司制造的巴哈达是授权生产下MiC-27M的翻版。80年代晚期也制造出专门化的海军型,在前苏联航舰底比里锡号上测试。
MiC-27M可挂载的军械超过4000千克,包括AS-7“凯利”无线电指挥制导导弹、AS-14“小锚”电子光学制导炸弹、TN-1200战术性核弹、FAB-500炸弹、集束炸弹、BEYAB减速炸弹及AA-8“蚜虫”高爆性空对空热寻标导弹。
五、“击剑手”苏-24对地攻击机
苏-24是前苏联20世纪60年代为加强前线航空兵的对地攻击能力而研制的,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第一种专门为执行对地攻击任务而设计的战斗机,由苏霍伊设计局设计,因此一般都把苏-24列入攻击机范围,北约代号“击剑手”。该机1974年试飞,1983年服役,初始生产型编号为苏-19,后改编号为苏-24。
苏-24为三角翼,翼尖下垂,整个外形与美国的变后掠翼战斗机F-111相似,采用两侧进气,座椅并排安装,发动机并排装在机身后部。机翼悬臂式上单翼,机翼从翼根开始有下反角,机翼包括三角形的固定翼盒与活动翼段。垂尾是苏霍伊设计局的典型设计,后掠角大,全动平尾。机身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外形细长,用了一定数量的钛合金。动力装置装两台P-29-300双转子加力涡喷发动机,最大不加力推力8300千克,最大加力推力1.25万千克。机身下装4个垂直向下喷射的火箭助推器,以改善起飞性能。座舱并列双座,两名飞行员均获得良好的前方视界,舱盖从中间一分为二,均向后开启,装K36弹射座椅,弹射前先抛盖。
苏-24翼展17.63米(后掠角16°),机长24.53米(包括空速管),机高4.97米,正常起飞重量36吨,最大起飞重量3.97万千克,最大外挂载荷8吨,最大速度(高度1000米)2.18马赫、(海平面)1.15马赫,实用升限1.75万米。
苏-24具有高速突防能力和全天候作战能力,可以携带制导和非制导武器对敌方500~1300千米纵深的目标实施遮断攻击,也可带小型核弹进行战术核轰炸。其续航时间长,航程远,加速性好,从松开刹车爬升到1.22万米高度只需1分30秒,高空性能好。苏-24的研制是在地对空导弹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始的,它是第一种装备了以计算机轰炸瞄准系统和地形规避系统为核心的火力控制系统的苏联飞机,标志着苏联飞机的火控和电子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阶级。
苏-24A型即基本型,使用了可调节的进气口,以适应高空两倍音速飞行和低空超音速飞行的不同需要。后来由于在战术运用上不需要长时间高空高速飞行,加上要节省重量,这一可变进气口在M型上被放弃了。苏-24最终大量生产的型号机体空间大,机身宽而修长,并排座驾驶舱可以容纳两人。采用了变后略翼设计,后掠角可在16、35、45、69度这四个角度间调节。水平尾翼为全动尾翼,当两个平尾同步上下偏转时,起升降舵作用,当一个向上、一个向下差动偏转时,起副翼作用。作为前线轰炸机,苏-24能在泥土跑道上起降。
苏-24机身下右侧装1门23毫米GSH-6-23M六管机炮,使用爆破、穿甲弹丸。另一侧装摄像设备。共有9个武器挂点:机身下5个,内翼翼套下2个,外翼下2个,采用复式挂架。总载弹量8吨,可挂各种普通炸弹(从100~1000千克级)、凝固汽油弹、穿甲弹、高爆炸弹和子母弹等,也可带核武器。可携带的空-地导弹有AS-7、AS-9、AS-10等,还可携带AA-8空-空导弹。导航观瞄系统被称为PNS-24,可实现地形跟踪、武器制导、目标搜索锁定和指示、水平或上升式投弹、雷达告警和反雷达导弹压制、自动或半自动降落自动驾驶等功能。